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效微生物群EM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有效微生物群(EffectiveMicroorgsnisms,简称EM)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究成功的一种新型复合微生物活菌制剂,由光合细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线菌及发酵型丝状真菌等5科10属80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其特点是采用独特的发酵工艺把好气性微生物和嫌气性微生物按一定比例加以混合,培养有效微生物群体。它们互相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犹如一个微生物加工厂,各样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产生出的有用物质及其分泌物质,成为各自或相互生长的基质或原料,从而形成相互间的共生增殖关系,相互作用,发…  相似文献   

2.
柯彬  比嘉照夫 《蛇志》2001,13(1):1-8
有用微生物提取物(EM-X)是由从乳酸菌,酵母菌,兴合成菌,真菌,放线菌等好氧和厌氧菌居中精选出来的有用微生物群(EM)发酵谷鼓和海藻而制成的一种具有显著抗氧化作用的新型健康饮料水,EM-X主要含有40种以上的矿物质,丰富的抗氧化物(类黄酮、黄酮醇、人参皂甙、极精、番茄红素、谷维素、辅酶Q、抗坏血酸、维生素E等)和生物活性物质(烟酰胺单核苷酸,烟酰胺腺膘呤二核苷酸以及肽类和氨基丙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本研究观察了EM-X在实验动物体内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动物老化,应激和免疫机能的影响。结果显示:5%浓度的EM-X能提高半乳糖致衰小鼠血清SOD的活性,降低血清MDA的含量,促进正常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的产生和减轻环磷酰胺对溶血素抗体生成的抢制: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延长小鼠在高温,常压缺氧,负重游泳时的生存时间。说明EM-X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老化,抗应激和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Effective microorganisms (EM)复合菌在我国农业种植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色素辣椒的促生作用与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未见报道。【目的】评估EM复合菌对新疆色素辣椒的促生长作用,并分析其对色素辣椒根际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方法】通过随水灌溉方式将EM复合菌接种到色素辣椒根部,在收获期测定辣椒生长指标、土壤养分和酶活活性,明确EM复合菌对辣椒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EM复合菌对辣椒根系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M复合菌的施用使辣椒株高、鲜重、单个果重和单株结果数分别提高23.89%、85.41%、42.31%和46.04%;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5.83%和13.39%,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分别提高11.47%、9.42%和21.43%;施用EM复合菌显著改变辣椒根际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提高有益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其中变形菌门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的相对丰度增加119.32%;在属的水平上,施用EM复合菌显著增加了藤黄色杆菌属(Luteitalea)、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bacterium)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的相对丰度,尤其是藤黄单胞菌属的丰度提高244.17%,同时显著降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此外,与土壤理化指标呈正相关的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也显著升高。【结论】EM复合菌能够通过提高土壤营养成分与酶活活性,调控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富集大量在盐碱地生存能力较强的有益菌群,进而起到促进色素辣椒生长的功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红茶菌是一种由细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而成的传统茶饮料.该饮料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消化、消炎、抗菌、抗糖尿病等生理作用.这些有益的代谢物是以醋酸菌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红茶菌是一个优良的研究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目的]分析不同菌株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对菌体生长和代谢产物的...  相似文献   

5.
