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我县大部分地区推广了玉米、棉花夹种。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也相应地起了变化。本来以害玉米为主,现在变为既害玉米又害棉花。往往造成棉花蛀秆断头、烂铃。1976年全县调查,二代玉米螟为害棉花,蛀秆率0.8%,三代高达43.3%,三代棉桃蛀铃率平均6.7%,高的达14%,减产一成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控制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我们对玉米螟侵入棉田的  相似文献   

2.
长距茧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螟不但危害玉米,而且还危害棉花,是上海地区玉米和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受害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均可达二成以上。玉米螟幼虫有钻蛀为害的习性,药剂防治效果一般只达70%左右,上海郊区还有一定数量青饲料玉米田不能进行化学防治,第二代的虫口基数较高,因此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压低虫口基数,减少玉米螟对棉花的为害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二代玉米螟为害玉米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为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先玉335"为供试玉米品种,通过人工接虫模拟二代玉米螟不同发生量为害玉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随着接卵量增加,虫孔数和蛀孔隧道长度增加,玉米单穗粒重降低。单株虫孔数每增加1个,玉米产量损失率增加4.52%;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产量损失率增加8.34%。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符合方程z=-10.0297+4.034 ln(x)。【结论】根据害虫经济阈值的定义,推算出二代玉米螟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积卵量12.8块,对二代玉米螟的防治决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玉米螟发生简况 1962年,百色地区玉米螟越冬代蛾始见在3月中旬,下旬发现第1代低龄幼虫为害早玉米,被害率58%,蛀茎的植株占14.5%;雄花被害的植株占25%。曾先后调查18坵早、中玉米,其中在心叶期的平均被害率14.07%,抽雄授粉期为17.85%;乳熟期为  相似文献   

5.
麦田玉米螟产卵与幼虫为害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麦套棉田面积增加,一代玉米螟已成为棉花苗期的一种重要钻蛀性害虫。我所于1987~1988年对玉米螟在麦株上的产卵和幼虫为害习性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一)发生为害情况 玉米螟一年发生3代,麦套棉田主要以一  相似文献   

6.
冯成玉  李昌华 《昆虫知识》1991,28(4):215-217
通过1987~1988年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表明棉花蕾花期的二代螟害对棉花产量与产值无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螟害株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及棉花品级等均无明显下降。二代螟害所造成的断株虽比对照健株单株皮棉下降12.24%,但断株的紧邻棉株具有与断株产量下降数相近的增铃补偿作用。由此根据当地历年棉田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及目前药剂防治费用等,在提出棉田二代玉米螟防治指标为蛀茎率42.13%的同时,提出正常年份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可不予防治或在早发棉田内实行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1975年我们利用赤眼蜂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获得了良好效果,1976年全大队放蜂面积扩大为1,160亩,其中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600亩,1977年又增达1,416亩,防治棉田三代玉米螟兼治四代棉铃虫为757亩,先后放蜂三次,每次每亩放蜂一万头左右。在三代玉米螟发生期放蜂于玉米诱集带上,第二、三次放蜂于棉花上,每隔三天放蜂一次。经调查夏玉米诱集带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达100%,棉花上玉米螟的卵寄生率为91%。1976年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发生量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 玉米螟是嫩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高梁、谷子上的重要害虫。发生世代,克山县以北为一代区;南部的泰来县属二代区;齐齐哈尔市是一代区与二代区的过渡地带,属不完全二代区。发生危害的产量损失以第一代为主。玉米螟发生量,历年变化很大。有资料以来,玉米百株虫量在150头以下的轻发生年占54.5%,150—300头的中等发生年占27.3%,超过300  相似文献   

