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源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60 例具有典型心前区不适的患者进行双源CT冠脉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发生部位,测量其长度和深度并进行分析。结果:260 例受检患者中,62例共70 段存在心肌桥,检出率达20.76%,高于文献报道的检出率18.2%。所有心肌桥均发生于左前降支,其中近段17 段(24.4%),中段43 段(61.4%),远段10 段(14.2%)。心肌桥平均长度为15.8± 6.4mm,深度为1.4± 0.85mm。结论:双源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因其便捷无创,不受心率严格限制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心肌桥筛查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lash双源CT(DSCT)冠脉成像联合心肌灌注显像对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明胶海绵栓塞法建立5只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使用DSCT冠脉成像联合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一站式"扫描得到冠脉图像和心肌灌注图像,并与冠脉造影和病理染色相比较。结果:DSCT得到的心肌灌注图像结果与病理染色相比较,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1%,阴性预测值为96%,阳性预测值为84%,Kappa值为0.82;DSCT得到的冠脉图像与冠脉造影相比较,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81%,阴性预测值为95%,阳性预测值为75%,Kappa值为0.71。结论:DSCT冠脉成像联合心肌灌注显像与组织病理学及冠脉造影一致性较好,可以用于对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初诊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双源CT(D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性显著性狭窄患者和不同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中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CAG检查共发现35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检出率为35%。DSCT共检出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患者45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4.61%,77.78%和100.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94(P0.05)。100例患者中,常规CAG检查共发现显著性狭窄血管47条。DSCT共检出显著性狭窄血管39条,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2%、92.92%、63.77%和99.1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19(P0.05)。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检查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以左冠脉主干最高,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以左前降支最高。DSCT检查对于冠脉血管的完全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的显示率高于CAG检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检查在冠脉粥样硬化显著性狭窄患者和狭窄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研究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70例临床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记录这两项检查所得结果及数据,以检查数据为基础对冠状动脉CT造影和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实验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70例病人均可顺利完成以上两种检查,按照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标准,冠状动脉CT造影的敏感度为92.2%,特异度为97.4%、阳性预测率为90.5%、阴性预测率98%。结论:相对于数字减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是一种更加安全、可靠、无创且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检测技术,因此可以推荐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33例16S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1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16SCTA在33例患者中,共发现40个动脉瘤.其中3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为三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9个,大脑前动脉瘤8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瘤12个,基底动脉瘤3个,胼周动脉瘤1个,小脑上动脉瘤1个.16SCTA均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瘤颈宽度、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DSA资料对照的13例中,16SCTA发现16个动脉瘤中DSA只发现13个,另外DSA发现1个动脉瘤而16SCTA漏诊.1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7.1%、81.3%、99%.结论:16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冠状动脉核磁共振(MR)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随访到2021年4月1日,发生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23例(不良事件组),发生率为22.3%。不良事件组的MRI血管成像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低于非不良事件组(P<0.05)。不良事件组的CT显示斑块率、斑块性质等与非不良事件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斑块率、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为导致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和CT都可有效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能满足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与预测预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在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判断中的价值,为临床隐匿型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诊断为心肌缺血且无临床症状的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共3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检查,其中155例有冠状动脉狭窄,且伴有不同性质的粥样斑块。分析冠状动脉不同血管狭窄情况、斑块分型和斑块数目。结果:所有冠脉动脉狭窄均为轻度狭窄和中度狭窄,主要集中在左主干和左前降支,分别占35.48%和37.42%。硬斑块数目最多,占75.43%,其次为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分别占16.19%和8.38%。冠状动脉4支血管粥样斑块均为硬斑块者最多(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同时存在者占29.03%、硬斑块与软斑块、混合斑块同时存在者占14.84%,未见单纯混合斑块或软斑块的患者。结论:隐匿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主要为轻、中度狭窄,冠状动脉斑块以硬斑块为主。宝石能谱CT冠脉成像能准确的判断隐匿型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9.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9,(2):120-120
