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薛亚东  李佳  李迪强 《生态学报》2021,41(20):7965-7973
野骆驼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迁徙物种,历史上完整、连续的野骆驼栖息地目前已成为孤岛状。为了解野骆驼历史分布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明确造成其历史分布区破碎化的驱动因素,研究选取土地利用和道路两个因素,通过对近40年来的野骆驼历史分布区土地利用变化和动态度分析,以及道路密度和影响域计算,定量评估野骆驼历史分布区景观格局,以期为野骆驼栖息地整体连通性的改善,避免或缓解线性基础设施建设对野骆驼栖息地的影响提供科学的建议。结果表明:(1)近40年,野骆驼历史分布区内以未利用土地和草地为主体的格局保持不变,尤其是沙地、戈壁为主的未利用土地始终占比很大(>80%);(2)野骆驼历史分布区范围内道路密度为0.0410 km/km2,但道路的阻隔作用明显,野骆驼当前分布区呈3个孤岛的格局与道路隔离形成的景观格局是一致的;(3)野骆驼历史分布区斑块数为914个,西部历史分布区斑块数为78个,远低于中部的373个和东部的463个,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两个景观指数表明西部的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比中部和东部栖息地要低;(4)从最大斑块指数来看,残存的大面积、无路区斑块是当前野骆驼种群得以存续的庇护所。根据当前的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状况,西部分布区和中部分布区间通过实施科学的栖息地连通和廊道建设规划,将极有可能实现两个孤立种群的交流连通,中部分布区和东部分布区间种群已基本无连通的可能。建议将更多的保护资源和努力投入到西部和中部分布区种群的维持和连通。在未来的道路规划建设和布局中,要考虑道路规划和建设对野骆驼最小生境面积的影响,并且要将影响评估尺度放大到整个野骆驼历史分布区的尺度上考虑道路的阻隔作用。  相似文献   

2.
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生存于中亚沙漠腹地, 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究野骆驼活动节律和家域状况, 了解其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活动模式, 为其有效保护管理提供支持。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利用GPS跟踪项圈先后对库木塔格沙漠地区7峰野骆驼进行轨迹跟踪。利用跟踪数据对野骆驼活动节律进行分析, 并采用布朗桥模型对野骆驼家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野骆驼日活动节律呈现明显双峰模式, 属晨昏活动类型, 活动高峰期主要出现于上午6:00-9:00及下午15:00-20:00。(2)野骆驼晨昏活动高峰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动, 双峰从暖季到冷季向中午移动, 按间隔时间长短排序为: 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3)野骆驼日活动强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大小关系为: 夏季 > 秋季 > 春季和冬季, 春季和冬季间差异不显著。(4)野骆驼为核心家域利用类型, 且存在多个核心家域, 一些野骆驼家域分布于沙漠南北两侧, 意味着其具有横跨沙漠的运动能力。(5)野骆驼个体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 性别间家域面积差异不显著。季节间家域面积差异显著, 从大到小排序为: 夏季(1,256.27 ± 427.45 km2) > 春季(556.90 ± 259.35 km2) > 秋季(396.77 ± 82.31 km2) > 冬季(250.83 ± 99.64 km2)。  相似文献   

