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亚热带森林木本植物种子萌发和储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 90种木本植物的种子和果实的大小、含水量等特征及种子萌发 ,并对其中有足够萌发个体的种 (45种 )进行了萌发分析和对有足够萌发个体和足够种子的种 (41种 )进行了种子或果实储存对萌发影响的研究。肉质果实种子和肉质种子萌发率较干燥种子高 ,两者差异显著。大多数种播种 6 0d内萌发。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较干燥种子的休眠期长 ,留土萌发种子较出土萌发种子休眠期长。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之间、夏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与冬季和春季成熟的肉质果实的种子之间休眠期长短差异不显著。萌发率与新鲜种子含水量无显著的相关 ,但种子中水分含量的减少明显影响萌发率 ,尤其是在种子自然干燥的最初 3d。当种子的水分含量减至 2 0 % (约在种子自然干燥 10~ 14d)时 ,种子萌发率降至很低。萌发率随储存时间 (密封 ,(4± 1)℃ )而下降 ,但储存一个月下降不大 (- 8.3% ) ,储存 3个月后 ,显著下降。果实储存与种子储存之间、大种子种与小种子种储存之间、肉质果实的种子和肉质种子储存与干燥种子储存之间 ,萌发率差异一般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南亚热带森林24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膨胀珍珠岩为基质,在光和暗的条件下,对24种南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种子的形态和重量与种的演替阶段有关,种子的重量也与不同的种有关。不同种的萌发率差异较大,种子较大的种,萌发率较高。肉质果实的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较长。光和暗条件对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无明显影响。幼苗高度和种子重量呈正相关,这一相关在光条件下比暗条件下更明显。暗条件明显地引起群落演替早期的树种的茎徒长,限制根的生长,而对演替后期种无显著的影响。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与种的演替阶段有关,也与不同的科有关。幼苗地上部分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也受光暗条件的影响,而不受种子重量的影响。根和叶的生物量分配和种在其群落演替阶段有关。幼苗的生物量与种子重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幼苗的相对生长率相差较大,在没有营养供应的生长基质中,以演替中间阶段的种的相对生长率较大。幼苗从种子的物质利用效率与种子重量呈负相关,而与种的演替阶段无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3.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几个树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光叶红豆(Orm osia glaberrim a Wu)、扁斗青冈(Quercus huiChun)、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 Hance)和阳性速生树种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 (L.)Vent.)、香椿(Toona sinensis (A. Tuss.) Roem .)和泡桐(Paulow nia fortunei(Seem .) Hem -sl.)的种子中,除光叶红豆外都为迅速萌发,处理2—3 d 便开始萌发,2—4周萌发完全。光叶红豆因种皮特性而延迟萌发,切破种皮即能迅速萌发。速生树种的萌发较快。森林树种和阳性速生树种木蝴蝶、香椿在光、暗下均能萌发,种子微小的速生树种泡桐则几乎只在光下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显示出3个阶段,不同种有所不同。幼苗的形态可能和耐阴性和生长速度有关。在暗中,光叶红豆能形成正常的叶,植株不徒长,其它种不能形成正常的幼苗,植株徒长,不形成叶子(或仅有黄色的子叶)。森林树种的幼苗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4.
5.