? EM制剂的神奇作用EM制剂( Effective Microorganisms,有效微生物菌群)产品是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和日本等国发展起来的。那时美国并不叫EM制剂,而是叫芽孢杆菌制剂,因为该制剂主要是由三种芽孢杆菌(即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组合培养而成。其用途主要作为鱼类养殖清塘剂和农作物栽培促进剂。随着应用面的扩大和应用对象的不同要求,日本和美国等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乳酸杆菌、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微生物,便称之谓EM菌。后来又有学者增加了硝化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据报道,目前的菌种已发展到10个属的80多种菌种。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该产品后,叫做微生态制剂,更有人叫它益生菌或菌肥。作者认为,更确切的名称,应该叫EM制剂,因为它是由一群有效微生物经增殖培养后组合起来的“集团菌”。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情况,同时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高寒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质地、植被类型基本一致,海拔高度不同(3400—4200m)的4个样地,分析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部分生理功能微生物群)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纤维素酶、蛋白酶、脲酶用、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均含有较丰富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微生物数量多少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主要功能微生物菌群数量为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样地间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除与亚硝酸细菌具有弱正相关性外,海拔高度与其它因子均具有负相关性,其中与细菌和氨化细菌具有极显著负相关性,与好气性固氮菌和硝酸细菌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因此,温度的升高可能明显的影响了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是海洋养殖环境和海洋牧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在牧场环境的物质循环、水质保障、饵料供应、水产健康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营造海洋牧场环境且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围绕海洋养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有益微生物两方面,概述了我国海洋养殖环境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真菌、病毒以及相应的病害防治措施等,并介绍了海洋养殖环境中能够改善海水养殖环境,包括降低水体氨氮含量、降解水体硫化物、抑制赤潮藻类的生长等以及直接促进海水养殖生物生长的有益功能微生物类群。目前,我国关于海洋牧场环境营造过程中微生物的研究仍很少,而与海洋牧场环境有一定相似性的海水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研究较为成熟,其对海洋牧场环境健康营造有很好的启示。海洋水产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新功能菌种的发现、作用机制以及功能菌应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会对我国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驱动的土壤性状变化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在调节陆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地利用方式改变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但对土地利用驱动的土壤性状变化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相对匮乏。依托长期定位监测试验(始于1984年),通过16S rRNA基因片段和ITS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裸地、农田、草地)驱动的土壤碳氮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细菌群落而言,裸地中α-多样性最高、其次是草地、农田中最低,农田和草地中细菌优势菌群变形菌(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较裸地低4.5%、3.9%和5.5%、3.8%;对于真菌群落而言,裸地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最高、农田次之、草地最低;化能异养型、好氧化能异养型细菌相对丰度裸地显著高于农田和草地(P<0.05),而硝化型和好氧氨氧化型细菌裸地显著低于农田和草地(P<0.05);腐生型真菌相对丰度大小排序为:裸地>农田>草地。细菌群落变化主要与土壤容重、全氮、矿质氮、C : N比和微生物量碳有关,而真菌群落与土壤矿质氮有关。细菌和真菌功能菌群主要受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C : N比和微生物量碳影响。因此,土壤容重、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C : N比、微生物量碳、矿质氮差异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浙江慈溪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浙江慈溪5个不同利用年限旱作农田土壤(50~700 a)的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和酶活性,比较分析了农田土壤微生物学质量与利用年限的相关性,并测定了50 a、100 a和700 a 3个旱作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发现:农田土壤在旱作初期(<100 a),除真菌数量(F)略有上升外,细菌数量(B)、B/F值、微生物生物量C、N及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活性全部锐减;耕作100 a之后,仅真菌数量随年限延长而显著降低,细菌数量、B/F值、微生物生物量C、N及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活性则全部升高;在50~700 a的整个旱作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值始终随年限延长而显著升高.BIOLOG检测结果显示,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 3种功能多样性指数在利用年限上的变化规律与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等完全一致.表明浙江慈溪旱作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一直随利用年限的延长而变化,且土壤微生物学质量总体在持续利用100 a左右止降回升.  相似文献   

10.