9.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10.
微山湖玉米螟厉寄蝇的年生活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自然 《昆虫知识》1990,27(4):202-203
<正> 一、玉米螟厉寄蝇的转换寄主 据文献记载,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 Robineau-desvoidy在国内的寄主有:玉米螟、三化螟、玉米蛀茎夜蛾。经多年观察,微山湖区未发现玉米蛀茎夜蛾,在玉米螟厉寄蝇发生的地区不种水稻,也没有三化螟,只有玉米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县主要高产作物之一,占全县总播种面积的50%。常年平均亩产700斤左右,高产地块超过千斤。 近年来,玉米螟的危害日趋严重。每年玉米螟损失产量约占其总产量的10%,个别地方达15%以上,严重威胁着玉米产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防治螟害,确保玉米丰收,在采用综合防治的同时,我县1972年在省农科  相似文献   

12.
棉田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产卵于棉抹中下部主茎叶和果技叶上,但二、三代代次之间产卵部位有明显差抖。幼虫可为害棉株的嫩头、叶柄、蕾、花、铃、茎秆等多个器官,棉花同-器官上各龄幼虫之间的分布、以及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市.均存在显差异。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的单位效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二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田间二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差异大。三代幼虫越冬场所广泛。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二代亚洲玉米螟发生量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本试验在田间采用人工密度梯度接卵法(0、20、50、100和200块·百株-1),模拟自然情况亚洲玉米螟发生量,研究辽宁地区二代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对玉米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百株接卵量与虫孔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百株虫孔数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回归方程分别为y=3.1999x+24.8416(R2=0.953,P0.01),y=0.0234x-1.6167(R2=0.988,P0.01),推导出百株接卵量与玉米产量损失率的方程为z=0.0749x-1.0354,即落卵量每增加1块,虫孔数增加约3.2个,产量损失率增加7.49%;隧道长度与雌穗长度、穗粗及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玉米茎秆隧道长度每增加10 cm,玉米平均减产7.02 g,产量损失率平均增加4.38%;根据经济阈值定义,在产量8411 kg·hm~(-2)的玉米田,使用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进行单次防治时,辽宁地区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玉米累计落卵量17.39块。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咖啡旋皮天牛Acaloleptacervinus (Hope)韧皮部蛀道和木质部蛀道的空间特征 ,揭示了其幼虫的蛀道行为特性。结果显示 ,钻蛀孔集中分布于咖啡树径 4cm处 ,当钻蛀孔处树径大于 4cm时 ,木质部蛀道大多向上发展 ,当小于 4cm时则向下发展 ;钻蛀孔在树干上的垂直分布则显示钻蛀孔多分布于靠近树干基部的区域 ;钻蛀孔多紧临树干上的凸起物旁 ,如侧枝基部、瘤凸旁等 ;较多数的钻蛀孔位于树干的南面。以上结果说明咖啡旋皮天牛幼虫的钻蛀行为具有很强的位置选择性。这一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咖啡旋皮天牛幼虫的钻蛀行为 ,进而找到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玉米螟是河北省主要粮作害虫。过去在玉米心叶期应用颗粒剂防治已可基本控制为害。近年来一些地区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为害又有所回升。我们1974年在永清县对耕作改制后玉米螟的发生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对玉米螟发生期及生活史的系统调查,初步澄清耕作改制后,夏玉米由收麦后平播,改变为麦垄套播,玉米螟第二代卵,主要产在抽雄吐丝期,而麦茬平播夏玉米则心叶期和穗期各半。这点是近年穗期螟害加重的主要原因。 2.通过试验、示范,找出代替有机氯治螟的药剂。如1%、0.5%、0.25%1605颗粒剂效果高于或略低于5%DDT颗粒剂;白僵菌20倍加0.5%1605,或白僵菌20倍加0.1%1605颗粒剂,效果分别高于或稍低于5%DDT颗粒剂。0.1%、0.2%辛硫磷颗粒剂效果高于0.1%六六六颗粒剂。2.5%螟铃畏颗粒剂,效果与5%DDT颗粒剂相仿。 3.通过采用农业、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我们认为本地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概括为:“越冬防治,处理秸秆,诱杀成虫,压低虫源;田间防治,菌药结合,安全经济,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百色在广西丘陵区与云南高原的交接地带,是右江河流两岸的典型低洼盆地(海拔自110—130米)。