南亚热带森林几种乔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香椿(Toonasinensis(A.Juss.)Roem.)、木蝴蝶(Oroxylumindicum(L.)Vent.)、扁斗青冈(QuercushuiChun)、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罗浮柿(DiospyrosmorrisianaHance)、枳(BerchemiadulcisThunb.)等南亚热带森林乔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进行观察.香椿、扁斗青冈、罗浮柿种子在轻阴(55%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分别为70%、90%、30%,木蝴蝶种子在重阴(38%光)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80%,枳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为15%.阳性树种香椿、木蝴蝶、泡桐、枳幼苗生长速度较快,属速生型树种,其幼苗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最快,森林中树种扁斗青冈、罗浮柿幼苗生长速度较慢,属慢生型树种,其幼苗在轻阴条件下生长较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幼苗生长速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光强下几种南亚热带森林乔木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泡桐,春椿,木蝴蝶,枳Ju扁斗青冈和罗浮柿等亚热带森林乔木树种在不同强条件下的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进行观察,泡桐和枳Ju种子在光(100%)条件下的萌发率最高,香椿和罗浮肺种子在轻阴(62.2%)条件下的萌发率最高,木蝴蝶和扁斗青冈种子在中阴(34.4%)条件下萌发率最高,阳性树种泡桐,香椿,木蝴蝶和枳Ju幼苗生长速度较快,属速生型树种,其幼苗在自然光条件下的总生物量最大;扁斗青冈和罗浮柿幼苗生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同一演替系列中3个不同演替阶段(马尾松针叶林、马尾松荷木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分配格局特征,并探讨了该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吸存潜力和速度。结果表明:(1)针叶林各组分碳素含量高于阔叶林对应组分的碳素含量(后者是前者的72.0%~94.5%)。两个森林植物碳素含量,不同层次比较,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不同器官比较,以根或干最高。(2)乔木层生物量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增加。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43.5t/hm2、270.1t/hm2和407.8t/hm2,其中大部分由干和皮组成(各器官占乔木层生物量的比例平均为:叶2.8%、枝19.3%、干和皮混合57.0%、根20.9%)。林下层生物量为4.23~14.10t/hm2,是乔木层的1.0%~9.8%,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减少。(3)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但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减少。与土壤容重相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少,但随森林演替进展而增加。(4)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碳总贮量分别为135.8t/hm2、215.1t/hm2和259.7t/hm2。生态系统碳贮量在各组分的格局十分相似,植被、土壤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均分别约为67.6%、30.2%和2.2%。与其它地带森林比较,鼎湖山保护区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之比和表层(0~20cm)的土壤碳占整个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云南春季野外采收灯盏花种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储存湿度、储存温度、储存时间及不同光照、温度、吸胀条件等对其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低储存湿度(15%RH)和储存温度(-20、4℃)有利于种子保存,种子寿命可延长2 a多,萌发率在80%以上;高温(35、45℃)和高湿(60%RH)加快了种子衰老,不利于保存,种子为短命种子。(2)光照与否对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为光中性种子,但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后幼苗的形成。(3) 25℃为该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萌发率可达84.37%。(4)生产上播种时,尽量避免低温(4℃)和高温(30、35℃),有利于提高出苗率。(5)该种子对吸胀冷害不敏感,为抗冷型种子。因此,在种子研究和药材生产上,成熟种子采收后应及时干燥并密封存于低温下,来年春季及早播种;在育苗生产上,应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设置单独的恒温(25℃)育苗间,并避免低温季播种。通过研究灯盏花种子的适宜储存条件和萌发特性,为该珍稀药用物种的合理储存和高产栽培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9.
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特征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以鼎湖山森林演替的空间系列及黑石顶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群落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程的发展,群落的生物量不断积累,但生物量的各用份的动态趋向并不一致,其中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演替的中后期.在演替过程中生产力的动态与生物量变化相一致,随着演替的进展第一性生产力不断增加,但演替过程生产力的发展速率不是均匀的,生产力在群落的演变前期发展较侠,在中、后期则发展较慢。 相似文献
10.
11.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的生物量及其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全收割法测定广东省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层植物生物量 ,林下植物总生物量为 12 9 58g/m2 ,其中茎、枝、叶、根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约为 4 0 % ,9 0 % ,2 2 % ,2 9% .由部分实测数据建立林下植物个体生物量估算模型为W =0 0 0 4 2 ·H1 932 3.应用该模型得到的估算值 ,与收获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 1 8% ,具有良好的精度 .此外 ,还通过改变取样面积对该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2.
茉莉酸甲酯对水稻种子萌发和贮藏物质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茉莉酸甲酯 (methyljasmonate ,MeJA)对水稻 (OryzasativaL .)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作用表现出“双重性”效应 ,低浓度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最适浓度为 5× 10 -7mol/L ,高浓度作用相反。MeJA对水稻萌发胚乳酸性磷酸酶、α_淀粉酶、淀粉和盐溶蛋白降解作用也如此 ,但它抑制谷蛋白降解。实验结果表明 ,MeJA促进和抑制水稻种子萌发都与α_淀粉酶活性有关。讨论了MeJA对种子萌发作用与ABA作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1989~1991年在温室和野外测定了香港40种次生林树木种类的种子寿命和发芽率.结果显示,在所测试的40种天然林树种中,60%的树种的种子寿命短于1年,仅有8个树种的种子寿命在1年以上.种子的寿命与种子在土壤中的发芽能力呈负相关的关系.种子发芽测定结果表明,大多数树种都可以在强光照条件(95%的日光)下发芽,但35%的测试树种不能在天然林下(07%~2%的日光)发芽.最后从植物生理生态的角度,探讨种子特征与香港次生林区系发展及香港现有次生林的演替现状 相似文献
14.