藏东南典型暗针叶林不同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焦克  张旭博  徐梦  刘晓洁  安前东  张崇玉 《生态学报》2021,41(12):4864-4875
深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不可或缺,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暗针叶林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垂直剖面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高寒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特征及全球变化影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藏东南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带表层(0-20 cm)和底层土壤(40-60 cm)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土壤深度显著影响真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P < 0.01)。不同微生物种群对土壤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剖面加深而显著降低,而古菌根菌纲(Archaeorhizomyc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则显著增加。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发现,真菌网络以负相关连接为主(占总连接数65%-98%),而细菌网络以正相关连接为主(69%-75%),真菌和细菌网络中正相关连接的比例均随剖面加深而增加。底层土壤真菌和细菌网络的平均连接度和平均聚类系数均高于表层土壤,说明微生物网络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复杂。真菌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和模块性在底层土壤均大于表层土壤,意味着真菌网络应对环境变化的稳定性随剖面加深而增加,而细菌网络则正相反,在表层土壤的稳定性更强。真菌网络中连接节点的个数随剖面加深而增加,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是连接网络模块的关键菌种;在细菌网络中模块枢纽和连接节点则随剖面加深而降低,并且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关键种群在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功能在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藏东南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带深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与表层土壤有显著差别,揭示影响深层土壤微生物网络构建和稳定的关键种群,对深入理解和预测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地表微生物的数量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枯枝落叶层、腐解层和表土层(0—20cm深)三个层次研究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大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和月变化。结果表明:三个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最多,次为真菌,后为放线菌。比较三个层次,各微生物类群在各月份都是枯枝落叶层和腐解层数量较多。同一微生物类群在三个层次的数量均有明显而相似的季节变化;不同类群变化规律不尽相同,但基本只有一个高峰。细菌的高峰值在4月份,真菌约滞后一个月在5月份,放线菌则在8月份才出现高峰。各层次的细菌数和真菌数与月凋落物量、月降雨量和月平均气温各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或0.05),而放线菌则仅与月平均气温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原位诱导有益微生物(污水菌、芽胞杆菌、硝化菌和副球菌等),复合添加外源的有益微生物(金藻、栅藻、硅藻、芽胞杆菌、光合菌、酵母菌和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菌等),在养殖水体中建立稳定的有益微生物复合菌群,使水体中亚硝酸氮和氨氮清除率分别可达100%和99%。并进一步利用这些菌群在小红鲫鱼(red crucian carp)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中进行原位水质净化应用。在小红鲫鱼养殖水质原位自净中,无需清污和换水,就可长期维持水环境完全稳定,连续养殖50 d以上,水中未检测出亚硝酸氮,氨氮低于0.2 mg/L,稳定在优质安全的养殖环境;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投菌后初期水体亚硝酸氮较快下降,第10 d后氨氮浓度也降至养殖安全范围内,形成稳定安全的养殖水质环境。实验效果显著,表明微生物菌群原位水质自净技术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自由基·SOD·微生态制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态学(Microecolgy)认为任何生物个体(包括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细胞组织和其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例如我们人类身体细胞为1013个,而体内细菌为1014个,每一细胞都伴有10个细菌,这些细菌参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没有这些细菌,也就不存在我们人类的生命。体内这些微生物有15%是对人体有害的,如痢疾菌使我们腹泻。另外,还有15%是对我们人体有益的,如双歧杆菌,帮助我们抗衰老、健康长寿。这些菌为什么能抗衰老呢?经研究发现它们具有许多能调控我们人类身体微生态系的功能,使其向健康长寿方向发展。这些微生物为什么有这种…  相似文献   

14.
大港孔店油田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分子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GGE)和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两种方法对比研究了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16S rDNA V3区PCR扩增产物的TGGE图谱分析表明,这两个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很大。注水井样品的TGGE图谱中有6条主要条带,而采油井样品中只有一个条带占绝对优势。同时,建立了两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从中分别挑选了108和50个克隆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样性分析(ARDRA)。注水井样品有33个操作分类单元(OUT),其中6个OUT是优势类型;而采油井样品只有8个OUT,有1个OUT在文库中占绝对优势。克隆文库和TGGE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表明注水井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比采油井丰富很多。每个OUT的代表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注水井样品中的细菌主要属于α、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尤其是红细菌亚纲(47%)。采油井样品的细菌主要属于α、β、γ变形菌纲,尤其是假单胞菌属(62%)。油藏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分析可为开展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乳链菌肽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乳链菌肽的特殊结构与功能庄绪亮马桂荣(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100)关键词乳链菌肽细菌素羊毛硫氨酸乳链菌肽(nisin)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细菌素,它由某些乳酸链球菌(Streptococ-cuslactis)所产生,含有34个...  相似文献   

16.
