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临床骨代谢相关营养素补充及监测现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6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新生儿监护室(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小于1500g或者胎龄小于32周,并且肠外营养支持(parenteral nutrition, PN)使用大于4周的患儿共76例。记录患儿住院期间肠内外营养使用时间,总热卡,钙、磷、维生素D补给量,每周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磷检测频次等。结果:对于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的肠内外钙元素、磷元素的补给总量仅部分达到美国肠内肠外营养指南建议量,每日补钙量平均为19.84mg/(kg·d)[7.36mg/((kg·d)-50.31mg/(kg·d)],其中PN钙补充占钙补给总量的10%-25%;每日补磷量平均为14.38mg/(kg·d)[4.99mg/(kg·d)-37.22mg/(kg·d)]。生后2周均开始每日摄入维生素D900IU。住院期间各种骨代谢监测指标的每周检测频率从第一周到第五周均呈下降趋势:血清碱性磷酸酶分别为94%、73%、57%、52%、26%;血清钙为18.4%、21.2%、19.7%、21.0%、13.1%;血清磷为21.0%、21.0%、14.4%、10.5%、10.5%。血清25-(OH)维生素D3、骨密度均未测定。结论:目前临床上对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钙和磷的补给量(包括肠内和肠外)未能达到国际指南建议量,临床监测不足。建议对代谢性骨病高危新生儿及时有效的补充骨代谢相关营养素,并定期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磷、血清钙、血清25-(OH)维生素D3和骨密度检测,以预防代谢性骨病,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 (vitamin D, VitD)是一类固醇类衍生物,活性维生素D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DR)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除了与骨骼的生长发育相关之外,其对脂肪、肝脏及肾脏等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肥胖诱导的代谢性炎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维生素D与肥胖引发的代谢性炎症是否有直接的联系尚不明确。为此,该文对维生素D与代谢性炎症之间的关系作综述,以便揭示维生素D在代谢性炎症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维生素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营养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索查阅国内(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1997—2020年)和国外(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2002—2020年)的相关文献,共纳入41篇学术论文进行证据体评价(参照WHO推荐的证据评价方案及标准)。结果: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易出现一种或多种维生素不足或缺乏的情况,维生素补充能够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营养状况。维生素A的补充可能降低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延缓疾病进展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但会增加HIV垂直传播风险;烟酸补充可以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降低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骨骼健康,降低冠心病、结核以及肝纤维化的发生风险。结论:复合维生素补充(包括矿物质)可能延缓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疾病进展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防治中心)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按病因司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病主要因为雌激素分泌不足,松质骨丢失明显,在妇女绝经后第一个10年易发生前臂远端骨折(Colles骨折),10...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检测并分析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水平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9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66例作为骨质疏松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无骨质疏松老年人群117例作为无骨质疏松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25-(OH)D、I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N-端骨钙素(N-MID)的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66例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为(16.82±4.52)ng/mL,其中维生素D缺乏64例、占38.56%,维生素D不足72例、占43.37%,维生素D正常30例,占18.07%。不同性别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维生素D缺乏、不足、正常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无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β-CTX水平明显高于无骨质疏松组(P<0.05),骨质疏松组和无骨质疏松组的血清PINP、N-MI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25-(OH)D与β-CTX呈负相关(P<0.05),与PINP、N-MID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不足,但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血清25-(OH)D与β-CTX呈负相关,联合检测血清25-(OH)D和?茁-CTX有助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溶性营养素,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维生素D对人类健康的作用逐渐被发现。已有研究表明,维生素D不仅与多种骨代谢相关疾病有关,并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关系密切。在骨代谢方面,维生素D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软骨病、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甚至会导致急性跌倒事件的发生和骨折的形成,而甲状旁腺激素(PTH)是骨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分子。本文综述了维生素D代谢过程及维生素D受体多样性及维生素D与甲状旁腺激素(PTH)相关性,以便有助于探究维生素D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英格兰的科学与技术设施理事会(STFC)下属的中英激光实验室设计,与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协作,应用新的激光技术实现更快地诊断骨科疾病。已成为一种快速、安全、经济的肌骨病(例如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筛企系统。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假神经胶质瘤乃罕见之疾病 ,表现为骨骼脆弱易碎 ,以致使人在青少年时便通常需坐在轮椅上 .该病的突变基因现已发现 ,该基因及其表达出的蛋白质———称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5 (LRP5 )是一种骨质密度的调节物 .对它的研究促使产生对更典型的骨质疏松症和其他常见的骨病的新疗法 .研究者在上星期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人类遗传学会的大会上报告了这一遗传学上的发现 .国际研究组将在下个月的Cell上详尽地阐明该疾病基因的发现过程 .另一个研究组发表了他们的数据 ,提示该基因的变种可使人生长出比正常更密的骨头 .还有…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是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DR)发生风险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9名患者根据眼底检查分为DR组(n=50)和正常眼底(NDR)组(n=159)。比较各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病程、FBG、HbAlC、25(OH)D与DR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居住地(城镇)、与维生素D缺乏、SBP与DR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DR发生的影响因素,比较各组患者维生素D缺乏、病程、FBG、HbA1c及25(OH)D对DR的预测价值。结果:DR组的居住地(农村)、FBG、HbA1c、病程等均大于NDR组,25(OH)D水平低于NDR组,DR组维生素D缺乏率大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R与居住地(城镇)呈负相关(P<0.05),与SBP、维生素D缺乏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DR与25(OH)D呈负相关(P<0.05),与病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呈正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病程、FBG、HbA1c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维生素D缺乏的T2DM患者DR发病风险是维生素D不缺乏者的22.019倍(OR=22.019,95%CL 2.119~228.771,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病程、FBG、HbA1c、25(OH)D作为联合变量可有效预测DR,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结论:25(OH)D与DR呈负相关,维生素D缺乏可能与T2DM患者DR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少年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直接相关。最近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还表明,维生素D(VD)缺乏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感染性疾病,肌肉骨骼功能下降等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也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因此,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本文系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阐述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对人体血清VD浓度合理监测及合理补充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