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后的效果,并分析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0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2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资料,患者经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所有患者术后隐性失血情况,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结果:22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2.73%(182/220),隐性失血量为(787.07±58.92)mL,并发症发生率为4.09%(9/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PFNA内固定治疗后,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与年龄、骨折Evans分型、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受伤至手术时间有关(P<0.05),而与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后输血无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75岁、骨折Evans分型为Ⅲ~Ⅳ型、存在高血压病、存在糖尿病、术前抗凝、受伤至手术时间>5 d是引起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较少,同时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性失血,隐性失血的量与糖尿病、年龄、高血压病、骨折Evans分型、术前抗凝、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7年我院骨科收治的获得随访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7例.骨折类型根据Evans分型:一类骨折Ⅰ型12例,Ⅱ型29例,Ⅲ型34例,Ⅳ型26例,二类骨折(R型)6例.其中DHS治疗组36例,Gamma钉治疗组43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组28例.结果:术后随访1~4年,平均2.8年,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优良率86.9%.结论: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严格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常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和关节功能。方法: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3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DHS组(n=80,采用DHS内固定)和PFNA组(n=80,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所有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关指标,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DHS组患者的68.75%(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短于DHS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DHS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HS与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方面效果相当,但与DHS内固定治疗比较,PFNA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佳,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外科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90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PFNA组及PFLP组,各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内固定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91.11%明显高于PFLP组的71.11%(P0.05);PFNA组比PFLP组骨折愈合时间短、内固定并发症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内固定并发症少的特点,治疗效果较PFLP更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2010年9月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结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2个月,术中平均出血170mL,平均手术时间55 min,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根据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8例,优良率为92.9%,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PFNA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等特点,是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选择,尤其适用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ur plate,LPFP)、防旋型 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治疗老年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DHS、LPFP、PFNA、FHR内固定方法治疗112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从手术时间、术中平 均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上,PFNA 组较其他组 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 组,LPFP 组和FHR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上,PFNA 及人工关节组较其他2 组为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 组和FH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 组内 固定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应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选择合理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FNA和DHS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6月间69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37例(PFNA组),动力髋螺钉(DHS)32例(DHS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结果: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DHS组(P<0.05);术后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PFNA组治疗费用高于DHS组(P<0.05);术后随访时间11-20个月,两组病例均临床愈合,PFNA组优良率高于DHS组(P<0.05).结论:PFNA与DHS均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材料,PFNA更符合生物学特点,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恢复好的优点,但治疗费用较高,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病情和经济状况选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股骨粗隆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近几年收治的56例老年粗隆部粉碎性不稳定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了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其中内固定36例,人工关节置换20例。结果:本组平均随访24个月,内固定组出现2例内置物断裂,再次人工关节置换,2例感染,1例清创后好转,1例取出内置物后创口方愈合;人工关节组1例术后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内固定组75.6,人工关节组85.6。结论:老年患者,不同程度骨质疏松,较多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粗隆部粉碎骨折内置物选择及治疗难度大,人工关节置换对于功能康复及降低并发症等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使用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方式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创伤小、负重时间短、固定牢靠等优点,可作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最佳手术时机,并分析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机的不同分为早期组(n=61,骨折后48 h内进行手术)和延期组(n=67,骨折后48 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此外,根据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将128例患者分为优良组(优、良)和不良组(可、差),对比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早期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延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费用少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延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外侧壁分型为III型、下地负重时间≥30 d、Evans分型为不稳定型、骨密度为T<-2.5SD、ASA分级为II级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而手术时机为早期则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相较于延期手术,伤后早期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更能促进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恢复效果同时也受到年龄、外侧壁分型、下地负重时间、Evans分型、骨密度、ASA分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法进行手术治疗,分析手术方法、效果及患者的预后效果。结果:28例行闭合复位,7例行骨折端切开复位,患者术后7-14d可下地活动,3 m内扶拐部分负重行走,31例(88.6%)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7个月;Harris髋功能评分标准:优18例,良10例,中3例,优良率90.32%(28/31)。结论:PFNA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有效装置,能够减少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切割股骨头等并发症,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下粉碎性骨折时可达到较高的骨愈合率、较快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使用空心钉配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1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人,男10例,女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6.3岁。其中8例摔伤,2例车祸外伤,2例运动中损伤并伴有盂肱关节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5小时-1周。X线显示大结节骨折移位大于5mm。大结节骨折块采用空心钉配合5-Ethibond缝线构成的张力带技术进行固定。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3个月,平均14个月。X线显示术后2-4个月骨折愈合,平均2.5个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标准评分为(33.65±3.83)分;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配合缝线张力带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疗效满意,功能恢复良好,疼痛缓解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近端膨胀髓内钉与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及躁动发生率比较。方法:病例来源为2012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入我院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膨胀钉组30例,采用近端膨胀髓内钉的手术方法,PFNA组30例,采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的手术方法。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X射线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髋关节功能的比较,同时对比躁动发生率。结果:X线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手术后骨折处均复位良好,无并发症及内固定物的脱落及松动,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PFNA组相比,膨胀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显示,与PFNA组相比,膨胀钉组的优良率明显升高,髋关节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膨胀钉组患者躁动率为10.00%低于PFNA组患者躁动率为33.3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膨胀髓内钉具有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少,更利于骨折的愈合,且躁动发生率较低,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优于较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对临床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Lenke II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内固定冠状面失衡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已确诊为Lenke II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60例,根据术前脊柱柔韧度、risser分级水平、支具支持治疗、椎体融合数、内固定系统选择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率进行分析评估,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结果:对术后患者评估比较,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表现为:脊柱柔韧度低、risser分级高、长时间支具佩戴、延长融合椎体范围、先进钉棒系统方案选择均可明显提高术后疗效,降低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率(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通过对患者脊柱柔韧度、risser分级情况评估来判断脊柱成熟度,并在术后积极支具辅助治疗,选用钉棒固定系统并延长融合椎体节段,可明显降低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情况发生,提高远期随访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尖顶距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中的作用和意义,为骨外科手术疗效的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8月-200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FNA治疗的32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标准对骨折进行分类,应用术中和术后即刻X光射线照片对骨折复位情况、远端锁定类型和股骨头内刀片位置进行记录。患者术后常规X光照片观察切出情况,用Oxford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7例PFNA植入,纳入本研究的共32例,27例获得随访。其中,3例切出(2例内侧穿孔和1例内侧塌陷)TAD小于20mm。4例植入相关股骨骨折,2例不愈合,1例复位失败。结论:PFNA是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有效装置。我们认为TAD应尽量20 mm或30 mm以避免股骨头穿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相关问题。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23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31.0±8.2岁(17-51岁)。车祸伤17例,坠落伤5例,压砸伤1例。伤后就诊时间1.0h-3d。按照Tile骨盆骨折方法分型:C1型6例,C2型10例,C3型7例。按Denis等(1988)分类标准,Ⅰ区(骶骨翼区)骨折4例,Ⅱ区(骶孔区)骨折2例,Ⅲ区(骶管区)骨折2例。根据Matta评分系统及Majeed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28.5月(8-49月)。术中失血量380 mL(50 mL-1100 mL)。手术时间112 min(35-155 min)。按Matta等复位标准:优16例,良7例,所有骨折均愈合。Majeed功能评分:优14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对于Tile C型骨盆骨折,根据其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及固定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IFF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FHR组(n=51)和PFNA组(n=51),比较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第3、6、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AFHR组,下地活动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多于A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FHR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且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和5.88%,与AFHR组的1.96%和9.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IFF的手术治疗中,PFNA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AFHR后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