探究不同年期发酵程度对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的影响,探究其中的有益微生物,开发适合陕北地区的发酵床专用菌剂。以铺设1、2、3和4年的发酵床垫料为研究对象,新铺设的发酵床垫料作为对照(CK),采用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测定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16S rRNA 基因 V3~V4 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获得V3~V4区924 008条有效序列,聚成686种操作分类单元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分属于15个门,30个纲,55个目,65个科和224个属,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发酵床垫料的主要优势菌门,其占比为40.88%~98.40%,其次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占比分别为3.55%~17.54%和1.29%~3.00%。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在3.599~4.737和0.787~0.891之间,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对照,且随着发酵年限的增加,多样性与生长年期呈正相关,致病细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及肠杆菌属 (Enterobacte) 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下降趋势明显。优势细菌属数目、组成及其丰度随发酵年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短波单胞菌属 (Brevundimonas) 和芽胞杆菌属 (Bacillus)的总丰度最高,分别在 0.06%~43.63%和0.74%~49.35%之间,且优势细菌属中存在具有有益功能性状的微生物类群。群落功能预测分析初步显示不同年期的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功能有所差异,其中年限为4年的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信息最为丰富,主要涉及到转运蛋白及磷酸转移酶系统功能,其他年期主要体现在ABC转运蛋白、细菌分泌系统、细菌毒素类及调控系统等功能方面。不同年期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组成和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且发酵年限影响了发酵床垫料细菌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功能,随着发酵年限的增加,有益菌属丰度增加,致病菌属丰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
历史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外来细菌入侵间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如何影响其可入侵性一直是入侵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然而关于群落可入侵性和群落特征间关系的认知却很不统一。采用交叉互换的试验方法,首先将野外采集的两种长期不同施肥土壤(有机肥和化肥)进行灭菌并回接已方和对方的土壤悬液,研究土壤环境(历史非生物因素)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历史生物因素)对重建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对贡献。随后将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青枯菌作为外来种接入重建的土壤中,探究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外来细菌存活数量(前期入侵潜力)和存活时间(后期入侵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历史生物因素对重建土壤的原生动物数量、革兰氏阴性与阳性细菌比等群落特征和外来细菌的存活数量有影响;历史非生物因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外来细菌入侵土壤后总的存活时间有影响;外来细菌入侵前期状况仅与原生动物数量、革兰氏阴性与阳性细菌比相关,而入侵后期的状况则仅与微生物活性、细菌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相关。总之,外来细菌在土壤中各时期的入侵潜力和土著微生物群落特征的相关性主要取决于二者是否由同种历史影响因素控制。本研究对于阐明生物群落结构与群落可入侵性之间关系,及指导土壤外来病原菌的防控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蚯蚓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7  
张宝贵 《生态学报》1997,17(5):556-560
蚯蚓从成体到卵内均有微生物,微生物来源于蚯蚓生活的环境,在消化消化道时,随食物进入体内的真菌营养体及大部分细菌被杀死,只有真菌的孢子和部分细菌仍保持生活力,生长缓慢的细菌通过蚯蚓消化道后群体下降;而生长快的细菌,由于在消化道内迅速繁殖,在蚯蚓排泄物中的群体数量甚至会超过进入蚯蚓体内时的数量,蚯蚓能促进土表有益和致病微生物在土壤内从向传播,但也能减轻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真菌是蚯蚓食物的一部分,消化  相似文献   

19.
王好才  夏敏  刘圣恩  王燚  展鹏飞  王行 《生态学报》2021,41(7):2663-2675
了解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认识高原湿地生态特征及演化过程至关重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局域尺度上研究了四川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通过进一步测定土壤及植物基本理化指标,量化采样点之间的地理距离,比较了细菌群落不同成员(稀有种和丰富种)的空间周转差异,分析了土壤环境变量和空间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若尔盖泥炭土壤细菌群落主要由绿弯菌门(Chloroflexi)(26.2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3.21%)、厚壁菌门(Firmicutes)(10.56%)等优势物种门类组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关系,群落结构相似性随采样点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细菌群落的周转速率表现为总细菌群落 > 丰富种 > 稀有种;Mantel检验结果显示,地上生物量与细菌群落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其中,影响稀有种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还包括土壤硫含量、活性磷、Mn和土壤pH值;方差分解分析表明,局域尺度上的土壤因子对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土壤细菌群落构建的相对贡献大于空间因子,土壤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研究为开展高原湿地泥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揭示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植物和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驱动力。了解湿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西藏高原26个湿地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以揭示湿地植物与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关系,明确影响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细菌多样性显著相关,但驱动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异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因子而非植物。植物多样性的变异主要受土壤电导率影响,而细菌多样性的变异则与海拔、年降水量、土壤pH值以及植物功能性状(叶片总氮和总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