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实验采用2×2双因子设计, 研究两种温度下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素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血液生理反应及肝脏HSP70 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300尾健康的团头鲂[初均重(7.29±0.01) g], 两种温度下(25℃、30℃)分别投喂不添加和添加25 mg/kg的大黄素配合饲料, 养殖时间为77d。结果显示: 在长期30℃高温下, 鱼体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红细胞积压(HCT)、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 饵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谷草转氨酶(AST)、总胆汁酸(TBA)显著下降(P0.05); 添加25 mg/kg大黄素, SGR和肝体比(HSI)、红细胞积压(HCT)、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升高, 饵料系数(FCR)和摄食率(FR)显著下降(P0.05)。温度和大黄素对谷丙转氨酶(ALT)和血糖(GLU)无显著影响(P0.05), 对尿素(URE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补体3 (C3)、补体4 (C4)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与常温对照组相比, 高温对照组UREA、TG、TC显著下降; 在高温下, 添加大黄素组UREA、TG、TC有升高趋势(P0.05), C3、C4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25 mg/kg大黄素有助于缓解长期高温对团头鲂血液生理的影响, 提高补体水平和肝脏HSP70 mRNA的相对含量, 促进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0-18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团头鲂幼鱼基础饲料,制成维生素C水平为0.2、33.4、65.8、133.7、251.5和501.5 mg/kg 的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对均重为(6.400.05)g的团头鲂幼鱼进行为期90d的饲养试验,以血清相关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三种HSPs mRNA表达以及抗病原菌能力等指标为依据,研究Vc 对团头鲂幼鱼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1.5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补体3(C3)的浓度,133.7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补体4(C4)的浓度;65.8、133.7和 251.5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各Vc 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肝脏抗超氧阴离子(ASAFR)的活性;133.7和251.7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60基因表达水平,251.5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水平(P0.05);各Vc 试验组鱼的成活率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12h、24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251.5 mg/kg Vc 试验组效果最佳。在日粮中添加Vc 对鱼体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皮质醇(COR)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试验条件下,Vc 作为免疫刺激剂,其水平为133.7251.5 mg/kg时能有效地增强团头鲂幼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拥挤胁迫对果蝇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探讨蓝莓花青素(Blueberry anthocyanins,BAC)对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拥挤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研究不同培养密度,BAC浓度及两者协同处理对果蝇生长发育、胁迫应激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通过观察生长在低、中、高密度下的果蝇发现,随着培养密度的升高,果蝇的蛹历期延长,体重和雌雄比显著下降,HSP70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及MDA显著下降。BAC处理显著增加果蝇蛹的数量,缩短蛹历期,降低果蝇HSP70的表达和MDA含量。在高密度组果蝇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Vitamin C,VC)和BAC后,拥挤胁迫仍为主要影响因素,除了VC显著缓解果蝇雌雄比失衡外,两种药物对果蝇体重和蛹历期的恢复均无显著效应。但VC和BAC处理显著降低果蝇HSP70的表达水平和MDA含量,VC处理显著提高CAT和SOD酶活性,而BAC对酶活性的影响小。雌蝇对拥挤胁迫更敏感,因此,高密度下VC和BAC对雌蝇的影响比雄蝇大。【结论】拥挤胁迫导致果蝇发育延缓,体重下降,雌雄比失衡,这与其激发果蝇的应激反应和氧化损伤相关,VC和BAC能够降低拥挤胁迫诱导的应激反应,减少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4.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团头鲂幼鱼基础饲料,制成维生素C水平为0.2、33.4、65.8、133.7、251.5和501.5 mg/kg的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对均重为(6.40±0.05)g的团头鲂幼鱼进行为期90d的饲养试验,以血清相关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三种HSPs mRNA表达以及抗病原菌能力等指标为依据,研究Vc对团头鲂幼鱼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1.5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补体3(C3)的浓度,133.7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补体4(C4)的浓度;65.8、133.7和251.5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各Vc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肝脏抗超氧阴离子(ASAFR)的活性;133.7和251.7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60基因表达水平,251.5 mg/kg Vc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水平(P0.05);各Vc试验组鱼的成活率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12h、24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251.5 mg/kg Vc试验组效果最佳。在日粮中添加Vc对鱼体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皮质醇(COR)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试验条件下,Vc作为免疫刺激剂,其水平为133.7—251.5 mg/kg时能有效地增强团头鲂幼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羟基化酶TET1(Ten eleven translocation 1)基因的功能及其表达特性,采用整胚原位杂交、qRT-PCR技术进行了胚胎、组织表达分析及其在急性低氧胁迫下的基因响应研究.序列分...  相似文献   

6.
