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贡恐龙化石已查明有七十多处,遍及所辖四区二县,有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剑龙等近二十个种属的恐龙,真是千奇百怪,无其不有。自贡恐龙化石具有点多,地史分布时间长,新属新种多,恐龙动物群组合特征明显的特点,有“恐龙之乡”之美称。自贡恐龙化石如此之多是由于四川盆地的古地理、古环境为恐龙的栖息生存创造了天然条件。在一亿九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湖水占据了现今的四川盆地全境,这就是地质上叫的“古巴蜀湖”。这种特殊环境,为后来恐龙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大约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没有强烈的地壳运动,气候温湿,雨水充沛,地势平坦,湖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5,(3)
<正>2014年4月12至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自贡恐龙博物馆组织实施了西南地区中生代地层及古脊椎动物的踏勘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回想此行,有感而发。此行以自贡和禄丰为起终点,寻找中间可能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点。众所周知,四川自贡和云南禄丰发育良好的侏罗纪地层,地层连续性好、层序清楚,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恐龙化石和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特别是两地大规模恐龙化石埋藏  相似文献   

3.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自贡恐龙多奇观曾上游自贡地区(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的恐龙化石产出由来已久,极具影响。自1915年迄今近80年间,已累计发现恐龙化石点百余处(其中半数以上是在近10年内由自贡恐龙博物馆调查处理的)。发掘出的恐龙化石几乎包括了侏罗纪早、中、晚三个不同...  相似文献   

5.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素以恐龙化石蕴藏丰富,分布广泛,保存良好著称。誉满中外的“恐龙窝”究竟有多少种类?据初步统计,自一九一五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的七十年间,发现的恐龙有两大类群:蜥龙类和鸟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5,(3)
<正>自贡是久负盛名的千年盐都,地下蕴藏的宝藏——盐卤和天然气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开发利用。然而,蕴藏于地下的另一种宝藏,沉睡了上亿年的恐龙化石,在100年前却一直鲜为人知。直到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在自贡最早发现并认识了这类神秘而古老的爬行动物化石——恐龙化石,从此叩开了自贡恐龙化石宝藏的大门。迄今为止,自贡地区共发现恐龙化石21个属26个种,包括新发现的17个属23个种。  相似文献   

7.
《化石》2015,(3)
<正>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eorge D.Louderback)在自贡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侏罗纪恐龙之乡的大门由此打开。100年来,自贡地区已发现恐龙化石点140余处,鉴定出的恐龙种类达21属26种,占四川盆地恐龙种类的一半以上,约为中国恐龙属种的七分之一。100年来,人们对自贡恐龙化石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从未停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更是在人类  相似文献   

8.
苑坚 《化石》2003,(3):7-7
我国专家首次运用物探手段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寻找恐龙化石 ,在基本确定了恐龙化石层的分布、化石富集区等情况后 ,日前已成功发掘出一具深处 9米地层下的恐龙化石。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群产地是一处享有国际声誉的地质古生物遗址 ,化石藏量之大、属种之多、保存之好在世界相同地质年代的恐龙产地中首屈一指 ,填补了世界上中侏罗纪恐龙化石缺乏的薄弱环节 ,对研究恐龙的早中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贡恐龙博物馆副馆长彭光照介绍说 ,这一化石群的二期开发工程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是要弄清待建区域 (8.9平方公里 )内 ,恐龙化…  相似文献   

9.
剑龙,是庞大的恐龙种群中最为奇特的一类,生活在约一亿多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剑龙是整个恐龙类最早绝灭的一支,其化石虽在世界不少地方都有发现,但大多保存欠佳,时代偏晚。在亚洲,剑龙化石的发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川和新疆两地,尤以四川发现最丰富,而素有“恐龙窝”之称的四川自贡,更是得天独厚。据初步统计,在自贡地区迄今已发现有至少两个层位以上,10余个个体及保存有5至6个完整程度不同的头骨的各类剑龙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10.
正恐龙骨骼化石是恐龙死亡后留下的遗骸,而恐龙足迹化石则是恐龙活着的时候留下的生活痕迹,而且还不会像有些骨骼化石那样在埋藏前被水流或其他介质搬运。因此,恐龙足迹化石在探讨恐龙生活习性、复原古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个动物一生只有一副骨架,但是,它可以留下很多足迹。这就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恐龙曾经的存在。足迹化石是研究古动物生活习性、生存环  相似文献   

11.
从1979年12月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在四川省石油局川西南汽矿综合队的协助下,在自贡市郊大山铺发掘了一处恐龙化石埋藏层。化石埋藏于一大的砂岩透镜体中,透镜体暴露的长度近40米,宽约12米,厚度最大处达4米。含化石层可分4层,化石密集,保存较完好,这是一个罕见的恐龙化石埋藏体。1972年,该化石产地即由国家地质总局第七普查大队发现,并报告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77年进行了试掘,采获一条大型的原始蜥脚类恐龙,该恐龙化石被命名为蜀龙(Shunosaurus),  相似文献   