这个地区,一年内种早、晚两造玉米(有的也种一造中玉米),早玉米多在2月上旬至3月下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至8月下旬种植。玉米螟为害比海拔高的土石山区(海拔500—900米)和高寒山区(海拔1200—1500米)严重,晚玉米重于早玉米,早玉米常年被害株率在20—60%左右,晚玉米在40—95%,损失很大。 右江盆地玉米螟一年发生6个完整世代(个别有7代)。越冬代蛾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一代蛾在5月上旬至下旬,二代蛾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三代蛾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4代蛾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5代蛾在10月上旬至下旬,6代蛾(少数)在11月上旬至中旬。绝大部分以第6代幼虫在玉米、高粱、小米秆内越冬。 群众对王米不同播种期与玉米螟的为害关系说法不同:有的说提早播种能减轻受害;有的说推迟播种螟害轻。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考察,现将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17.
高粱条螟是河北省高梁的主要害虫,近几年为害严重。过去对该虫的研究报道较少,防治多参阅玉米螟。1974—1976年,我们在永清县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防治试验,初步明确了以下几个问题: 1.高粱条螟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中旬末,第二代卵盛期在8月中旬。初孵幼虫有迅速潜入心叶的习性,并在所藏的叶鞘处啃食,2—3龄后在取食处直接蛀茎。 2.两年测产结果,春高梁蛀茎株率65%左右,产量损失32%;夏高粱蛀茎株率35%左右,产量损失8%。 3.药剂防治用0.25%1605颗粒剂(或毒土)的防治效果达80%左右,相当于5%滴滴涕颗粒剂,可以取代具有残毒的六六六、滴滴涕有机氯农药。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京郊耕作改制后,套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大,约占整个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往往造成二代玉米螟对套种玉米的严重危害。为解决套种玉米的二代螟害,曾进行了心叶末期撒颗粒剂和穗期药剂防治的试验,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因颗粒剂来源问题和工效低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推广。目1974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来,也遇到了如何选择适宜蜂种和解决寄主卵的供应等问题。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19.
田间条件下甘蔗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蛀茎夜蛾Sesamia spp.是伊朗和其他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日本)甘蔗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蛀茎夜蛾幼虫钻蛀茎秆,对茎秆产生为害,降低重量和含糖量并降低甘蔗汁品质.应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有效的工具,对环境无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评价甘蔗商业品种对蛀茎夜蛾的抗性.[方法]在伊朗Ahwaz的Salman-Farsi Ago-industry Farms于2013-2014和2014-2015两个连续年份,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5次重复试验.应用了CP69-1062,CP48-103,CP57-614,CP73-21,SP70-1143,IRC99-01,IRC99-02和L62-96 8个品种.在收获前,随机取20株完整的甘蔗茎秆进行蛀茎夜蛾的为害评估.记录受害茎秆百分比、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percent ofinternodes bored,IB)、出口孔的数目、活的蛀茎夜蛾的数目、每品种每公顷面积中蛾的繁殖量(mothproduction per hectare of each variety,MP).[结果]各测定参数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被钻蛀的节间百分比和蛾的繁殖指数判断,L62-96是最敏感的品种(2014年:14.58% IB,95 200 MP/ha;2015年:16.76% IB和111 300 MP/ha),其次是CP69-1062和CP48-103;CP57-614是这两年中抗性最强的品种(2014年:1.24% IB,8 400 MP/ha;2015年:1.02% IB,7 000 MP/ha).[结论]建议限制敏感品种的栽培,并应用其他控制措施,结合品种抗性,以治理敏感品种中的蛀茎夜蛾.  相似文献   

20.
王学平  曹雁萍 《昆虫知识》1996,33(3):144-146
1993年在江苏省如皋市研究了棉田三代玉米螟幼虫为害转移规律。结果表明,棉田三代玉米螟为害,因棉株生育状况而变,初龄幼虫为害表现为随机选择,在蕾、叶柄中的幼虫,2、3龄时向外转移为害。高龄幼虫绝大多数为害大铃,少量蛀杆。依据棉田发生为害规律,三代玉米螟防治时间,以卵盛期用药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