补体(Complement)是存在于动物体液中及细胞表面,经活化后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首次从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cDNA文库中克隆出C3和C9基因cDNA全长序列(MaC3和MaC9),并运用qRT-PCR技术检测了MaC3和MaC9基因在团头鲂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饲料中维生素C(Vc)对中华鳖稚鳖冬眠前后Vc合成能力及肝脏中Vc含量的影响。将体重为29.41g±5.44g的稚鳖180只,按其饲料中Vc含量(0、500、2500mgVc/kg饲料)分为Vc0、Vc500和Vc2500共3组,每组6个平行,每平行10只鳖。实验开始前称重得各组初始平均体重。25℃±1℃下用实验饲料饲喂4周后,缓慢降温至7℃,人工诱导其进入冬眠,此时为冬眠期开始,每组取6只鳖,称重后快速处死,取其肝脏和肾脏。其余鳖全部称重。冬眠8周末取样,处理同上。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肝脏Vc含量和肝脏、肾脏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GLO)活力。结果发现中华鳖自身能够合成Vc,且合成部位在肾脏。饲喂4周不同Vc水平的饲料后,各组间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冬眠8周后,各组体重均有所降低,组间冬眠期间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冬眠开始时,稚鳖肝脏Vc蓄积量有随外源Vc浓度升高而递增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经历冬眠后各组稚鳖肝脏Vc含量降低,Vc500组下降不显著,而Vc0与Vc2500组显著下降;肾脏GLO活力在不同Vc梯度组间及冬眠前后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中华鳖冬眠过程中要消耗较多的肝脏Vc,外源Vc和冬眠对肾脏Vc合成能力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白藜芦醇(RSV)对高脂胁迫团头鲂特定生长率、抗氧化能力、非特异免疫机能和抗病力的影响,试验设计5组饲料:正常脂组(脂肪水平5%)、高脂组(脂肪水平11%)以及在高脂组中分别添加0.04%、0.36%、1.08% RSV。养殖试验持续10周,在采样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记录攻毒后96h的成活率。结果表明:团头鲂的特定生长率和日均采食量在添加1.08% RSV组出现最小值,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且团头鲂的饲料效率表现出相似趋势。长期高脂饲喂可导致团头鲂血浆GSH含量显著下降,血浆MDA和NO含量显著升高,形成氧化应激。而长期氧化应激状态,可使团头鲂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显著降低,肝脏中HSP70和HSP90应激调控基因表达上调,TNF-α炎症反应基因表达也上调。添加0.04% RSV组显著降低了血浆中SOD活性;添加0.36%和1.08% RSV组显著降低血浆MDA和NO含量,显著抑制了血浆SOD和CAT活性,且添加1.08% RSV组显著增加了鱼体血浆GSH含量。添加0.04%、0.36%和1.08% RSV组均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血浆补体C3含量和溶菌酶活性,显著下调了高脂胁迫团头鲂肝脏中HSP70、HSP90与TNF-α mRNA的表达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团头鲂的成活率显著受到RSV的影响,并且在1.08% RSV添加组成活率最大。综上结果表明,团头鲂摄食高脂日粮之后,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导致鱼体非特异免疫力和抗病力低下。而添加适宜剂量的RSV能够改善机体这种氧化应激的状态,提高鱼体的非特异免疫力和抗病力,其中以1.08%的添加量最优。  相似文献   

9.
