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丽琴 《蛇志》2011,23(4):380-382
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从新生儿到儿童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小儿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比成年人高,慢性、小量出血可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急性大量出血则可表现为急性贫血,可危及患儿生命。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繁多,不同部位出血其临床表现不同;同时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多不典型,加上其对症状叙述不准确,临床上易误诊或漏诊,给诊断和治疗带来难度。近年来,由于消化内镜的广泛普及应用,使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就消化内镜在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疑是脑血管病变患者行常规T1WI、T2WI、DWI、SWI序列及增强T1WI、MRA,探讨SWI序列在显示小出血灶、小静脉及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越性。结果①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出血灶;②动静脉畸形,SWI能够发现更多的细小静脉向大静脉引流;③急性脑梗死,SWI可发现小的出血灶;④脑肿瘤,SWI显示出小的引流静脉;⑤帕金森病,SWI能显示脑内多发异常低信号铁沉积。结论 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小静脉结构、多发细小出血以及铁钙沉积十分敏感,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产物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15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病例组)和1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发病24 h内、3 d、7 d及14 d时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XTO)和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测定两组的血清氧化应激产物超氧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并分析血液炎症因子与氧化应激产物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IL-6、TNF-α、SOD及MDA水平高于对照组,并在发病后7d各指标水平达到最高,发病后14d各指标水平低于发作≤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出血组血清IL-6、TNF-α、SOD及MDA水平最高,中量出血组其次,小量出血组各指标水平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血清IL-6、TNF-α、SOD及MDA水平均最高,中型组其次,轻型组各指标水平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产物水平有助于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及评估预后,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脱水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15d、30d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的差别.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期脑出血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覃素梅 《蛇志》2010,22(4):407-408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占位病变,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压伴小脑内小动脉病变,当血压骤然升高时破裂出血,长期嗜酒者是脑出血的潜在危险因素。现就我科近2年来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3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Liu Z  Zheng JF  Yang LQ  Yi L  Hu B 《生理学报》2007,59(3):285-292
本文旨在探讨青藤碱对吗啡依赖与戒断小鼠的小脑和胸腰段脊髓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吗啡剂量递增法建立小鼠吗啡依赖模型,用纳洛酮激发戒断症状,评价小鼠急性戒断时齿颤、扭体、直立、喷嚏、眼睑下垂等戒断症状,对成瘾小鼠用青藤碱(40mg/kg,i.P.)治疗后,再用纳洛酮激发观察戒断症状。半定量RT—PCR检测小鼠小脑和胸腰段脊髓nNOS mRNA表达变化,化学比色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小鼠小脑和胸腰段脊髓组织匀浆的nNOS活性与NO含量。结果显示:(1)青藤碱可以扭转由吗啡依赖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的趋势,减轻小鼠急性戒断时齿颤、扭体、直立、喷嚏、眼睑下垂等戒断症状;(2)青藤碱可降低小鼠吗啡依赖与戒断时在小脑与胸腰段脊髓中异常上调的nNOS mRNA水平,使酶活性下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nNOS催化产生的NO含量与酶活性的变化一致;(3)单独使用青藤碱,小鼠没有出现类似吗啡引起的戒断症状,小脑与胸腰段脊髓中nNOS mRNA水平及酶活性没有异常升高。上述结果表明,青藤碱本身无成瘾性,但能显著减轻吗啡依赖小鼠的戒断征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青藤碱影响小脑与脊髓中的NO/nNOS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诱因,分析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是HG、DU、GU等.不同病因的常见诱因构成比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和女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较多,不同年龄组的常见病因不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早期诊断、误诊情况及误诊原因,提出早期诊断依据及误诊防范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老年AAD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AAD患者因基础疾病多,对疼痛不敏感、对疾病重视不够,常以并发症为首诊,且在首诊时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腹症、脑血管病等.结论 首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老年病人出现不典型临床表现时应考虑AAD的可能,及时选择合适的特异影像检查方法,从而减少误诊、漏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358例,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血糖正常组(96例)、应激性高血糖组(107例)及糖尿病组(155例),记录和比较各组入院时的血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平均出血量及入院后30 d时各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平均出血量、重型患者所占比率、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GOS分级植物状态或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GOS分级良好率低于应激性高血糖组(P0.05);而应激性高血糖组入院时血糖水平、平均出血量、重型患者所占比率、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再出血发生率、GOS分级植物状态或死亡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应激性高血糖与患者的病情显著相关,可加重急性脑出血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0.