3.
野骆驼Camelus ferus是亚洲中部对极端干旱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9世纪中期以来,野骆驼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日渐减少。由于野骆驼生性机警,且在远离人迹、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荒漠、半荒漠地区分布等特点,野骆驼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基础研究较为缺乏,对其分类地位和进化关系仍有争论。除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区外,其他分布区均已建立以野骆驼为主的保护区。2011~2013年间对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了6次野外样线调查,分别观察到83、80、39、14、78、29峰野骆驼。其中阿尔金山北麓地区野骆驼分布最为集中,采矿活动集中的5~10月观察到的野骆驼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季节(t=7.154,P0.05)。野骆驼分布区面临着道路建设、矿产开发以及畜牧业的发展等威胁,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严重。人为干扰下野骆驼异质种群动态及其对破碎化生境的响应是急需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野骆驼(Camelus ferus)生性机警, 且栖息于远离人迹、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荒漠、半荒漠地区, 其种群动态和行为生态学研究一直较为缺乏。本研究通过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不同季节的野外观测和连续水源地红外相机监测, 对野骆驼的集群行为进行了研究。2011-2013年, 在库姆塔格沙漠地区进行了8次野外调查, 共记录野骆驼64群, 个体430峰。非繁殖季节野骆驼集群大小平均为2.94±0.67峰; 而繁殖季节野骆驼集群大小平均为10.74±3.08峰。野外观测数据证明了野骆驼集群行为存在季节性差异, 倾向于冬季繁殖季节的集群。并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 在11个水源地设置11台红外相机, 共记录野骆驼281群745峰。与野外调查结果相比, 红外相机数据表明繁殖期间和非繁殖期间野骆驼集群大小没有显著差异(t = 0.322, P = 0.748)。水源地的地形因素、红外相机监测视角和监测时间的限制可能是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但是两种方法的结果均表明野骆驼在阿尔金山北麓比西湖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集群; 同时, 繁殖季节野骆驼最大集群的规模要大于非繁殖季节。尽管利用红外相机进行动物集群行为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与传统基于野外调查的方法相比, 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实用性方面, 利用红外相机都为我们开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罗布泊野骆驼的家域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双峰骆驼(Camelus ferus)生活在荒漠戈壁, 种群数量稀少, 栖息地地形复杂多样, 且有长距离迁徙习性, 目前对其家域面积和重要栖息地范围的研究只有定性描述。本研究于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 在阿奇克谷地和阿尔金山北麓捕捉了8峰野骆驼并安装GPS卫星跟踪项圈, 分别获得了12-423天的13,748个GPS位点记录。研究结果表明, 8峰野骆驼的100%最小凸多边形(minimum convex polygons, MCP)家域面积分别为1,775-11,768 km2, 总家域面积为32,821 km2, 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面积的23.1%, 平均家域面积为7,349 ± 1,323 km2。野骆驼个体家域面积季节间差异显著, 秋季最大, 其次是冬季和夏季, 春季最小, 秋季是春季的4.4倍。野骆驼在繁殖季节的家域平均面积为879 ± 320 km2, 非繁殖季节为998 ± 106 km2, 二者间无显著差异。除了项圈编码为135号的野骆驼和其他7峰野骆驼的家域没有重叠外, 其余7峰野骆驼的家域都有重叠。这7峰野骆驼的家域总面积是24,910 km2, 占罗布泊野骆驼分布区总面积的17.5%, 重叠区面积是515 km2。鉴于野骆驼主要分布在阿奇克谷地及以南区域、阿尔金山北麓, 建议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奇克谷地北山以北的核心区部分区域、磁海低地以南的山区和阿尔金山西部原为实验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缓冲区, 而将阿尔金山北麓至库姆塔格沙漠之间的戈壁地带原为缓冲区的部分区域调整为核心区。  相似文献   