12.
宋磊 《化石》2001,10(1):27-28
山东莱阳是世界发现恐龙化石最早而又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早在1923年,著名地质学家谭锡畴就曾在莱阳的将军顶一带发现比较完整的谭氏龙,以后王恒升、周明镇、杨钟健等在这里采集过化石,其研究结果已在著名刊物上发表。尤其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在莱阳市吕格庄镇金岗口村西北沟挖掘出举世闻名的“青岛棘鼻恐龙”化石以后,对莱阳恐龙的研究达到了高峰,丰富多彩的化石,使专家学者兴奋不已,被誉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的杨钟健先生在仅仅对莱阳蛋化石进行研究之后,便向世人宣称“莱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蛋化石最丰富的一个区域(古生物学报1954年12月第三卷第四期)。  相似文献   

13.
恐龙,是一群早已绝灭的形态奇特的爬行动物,它们生活在205百万年前的晚三叠世到65百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它们曾独霸了地球的陆地达一亿四千万年之久。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恐龙世代繁衍,形成种类繁多、大小各异的庞大家族。在我国辽阔的疆土上,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从东部的山东至西域的新疆、青藏,从南国的云南和两广到北疆的内蒙古和黑龙江,分布着数以百计的化石地点,其中有世界闻名的早期恐龙化石产地一云南禄丰;海拔四千多公尺的大马拉山侏罗纪蜥脚类恐龙化石地点一西藏昌都大马拉山,被誉为“恐龙群窟”的四川自贡大山铺;亚洲第一大龙产地合川太和镇……。  相似文献   

14.
《化石》2015,(3)
<正>自贡是举世闻名的"恐龙之乡",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曾风趣地说过"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这句话应该是对自贡恐龙总体特点最形象而直观的评价。作为中国恐龙发掘和研究的开拓者,杨钟健教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他与自贡恐龙之间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还要从一百年前的那次发现说起。1915年,应中国当时相关部门的邀请,美国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克博士带领美国的一个地质调查组来  相似文献   

15.
自贡伍家坝恐龙动物群的蜥脚类已作了报道。本文论述的是本动物群中的剑龙化石。自贡伍家坝恐龙动物群中的剑龙化石经修复,整理出两个个体:其中一具保存较为完整的个体被选为正型:化石编号:02505(重庆市博物馆编号)。另一具作为副型标本,化石编号02506(重庆市博物馆编号)。这是目前在亚洲发现的最多、最好的一批剑龙材料。它们保存完好,层位确切,与之共生的蜥脚类和兽脚类丰富。这就为进一步确切了解剑龙类的形态特征、系统演化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结缘攀枝花     
攀枝花苏铁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与平武大熊猫和自贡恐龙化石并称“巴蜀三宝”,中国林业六大工程中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将其列为“15种重点抢救性保护濒危物种”之一。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亚洲乃至世界纬度最北、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恐龙大国,云南的禄丰、四川的自贡及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但中国第一条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出土地点是在黑龙江省嘉荫县渔亮子。1902年,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恐龙化石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渔民非常惊奇地发现了这些大骨头化石,但不知是何种动物的骨头这样粗大。这一消息被当时的俄国军官打听到,他们前来调查采集,将采到的大骨头化石误认为是猛犸象,并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这一报道引起俄国地质学家的注意。1915年至1917年,俄国地质工作者连续三年来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采集了一些恐龙化石。他们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装成了一具鸭嘴龙化石,高4.5米,长约8米,定名为鸭嘴龙科满洲龙属,陈列在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嘉荫出土的这些化石大多呈暗褐色  相似文献   

18.
2000年5月28日,经过多方努力,在国内外一度引起轰动的“辽宁古盗鸟”标本终于从美国回到产地中国,现被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中。“辽宁古盗鸟”标本出自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后被走私至美国,为美国犹它布兰丁恐龙博物馆收藏。1999年11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向公众介绍了“辽宁古盗鸟”,称其为连接恐龙和鸟类的缺失环节,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注意。1999年12月中科院古脊椎所的学者在研究采自辽西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时,发现确凿科学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标本是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而成,是一…  相似文献   

19.
李毅  李飞 《化石》2016,(2):66-67
正2016年3月11日上午,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发起,自贡市国土资源局、自贡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主办,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恐龙博物馆承办的"南方丝绸之路化石论坛"在自贡举行,来自全国的60余名古生物学者及科普工作者、西南各省(区、市)古生物专家委员会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化石研究、保护和利用之经验,对建立在化石保护基础上古生物学未来发展之路进行了探讨。当天,与会专家学者还为四川省第一座"化石村"——自贡土柱村保护站进行了揭牌,并正式启动了"南方丝绸之路化石科  相似文献   

20.
“古盗鸟”是一件从中国走私到美国的人为拼接的化石标本 ,被拼接的化石材料均来自于辽西朝阳近郊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1 999年 1 1月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Sloan ,NationalGeographic ,1 999,1 96:98~ 1 0 7)将其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Archaeoraptorliaoningensis”) ,作为一种特征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新类型而进行了报道。 1 999年 1 2月 ,徐星博士在研究采自辽西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时 ,发现确凿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标本是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而成 ,是一个人为的“物种”。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