德国西门子为了减少CT检查时的X线辐射剂量和提高扫描速度,研制出一种新型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仪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dual-source CT。只需要原来扫描所需辐射剂量的一小部分X线就能扫描出最小的细节。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及成像特征,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效能。结果:研究组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狭窄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91例阳性患者中73例为右优势型冠状动脉,3例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15例为均势型冠状动脉;32例为单支病变,50例为双支病变,9例为多支病变;17处位于右冠状动脉,5处位于左主干,38处位于左前降支,31处位于左旋支。研究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诊断冠心病的曲线下面积为0.863,高于上述三项单独检测的0.673、0.649、0.655。结论:25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联合血清Hcy、NT-proBNP可有效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介入法行球囊堵闭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动物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用小型雄性家猪11只。麻醉后经股动脉或颈总动脉置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球囊至冠状动脉LAD远端,堵闭血流60 min。术中持续静脉滴注胺碘酮。60min后负压撤除球囊及鞘管。行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MRI)评价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情况,并行病理分析。结果:2只猪死于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存活的9只猪经超声心动图、MRI检测显示梗死部位均为左心室前壁、心尖区,部分模型累及室间隔,左室下壁,并有室壁瘤、室速等心肌梗死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运用介入法经PTCA球囊LAD可成功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这种模型重复性强,可控性好,模型的梗死部位基本一致,易于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心肌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前1周、术后1月、3月、6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然后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纵向应变值仅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显著增加,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圆周应变值在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均显著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术后6个月的纵向应变值和圆周应变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技术用于评估CABG术后缺血心肌的功能变化的敏感性高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为临床评价CABG的疗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它是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突出表现是红细胞聚集症和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不但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药物、介入等方面作为临床治疗与疗效的评估指标,而且对心肌梗死疾病的预后及对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学在心肌梗死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型的新型学科,其范围包括血液流量、流速、流态、血液凝固性,血液中有形成分及血管变形性与弹性、微循环、微血管血液流变性等。它是心肌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突出表现是红细胞聚集症和高粘滞血症。血液流变学不但在心肌梗死疾病中的诊断,药物、介入等方面作为临床治疗与疗效的评估指标,而且对心肌梗死疾病的预后及对临床观察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辅助诊断价值,筛选有效的冠心病确诊和排除指标,初步确定优化的冠心病早期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419例冠心病患者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结果(包括静息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负荷核素心肌显像、16或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内径有≥50%的狭窄)为金标准,观察各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敏感性56.02-87.43%,特异36.13-87.61%,阳性预测值58.83.97.16%,阴性预测值30.21.73.36%,非介入手段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组最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冠脉CT成像组最高。结论:辅助检查组合可作为无创性诊断、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动态心电图可作为各级别医院冠心病筛查的基本及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秦石李义光刘义王伟赵红宋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0):3879-388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性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为实验组,以我院同期健康体检的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的基础水平以及实验组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基础状态下实验组的D-二聚体为(1.59±0.3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在溶栓治疗6h后的D-二聚体水平为(3.48± 1.40)mg/L,显著高于溶栓治疗前(P<0.05).其余各时间点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检测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较好的指导意义,是较好的心肌梗死诊断分子标志物.在发现D-二聚体水平异常时,应结合临床症状、心电图、胸部X光片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保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灯延颗粒对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致心肌缺血模型,灯延颗粒0.35、0.70、1.40g/kg灌胃给药14天后,观察灯延颗粒的药理作用。结果:①灯延颗粒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心脏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舒张的顺应性,表现为心率加快、颈动脉血压、左心室内收缩压、左心室压力微分±dp/dt明显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②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中SOD、LDH、CK含量显著升高,MDA显著降低;灯延颗粒能明显减少血清中SOD、LDH、CK含量,明显增加血清中MDA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③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灯延颗粒各组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其病变程度显著减轻(P<0.01);④光镜观察可见灯延颗粒能明显减轻心肌病理损伤。结论:灯延颗粒对大鼠结扎冠状动脉所致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