6.
2012-2014年,通过对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放归的两峰野生双峰驼(Camelus ferus)佩带卫星追踪颈圈进行跟踪监测,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和内核法开展了放归生境中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和空间利用研究。研究期间,分别进行了22个月(ID:108444)和9个月(ID:108445)的跟踪监测,获得了3403个(ID:108444) 和1573个(ID:108445)定位成功的GPS位点。野骆驼放归后的前两个月仍存在一定的对圈养环境的依赖,两个月后野骆驼的活动范围开始向外扩展,直至四个月后,基本扩展至整个放养的围栏,活动范围分别从9.5109 km2增加到19.3694 km2 (ID:108444),8.8943 km2 增加到19.4192 km2 (ID:108445)。整个监测期间,95% Kernel活动范围分别为7.7181km2 (ID:108444) 和 3.0321 km2 (ID:108445)。从整个监测期间(ID:108444)的50% Kernel活动范围(0.2811 km2)来看,野骆驼整个放归期间仍然比较依赖原先的圈养环境;野骆驼存在对胡杨疏林的偏好;同时,放归的野骆驼仍然保持了对人的亲近行为。从2013年整年来看,放归野骆驼实际生境利用,春、秋两季范围大,夏、冬两季范围较小。放归的野骆驼不同季节对主要生境的利用也有所不同,最为明显的是夏季,野骆驼活动范围集中在荒漠地区,避开植被多的区域以避免蚊虫叮咬。本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野骆驼的行为习性及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对策,为野骆驼圈养种群的科学管理和进一步野化放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工水源点是荒漠地区野生动物补充水分的途径之一,对于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人工水源点的野生动物利用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人工水源点的视频监测数据。监测期间共获得533条视频记录,其中独立记录299条,分析表明:(1) 多种野生动物利用人工水源点,共记录兽类7种,鸟类7种;(2)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野骆驼 (Camelus ferus) 共有205条记录,占独立总记录数67%。野骆驼在人工水源点的平均群体大小为6.82 ± 7.01,平均停留时长为(15.66 ± 15.35) min,在人工水源点停留时长与群体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 (P < 0.001),而群体大小则受季节性影响 (P < 0.005);(3) 野骆驼对人工水源点的利用夏季强度最高,春季最低,利用人工水源点的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单峰型,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2: 00。研究表明人工水源点能够被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充分利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野骆驼行为生态习性以及促进人工措施对野生动物保育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野骆驼在甘肃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钧 《兽类学报》1984,4(3):186
野骆驼又名双峰驼(Cameius bactrianus),其外形主要特征是背有双峰,驼峰矮小,驼峰上的毛短,四肢细长,尾短,体毛呈沙黄褐色,分布于荒漠半荒漠生态环境中。 一、地理分布 野骆驼原产于中亚细亚,向东伸展于我国的新疆、青海和甘肃的河西走廊西部荒漠。分布区狭窄,仅存于偏僻地区,是近代趋于濒危兽类之一。 1975年9-10月,我们在甘肃的阿克塞县境调查珍贵动物资源时,在安南坝的苦水沟海拔2,100米的半荒漠地区遇见野骆驼一群8头,同时又在拉沛泉海拔2,202米的半荒漠中遇见野骆驼一群7头。在河西走廊北部的马鬃山及内蒙的额济纳旗荒漠草原上亦有野骆驼分布,但其数量并不很多。此种动物国家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下达、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与北京动物研究所共同主持的“中国野马、野骆驼考察研究”课题,在大量前期工作基础上,于1981-1983年进行。研究人员多次深入新疆、甘肃、青海境内人迹罕至的山地、戈壁、沙漠进行考察,行程30,000公里,收集了丰富的考察资料,所获12号野骆驼标本超过各国现存标本的总和,写出有关论文、报告7篇,全面地完成了考察任务,并于1985年3月23日在乌鲁木齐通过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我有幸随由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科考队向西走,出阳关向南先探访了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民族自治县阿尔金山北麓的安南坝野骆驼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海拔1000~3000米,属暖温带干旱气候区。  相似文献   

11.
蒙古野驴、藏野驴、野马和野骆驼四种大型有蹄类动物均属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并都主要分布于新疆.本文就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和保护现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相机陷阱技术的阿尔金山北坡水源地鸟兽物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阿尔金山北坡的鸟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2010 - 2012 年,利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对阿尔金山北坡的7 个水源地进行了监测。监测期间共记录到26 个物种,其中兽类11 种,鸟类15 种。记录到野骆驼、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雪豹、猞猁、豺等稀有兽类,胡兀鹫、金雕、高山兀鹫等珍稀猛禽。食草动物中野骆驼是水源地占优势地位的物种,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物种。食肉动物中狼和赤狐为广泛分布的物种。对于荒漠地区动物的调查,基于水源地的红外相机监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同时也为研究社群结构、种间竞争以及不同物种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和分离提供了可能。利用红外相机的水源地监测有助于评估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水源利用的影响,并为荒漠地区水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罗布泊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2010~2011年考察队分3个阶段调查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采用直接计数法,结合路线调查法,记录野鸟123种。汇集以往资料,共统计到鸟类197种。涉及到19目46科109属,约占新疆鸟类种数的43%。其中的北鹨(Anthus gustavi)、红胸鸲(Erithacus rubecula)、黄雀(...  相似文献   