以初始体质量(7.270.40) g的青鱼为研究对象, 采用维生素E(VE)有效含量分别为14.36(对照组)、25.14、37.66、62.97、113.92和210.45 mg/kg 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饲养青鱼幼鱼8周后, 根据生长情况选取对照组、62.97和210.45 mg/kg VE组进行24h氨氮胁迫(20 mg/L), 研究VE对青鱼幼鱼生长、免疫及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特定生长率为指标, 折线模型分析表明青鱼有效维生素E需要量为45.00 mg/kg。肌肉、肝脏和血清VE含量与饲料中VE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当饲料VE含量超过113.92 mg/kg时, 肌肉和肝脏VE含量均达到饱和。VE对鳃丝Na+/K+-ATP酶活性(NKA)和血清皮质醇(COR)无显著影响, 但随着饲料VE含量的升高, 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T-SOD)呈上升趋势, 丙二醛含量(MDA)呈下降趋势。氨氮胁迫对各处理组肌肉VE含量和血清CAT活性无影响, 但肝脏VE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 且62.97和210.4 5 mg/kg VE组血清VE水平有所升高。在胁迫后, 对照组血清T-SOD、鳃丝NKA活性显著降低, 皮质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 62.97和210.45 mg/kg VE组T-SOD、NKA活性和皮质醇含量在胁迫前后无显著变化。各处理组MDA含量在胁迫后虽均显著升高, 但210.45 mg/kg VE组在胁迫后MDA含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说明, 青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的有效维生素E需求量为45.00 mg/kg, 且较高VE能有效提高青鱼机体免疫力, 缓解氨氮胁迫对青鱼机体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热胁迫对豌豆下胚轴生理的一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热驯和热胁迫下3个豌豆品种幼苗下胚轴生长、细胞膜损伤、抗坏血酸(AsA)和丙二醛(佃A)含量的变化及热激蛋白70(HSP70)表达,探讨热胁迫对豌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高温胁迫下豌豆种子萌发率下降,幼苗下胚轴生长受抑制,细胞膜受损,AsA含量下降,MDA含量升高;经37℃热驯再48℃热激处理的下胚轴长度和ASA明显高于直接热胁迫的,细胞膜受损程度和MDA含量则低于后者。HSP70测定表明,除台湾品种外,37℃热驯1h不足以诱导HSP70表达;而37℃热驯后常温恢复再48℃热激和直接48℃热激均能诱导HSP70表达,其中蒙自品种经热驯后再热激的HSP70表达量高于直接热激的。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1龄团头鲂[均重:(50.37±1.27)g]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25%、30%和35%)和3个脂肪水平(3%、6%和9%),共配制9组饲料。试验鱼饲养于网箱(规格为2 m×1 m×1 m)中,每天投喂3次,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之间无交互作用存在(P>0.05)。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显著受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影响(P<0.05)。其中,25%蛋白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组(P<0.05),而6%脂肪组显著高于其他脂肪组(P<0.01)。尽管35%蛋白6%脂肪组的饵料系数最低,但与除了25%蛋白3%脂肪和25%蛋白9%脂肪这两组外的其他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蛋白效率比和氮保留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此外,蛋白效率比显著受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以6%组最高。能量保留率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鱼体肥满度随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腹脂率和肝体比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而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较小(P>0.05)。蛋白质水平对全鱼、胴体和肝脏的组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脂肪水平对全鱼水分、脂肪和能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全鱼水分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1),而脂肪和能量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胴体和肝脏水分、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全鱼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1龄团头鲂的适宜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0%和6%,适宜蛋能比为18.21 g/MJ。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C和E合用对中华鳖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C和E合用对中华鳖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设 5组 ,5组饵料中维生素C和E的添加量依次为 0和 0mg/kg(对照组 ) ;2 5 0和 5 0mg/kg(实验Ⅰ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Ⅱ组 ) ;2 5 0和2 5 0mg/kg(实验Ⅲ组 ) ;2 5 0 0和 2 5 0mg/kg(实验Ⅳ组 )。喂食 4周 ,取其血液 ,测定中华鳖血细胞的吞噬率、血清溶菌活力、杀菌活力、补体C3和C4。结果表明 ,实验Ⅱ—Ⅳ组 ,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清杀菌活力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他 4组 ,并且维生素C和E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C3的含量 ,在实验Ⅰ—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Ⅳ组明显高于其他 4组。