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李丽  刘岚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24(4):375-378,382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以及高产头孢菌素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但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对其耐药的细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是引起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目前产KPC细菌呈世界范围流行趋势,且其感染死亡率高,故需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以提高感染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ew delhimetallol-β-lactamase 1,NDM-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只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接近于泛耐药菌株。此酶的blaNDM-1基因在肠杆菌科细菌间高效率的转移和人为因素(如旅游、卫生和食品的生产和制备)的影响,使其在全球迅速传播。目前有关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少,为减缓NDM-1肠杆菌科细菌的传播,应加速开发诊断和治疗的相应措施。现就产NDM-1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诊断、治疗、新药研发和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阴沟肠杆菌是肠杆菌科中常见的院内感染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力强,成为治疗产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但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出现很多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阴沟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 cloacae,CREL),本研究就其耐药机制,从产碳青霉烯酶和非产碳青霉烯酶两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变迁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CNSE)的耐药机制,为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A、B、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和esbls基因,并用核酸测序法进行验证.结果 2008-2011年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4154株,四年间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并未显著升高(P>0.05).对于CNSE而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别是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在90%以上.从338株CNSE中随机挑选出182株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esbls基因tem、ctx-M、shy和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的阳性率分别为36.8%、31.9%、19.8%、2.2%和3.3%.kpc和imp主要在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未检出其他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包括ndm-1基因.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仍保持高度敏感.CNSE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ndm-1不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金属β-内酰胺酶(MBL)可广泛水解多种抗生素,对常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舒巴坦等不敏感。产MBL肠杆菌科细菌一直是临床公认的多重耐药病原体。尤其是在发现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后,人们更加重视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MBL的情况,因为其所致感染日渐严重。因此,快速、准确检测出产MBL菌株是有效预防、控制感染发生与播散的重要环节。本文就肠杆菌科细菌MBL的发现及分类、耐药基因传播、检测方法等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福建省南平市第二医院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进行碳青霉烯类基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方法收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器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改良Hodge试验对实验菌株进行表型检测;利用PCR及测序法对常见的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进行检测;质粒接合试验检测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是否具有可转移性。结果共收集到4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呈多重耐药性。2株改良Hodge试验阳性。试验菌株均检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NDM-1、IMP-8或VIM-2),并同时携带有其他β内酰胺类基因;4株细菌中有3株的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接合成功。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已在福建基层医院出现,并具有一定传播性,应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注意,以防耐药菌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钟桥石  胡龙华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2):1148-1149,1152
碳青霉烯类药物由于其良好的细胞通透性及高度的酶稳定性,是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但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已出现了对其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且不断有新的耐药基因被发现。本文就其耐药机制、检测方法、常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预防措施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杆菌科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中最常见的一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医院和社区感染。临床首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来抗感染,但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相应的灭活酶及水解酶或菌株细胞结构改变,从而破坏β-内酰胺环使其对抗生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甚至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拟就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表型、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目前革兰阴性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形势日趋严峻,耐药率日益增高,菌种类型也从非发酵菌扩大到肠杆菌科细菌.其耐药机制主要以产碳青霉烯酶为主,辅以细菌外膜蛋白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功能亢进和药物作用靶点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等多种耐药机制协同作用.耐药基因众多,新耐药基因层出不穷,耐药机制复杂,给临床和科研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主要就革兰阴性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机制及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β-内酰胺酶类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对抗耐药细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但随着碳青霉烯类耐药菌的出现,无疑给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带来严峻的考验。临床上发现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常含碳青霉烯酶,可分为A、B、D三类:A类为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s,KPCs),B类为是新德里金属酶(new Delhi metalloenzyme,NDM)、亚胺培南酶(imipenemase,IMP)和维罗纳整合子金属β-内酰胺酶(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β-Lactamases,VIM),D类为是苯唑西林酶(Oxacillinase,OXA)。目前发现编码这些酶的基因大都位于质粒上,使得这些耐药基因能够在细菌之间进行水平或垂直传播。该文将介绍近年编码不同碳青霉烯酶的基因通过质粒的介导在革兰氏阴性杆菌中的分布、表达与传播,以期为科学防控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