14.
野双峰驼各分布区的生存环境差异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上野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ferus)目前仅分布于中国新疆境内及中蒙边境,即:中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阿尔金山北麓、戛顺戈壁、中蒙边境及蒙古国西部的外阿尔泰戈壁。总数共计730~880头。目前已为极度濒危物种。本文对野驼在不同分布区由于生境及人类活动影响所造成的差异加以对比研究并进行评价,为野骆驼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1.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建于1956年,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目前由中国科学院与环境保护部共同建设管理。2.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 980万公顷(接近3个江苏省),名符其实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 523万公顷)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  相似文献   

16.
《化石》1997,(1)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蹄类动物有:奇蹄类: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3种均有一级保护动物。偶蹄类:一级;野骆驼、蹊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高鼻羚牛、扭角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共17种。二级:原麝、林麝、马麝、河麝、马鹿、白臀鹿、水鹿、驼鹿、黄羊、藏原羚、鹅喉羚、鬣羚、斑羚、岩羊、盘羊,共15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有蹄类)  相似文献   

17.
<正>骆驼性格温顺、坚毅,能吃苦耐劳,广泛分布在全球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沙漠和半沙漠中。有单峰驼和双峰驼两种。单峰驼躯体高两米多,年产乳2 000~3 000公斤;双峰驼躯体较矮小,被毛厚密,产乳量低。双峰驼多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其次是中国和俄罗斯。骆驼被驯化为家畜的历史已有四千年之久,其祖先是像兔子爪子一样的柔蹄动物。现在还有野骆驼,主要分布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新疆、内蒙古和甘肃一带。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骆驼体型庞大,体重一般都在500公斤以上。具有和鹅一样的长颈;头呈楔形,高  相似文献   

18.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了大熊猫种群繁衍和延续,定量评估其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国家大熊猫公园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本文以四川省邛崃山-大相岭片区大熊猫国家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分析了公园建立前(2015年)后(2021年)生态环境状况的时空变化,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自然及社会驱动因子对公园生态环境状况的贡献。结果发现:(1)公园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和“良”的等级比例较高(~70%),且多分布于核心保护区,表明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整体较好。(2)与2015年相比,2021年“优”、“差”等级的RSEI比例均有所降低,主要转移为“良”、“中”等级。区域生态状况整体变化不大,但存在较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海拔较高的西北区域及人类干扰较多的一般控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波动较大。(3)自然因素是导致本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为人为因素。各自然因子的贡献大小排序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87)>...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世界》2005,(2):11-11
英国科学家们日前发表文章披露,在小小的鼻腔里,被吸人的空气的流动并不简单,而是会形成涡流,流动状况非常复杂,甚至超过了空气在飞机机翼周围和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状况。  相似文献   

20.
张成菊  吴毅 《四川动物》2007,26(1):97-100
2005年4月,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对广州市民进行了蝙蝠和鸟类认识情况和食用状况的问卷调查。用SPSS11.0软件对收回的280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等级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食用蝙蝠状况与地点、年龄、学历和分数(问卷成绩)的线性相关关系较弱;食用鸟类状况与年龄和学历存在较弱的正线性相关关系,与地点和分数存在较弱的负线性相关关系;而食用蝙蝠状况与食用鸟类状况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本文还对教育在增强公民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中的作用、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