补体C4在实验Ⅰ—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实验Ⅰ—Ⅳ组间没有明显差别 ,维生素C和E间也没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不同维生素C含量对长吻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维生素C含量为38、364 和 630 mg /kg 的三种饲料饲喂初体重为23.19±0.58g的长吻鮠8个月,实验结果表明,38mg/kg Vc饲料组饲喂的长吻鮠表现出了典型的Vc缺乏症状:体色发黑,脊椎侧弯,鳍边由开始的萎缩直到腐烂;贫血;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并且38mg/kg Vc饲料组长吻鮠的生理指标也受到影响: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肝脏的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皮质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处理组长吻鮠肝脏中均未检测到诱导型HSP70的存在。因此,相对于皮质醇和HSP70,血清溶菌酶、肝脏SOD活性、肝脏MDA含量以及血液理化指标(血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更能反映出Vc缺乏下长吻鮠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水分胁迫初期,两个小麦品种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_2浓度降低,气孔限制值增加,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气孔因素的限制。中度到严重水分胁迫使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降低,细胞间隙CO_2浓度明显增加,且叶圆片放氧能力,叶绿体Hill反应、叶绿素荧光强度和表观量子产额降低,此时光合速率的降低主要是叶肉细胞光合活性的下降引起的。抗旱性弱的郑引一号叶肉细胞光合活性比抗旱性强的丰抗13更容易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鲤和团头鲂幼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纯化及电泳比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采用腹腔注射人工雌激素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inyloestradiol,EE2)的方法,在鲤幼鱼和团头鲂幼鱼体内诱导生成卵黄蛋白原;并结合利用阴离子交换介质DEAE—Sephrarose CL6B和液相层析技术分离纯化了诱导后的鲤幼鱼和团头鲂幼鱼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所分离的两种鲤科鱼类卵黄蛋白原其亚基的分子量分别为170KD和150KD。  相似文献   

16.
 以含有内生真菌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子为材料,采用4 ℃冰箱内和20 ℃培养箱内保存18个月的方式分别构建内生真菌侵染(EI)和内生真菌非侵染(EF)的黑麦草种群,通过比较EI和EF种群在正常条件下(对照)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内生真菌对其宿主植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照和胁迫条件下,EI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均明显高于EF种子,而在重度胁迫下EI植株的叶延伸速率、根系总长度高于EF植株。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分蘖数和生物量的变化没有促进作用,但  相似文献   

17.
以含有内生真菌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种子为材料,采用4 ℃冰箱内和20 ℃培养箱内保存18个月的方式分别构建内生真菌侵染(EI)和内生真菌非侵染(EF)的黑麦草种群,通过比较EI和EF种群在正常条件下(对照)和渗透胁迫条件下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内生真菌对其宿主植物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在对照和胁迫条件下,EI种子的发芽势及发芽率均明显高于EF种子,而在重度胁迫下EI植株的叶延伸速率、根系总长度高于EF植株。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分蘖数和生物量的变化没有促进作用,但  相似文献   

18.
实验旨在探究养成期草鱼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及维生素A对养成期草鱼的骨骼中钙磷含量的影响。选取养成期(254.6±0.5)g草鱼42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分别用维生素A含量为89、732、1129、2378、4688、7218和9802 IU/kg的等氮等能实验饲料喂养84d。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中添加4688 IU/kg的维生素A显著提高了养成期草鱼的特定生长率(P < 0.05),并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 < 0.05),但饲料维生素A含量对鱼体摄食率、成活率以及肝脏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2)饲料添加维生素A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9802 IU/kg组的鱼体水分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 < 0.05)。(3)饲料中4688 IU/kg的维生素A显著提高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P < 0.05),但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血清丙二醛、钙、磷含量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添加4688和7218 IU/kg的维生素A能显著提高草鱼头骨和脊椎骨中灰分以及钙、磷含量(P < 0.05)。在实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以及血清SOD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分析得出养成期草鱼适宜维生素A的需求量分别为3184和3077 IU/kg。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中华绒螯蟹越冬后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维生素C的含量及变化。肝胰脏为中华绒螯蟹储存维生素C的器官;越冬后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其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高于雄性;正常活动雌性或雄性,其肝胰脏、肌肉和生殖腺的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死亡的个体的维生素C含量;产卵且抱卵孵化的雌体,其肝脏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那些不产卵的雌体,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是越冬时或越冬后中华绒螯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