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寒武系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锥石化石,鉴定为有柄琴状锥石(Barbitositheca ansatus Qian et Jiang, 1980)。化石保存为印模,轮廓及横肋特征清晰。其中一块标本保存有触手,是对该种特征的补充。目前的化石资料表明,寒武纪早期琴状锥石属主要分布在华南,寒武纪晚期分布范围扩大到华北,形态随时空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华北标本角脊数量多于华南标本,并且前者每个角脊上都有一条触手。另外,研究发现寒武纪之后的锥石保存状态与寒武纪有所区别,可能反映了这类生物在不同时期内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本文研究的寒武纪锥石为华北地区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此类生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的寒武系下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原始锥石类,根据整体形态特征和原始锥石类化石分类方案将其归属到六方锥石属Hexaconularia。前人对于六方锥石分类方案众多,本文对其进行重新厘定。本文报道的六方锥石新材料在中央锥面上具有两条不连续的角沟,这不仅丰富了种内特征,而且为六方锥石的壳体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前人发现的该类化石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南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主要化石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张录易 《古生物学报》2000,39(4):507-515
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是以骨骼化石为主,兼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及宏观藻类化石的一个多门类化石组合,是目前已知最上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生物群。化石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中上部,时限约565-543Ma。目前虽然尚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学分类,但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群,即具矿化壁的骨骼类群,包括管状化石、锥管状化石、瓶状化石、杯状化石和疑难化石等,以及蠕形动物化石类群,遗迹化石类群  相似文献   

4.
近期在西乡化石库中发现了原始锥石类Carinachites tetrasulcatus新材料。与以往C.tetrasulcatus所不同的是,其角沟窄且浅,不但有呈现出张开状态的角沟,还发现有呈现出闭合状态的角沟化石材料。锥面具有清晰的横肋,角沟处未见横纹。最重要的是发现固着端组织结构的保存,据此推断原始锥石类可能为营固着生活的水螅型刺胞动物。其角沟的闭合、微张以便于扩大、缩小口端与中央腔,扰动海水,加快水流,加速滤食。处于梅树村阶第Ⅱ化石组合带的C.tetrasulcatus与处于第Ⅲ化石组合带的六方锥石科中的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有一致的闭合角沟和锥面横肋形态等特征,推断C.tetrasulcatus可能为骨状锥石类向六方锥石类演化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6.
提起锥石类,大家也许会想到它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自从基得连1937年的工作以后,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持这种观点,国内有关的教科书也采用这种分类。其实,自上世纪初首次发现锥石化石以来,关于它的分类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罗德尼·费尔德曼和洛伦·巴布科克最近的研究表明,锥石的外骨骼构造与已知的其它化石和现生各门类动物都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前言锥石类化石地理分布相当广泛,世界各大洲均有报道,其地质历程为晚前寒武纪至三叠纪,共生门类常有:腕足类、瓣鳃类、介形类、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可是,该类化石除个别地点或层位较为富集,甚至成层状产出并被用于地层对比外,总因罕见,一般尚没有被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重视,研究程度远不如其他古生物门类深入。  相似文献   

8.
汗吉尕组是新疆中天山温泉小区中泥盆统的一个地层单元,为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过去在灰岩团块和灰岩砾石中发现较为丰富的中泥盆世珊瑚和腕足类化石。这次,我们在该组上部地层硅质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Helenifore robustum动物群。对于温泉地区该组地层的时代归属,我们认为:由于已发现的中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化石主要产于灰岩砾石或外来块体中,因此,这些化石的时代并不代表该组形成的时代;而产于硅质岩透镜体中的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化石很可能代表该组的年代。全文共描述放射虫5属11种,归属3目4科。  相似文献   

9.
李龙凤  史宗冈  任东 《生物学通报》2013,(10):1-7,F0004
魔蜂科(Ephiahitidae)被认为是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Insect,Hymenoptera,Apocri—ta)无腹柄的原始类群,属于寄生蜂类。1903年,Meunier最早报道了魔蜂科产于西班牙晚侏罗世的一个新属种(侏罗魔蜂Ephialtitesjurassicus),拉开了魔蜂科化石研究的序幕。迄今为止,该科被发表描述已有21属84种.分布于9个国家。本文统计了世界上已记载的魔蜂科化石记录、地理分布及地质年代,初步总结魔蜂科昆虫化石的组成特征和系统演化关系,并提出魔蜂科化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合浦盆地晚白垩世乌家组和古新世上洋组的介形类化石14属23种(描述1新种),可划分两个化石组合:(1)Rhombicypridea quadrata-Heterocypris hepuensis-Limnocythere sinuata组合,属于Talicypridea动物群,产于乌家组,时代为晚白垩世;(2)...  相似文献   