山莨菪碱对大鼠浸水应激时胃溃疡,胃酸和胃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激性溃疡是一种急性浅表性胃粘膜损伤,常发生于休克、败血症、烧伤和心、肺、肝、肾等器官衰竭的危重病人。由它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常可危及生命。因此,研究其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生长因子(CNTF)在中枢神经元抗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对尾壳核出血大鼠进行CNTF治疗,观察海马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3(STAT3)含量及阳性神经元分布的变化。结果CNTF能显增加尾壳核出血大鼠海马STAT3阳性神经元数量、海马STAT3含量。结论CNTF能通过促进STAT3的表达增强中枢神经元的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并在治疗后24h内和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MMP-9水平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MMP-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降低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莫创骑  徐立  卢明 《生物磁学》2011,(2):297-29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并在治疗后24h内和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MMP-9水平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MMP-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降低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重症监护治疗与早期(24 h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并进行重症监护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相关资料,记录术后早期发生再出血情况,比较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术后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血压波动、血压差、有无镇痛情况,分析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65例患者,其中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44例,未再出血患者421例,再出血发生率为9.46%(44/465)。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术后收缩压、有无镇痛、血压差、血压波动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再出血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术前GCS评分、出血量、术前收缩压、镇静时间、插管时间、有无使用止血药与未再出血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压波动大是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手术前后血压差大、术后使用镇痛治疗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血压波动、手术前后血压差及术后镇痛治疗均是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合理降压及镇痛治疗可减少脑出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观察了r线全身照射后,大鼠骨髓、十二指肠和小脑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结果表明:正常时骨髓微血管通透性最高,十二指肠次之,小脑最低。照后骨髓微血管通透亢进发生早、增加快、变化大、恢复慢,主要发生在血窦;照后十二指肠微血管通透亢进发生较早、增加较快、变化较大、恢复较快,主要发生在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照后小脑微血管通透性变化较小,在400.0Gy组可见通透亢进,主要发生在小脑皮质的毛细血管。所有这三个脏器微血管通透亢进部位,实质细胞的退变明显加重。说明微血管邇透亢进可明显加重实质细胞的损伤,而实质细胞的再生修复,就发生在微血管通透恢复,基底背景较清净地方。说明:照后骨髓、十二指肠、小脑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在造血型、胃肠型和脑型急性放射病的发病机理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采用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划分,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采用法莫替丁治疗,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出血率为5%,对照组为2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3例,死因均与上消化道出血无相关性。对照组死亡6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3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预防不佳,脑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直接相关,采用奥美拉唑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死率,相关研究还需扩大样本确定。  相似文献   

17.
小脑是运动协調的重要器官,它是在大脑半球的影响下調节脊髓中的兴奋、抑制和骨骼肌的紧张性。如何能通过一个簡易的实驗来证明这个问题,使学生都能观察到小脑在运动协調中的作用,显然,在教学上是有一定作用的。 (一)哺乳动物的小脑运动协调机能的实验过去在一些生理学实验指导上都采用切除家兔和鸽的小脑,做为小脑机能的实验。这些方法当然都很好,观察的現象也比较明显,但是容易出血,手术比较麻煩一些。不少的学校用切除小白鼠的小脑来代替上述的实验。因此,我們采用了破坏小白鼠小脑的方法,即避免了流血和手术的麻煩,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8、IL10以及与颅内血肿水平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以常规消肿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血栓通注射液活血消肿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IL-8、IL-10、TNF-α、CRP水平、颅内血肿面积、层数和低密度影像水平以及NIHSS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IL-8、IL-10、TNF-α、CRP及颅内血肿水平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后IL-8、IL-10、TNF-α、CRP及颅内血肿水平较低(P0.05);NIHSS功能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状态及炎性反应状态,降低炎性因子及坏死因子的释放,改善病灶区脑组织血液循环,可作为临床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谢巧云 《蛇志》2012,24(2):220-221
静脉输液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补液、给药方法,在病人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静脉输液过程中可偶发不良反应,如晕针、药物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寒颤、发热,恶心、呕吐,出血及血肿,急性肺水肿等,轻者造成患者的痛苦,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  相似文献   

20.
在急性、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炎症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兴奋性毒性可能是造成后期神经元死亡的共同途径.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是研究上述过程的重要实验手段,该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文献报道的建模方法条件各异,说法不一,很难适从.本工作针对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包括小脑颗粒神经元的培养、兴奋性毒性刺激条件的确定,毒性标志性指标的表征,分别进行了比较和优化, 从培养皿的包被、神经元消化、兴奋性刺激的溶液介质选择、神经元刺激的最佳时间及谷氨酸的最佳刺激浓度等方面分别给出了优化条件.通过特征性钙离子曲线、NMDA受体特异性抑制剂MK-801的干预作用以及c-fos基因转录水平的动力学变化等指标,确认了毒性模型的成功建立.本工作不仅对建立小脑颗粒神经元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模型的实验室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且,其针对不同条件分析比较的结果及优化原则,对其他神经毒性模型的建立也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