刺木蓼(Atraphaxis spinosa)和长枝木蓼(A.virgata)为蓼科木蓼属灌木,是乌鲁木齐周边植被组成的重要种。这两种木蓼种子成熟后不萌发,处于休眠状态,对其种子进行5℃(黑暗)和野外低温层积处理,结果表明:5℃层积处理能明显提高两种木蓼种子在15/6、20/10、25/15和30/20℃(昼12 h/夜12 h)的萌发率。野外层积处理显著提高了种子在15/6℃的萌发率。刺木蓼和长枝木蓼的种子均为非深度生理休眠,分别经8、6周的低温层积处理后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刺木蓼种子的休眠程度比长枝木蓼深,休眠解除后,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降低。这两种木蓼种子经过冬天的低温层积,可以在春天较低的生境温度下萌发。 相似文献
15.
In the unique faunal assemblage of the Malagasy rain forest, lemurs appear to play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s as seed-dispersing frugivores. A three-month study of feeding ecology and seed dispersal by four species of lemurs in Madagascar's eastern rain forest found that three species, Eulemur rubriventer, Eulemur fulvus, and Varecia variegata were seed dispersers, and the fourth, Propithecus diadema, was a seed predator. In germination trials, seeds passed by lemurs sprouted significantly faster and in greater numbers than those not passed by lemurs. Analysis of fruit morphologies of 69 local plant taxa producing fleshy frui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found that these fruits fell into two well-defined color categories that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fruit size. Seventy seven percent of fleshy fruits greater than 10 mm in diameter were colored green, brown, tan, purplish, or black, while all fruits less than 10 mm in diameter were colored red, yellow, orange, pink, blue, or white. Three introduced exotic plant species provided exceptions to this pattern, producing fruits which were larger than 10 mm and pink or orange. Fruits chosen by the primates in this study were usually larger than 10 mm in diameter and were in nearly all cases colored green, brown, tan, purplish, red, or some combination of these colors. Morphological traits shared by fruits of multiple plant taxa in the diets of seed-dispersing lemurs suggest possible coevolv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lagasy rain forest plants and lemurs. 相似文献
16.
花生种子发育和萌发过程中贮藏蛋白的合成和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花生品种汕油5 2 3种子为材料,分离纯化花生球蛋白的41 kD和38.5 kD两种主要亚基及伴花生球蛋白的6 0.5 KD亚基并制备抗体.We stern blot分析表明,3种亚基在花生胚组织分化期的胚轴和子叶中就开始合成,其中60.5 kD亚基是最先在胚轴和子叶中大量合成和积累的贮藏蛋白,41 kD和38.5 kD亚基在随后的发育中积累量不断增加;种子萌发时这3种亚基的降解进程不一样,胚轴和子叶中41 kD和38.5kD亚基的降解均先于60.5 kD亚基. 相似文献
17.
沙埋对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同沙埋深度(0、1、2、3、5、7、10 cm埋深)处理,对内蒙古西鄂尔多斯4种珍稀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a)、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和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种子萌发及幼苗出土情况进行研究,以揭示其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表层沙土(0 cm埋深)的种子几乎不萌发;除霸王外,其他3种植物在不同沙埋深度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差异显著(P<0.05);沙埋对4种珍稀植物的幼苗出土均有显著影响,出苗率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遵循指数方程.霸王在2 cm沙埋深度的出苗率最高,其他物种在1 cm沙埋深度的出苗率最高.沙埋深度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黑石顶森林群落光能的时空变化与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黑石顶森林群落各高度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垂直空间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表明,光量子通量密度(PFD)从群落第一层至第四层呈指数形式减少,群落第四层常小于1.0mol.m^-2.d^-1群落中植物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NPR)是: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同一高度层植物叶片NPR比较接近,但了在物种间的差异,PFD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