11.
叠锥石     
倪国平 《化石》2003,(2):22-22
叠锥石是藻类生物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的特殊构造体 ,为叠层石中之一种。其所具有的形态特征与真正的生物化石有区别 ,又和沉积岩的层纹状构造不同 ,为一特殊观赏石石种。该石的基本层相互叠合形成锥柱体 ,柱体的不同形态及石体的分叉情况是对叠层石的分类与鉴定的重要依据。该类石由于受成岩作用的破坏较大 ,完整的生物遗体难于保存。笔者获得的叠锥石 ,主要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顶部与侏罗纪相交的过度带的喷出岩碎屑层中。其底层叠层与柱体完好 ,层理形态清晰 ,集合体为黑黄色。该石具有美丽的造型 ,完好的生物遗迹 ,别具一格的锰铁与泥质…  相似文献   

12.
前言我国已报道的箭鞘类化石产地,主要集中在西藏南部和昌都地区。1978年,作者在四川龙门山北段的晚三叠世海相地层,首次发现箭鞘类化石;后经数次系统采集,现有标本除前甲部分断失外,闭锥与鞘体多相连,其内部构造和原生显微结构特征保存均十分完好。以往对箭鞘类化石的分类,主要侧重于外部形态特征;近二十多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化石内部构造及其分类学意义的研究,进行了新的系统分类。目前常将COLEOIDEA(箭鞘亚纲或称窝螺亚纲)划分为6目:Aulacocerida Jeletzky,1965;Belemnitida Zettil,1895;Phragmo-  相似文献   

13.
对南海北部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航次的1501站位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定量分析,讨论了晚中新世以来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上新世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最高,更新世次之,晚中新世最低。影响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主要因素是颗石数量累计速率和颗石重量,两者在不同阶段对Reticulofenestra属碳酸钙通量的影响力不同。晚中新世,二者共同影响碳酸钙通量;上新世期间,数量累计速率是主要因素;更新世期间则是颗石重量对碳酸钙通量变化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记山西榆社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山西榆社盆地晚新生代鹿科化石中的两个新种:Eucladoceros proboulei sp.nov.和Procapreolus jinensis sp.nov.,并列出了已鉴定完毕的所有产于榆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的鹿类动物化石单.  相似文献   

15.
2016年在吉林省延吉市南部龙山和西部太阳河白垩系龙井组地层中,发现大量恐龙类、鳄形类和龟鳖类骨骼化石。目前龙山剖面发现5个化石层,累计厚约10.6 m,其中第3和第5化石层稳定、连续,其它三层呈透镜状断续分布,间隔分布于河流相沉积序列中。根据区域测年数据推测龙山化石地层年龄为距今100—91 Ma,结合化石和地层对比,确定化石地层属于晚白垩世最早期。  相似文献   

16.
贵州独山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后的生物遗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约 《古生物学报》2004,43(1):132-141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层面线性向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发展 ,反映造迹生物有机体的逐渐变大和完善、生活和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辽宁晚株罗世—早白垩世一长颈双弓类爬行动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凌源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双弓类水生爬行动物化石材料,并确立其为一新属瓣种-凌源潜龙。化石产于凌源大王杖子乡范杖子村义县组含火山灰的灰白色涌相页岩中,与狼鳍鱼共生。  相似文献   

18.
记山西榆社后垴的晚中新世鹿科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记述了产于山西榆社后垴的四种鹿科化石:Metacervuluslepidus,Paracervulusattenuatus,Cervavitusnovorossiaeshanxiussubsp.nov.和Cervavitusnovorossiaeminorsubsp.nov.。它们的产出层位相当于马会组的中部,时代为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19.
记吉林集安仙人洞的鹿类化石,兼述我国斑鹿化石的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记述了产于吉林省集安县大路乡仙人洞洞穴堆积中的晚更新世鹿超科化石。这些化石可以分别归入麝科Moschidae和鹿科Cervidae,共四个种:Moschus moschiferus, Cervus (Sika) nippon horiulorum, Megaloceros ordosianus和Capreolus manchuricus。它们代表四种大小不同的鹿类动物,同为我国北方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成员。本文还指出斑鹿亚属的拉丁学名应为Sika,而不是Pseudaxis。产于我国的斑鹿化石可分为四个种。  相似文献   

20.
正走进武汉自然博物馆肯尼斯·贝林大河生命馆序厅,右侧一幅宏大而罕见的足迹化石幕墙映入眼帘,幕墙由一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完整沉积岩构成,其上布满2亿年前"龙"足迹和鱼类游泳迹等遗迹化石。含化石沉积岩产于我国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晚三叠世湖相沉积地层,化石清晰、优美、壮观,集科学性、稀有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堪称博物馆之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