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亲缘性HLA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治疗高危或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在解放军第三〇九总医院接受Hi-HSCT治疗高危或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23例患者临床资料。移植预处理采用改良BUCY(白舒非+环磷酰胺)或CY/TBI(环磷酰胺/全身放疗)方案,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预防方案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菌素、甲氨蝶呤及霉酚酸酯,肝静脉闭塞病(VOD)预防采用前列腺素E联合低分子肝素、复方甘草酸苷。两组患者GVHD发生率比较用c2检验,造血重建时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患者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方法。结果 28例均获造血重建。3年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分别为52﹪和57﹪。Ⅰ~Ⅱ度与Ⅲ~Ⅳ度aGVHD发生率分别为35﹪和12.5﹪,无一例中重度VOD发生。移植相关死亡(TRM)12例,其中8例(67﹪)死于疾病复发,移植时疾病状态为CR1组患者复发死亡率(16﹪),显著低于CR2与复发组(63﹪)(P=0.03)。结论对于无同胞相合的中、高危急性白血病患者,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及恰当的GVHD预防措施可获得较高移植成功率,选择合适的移植时机及恰当的支持治疗可显著提高Hi-HSCT移植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治、年轻、中高/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年龄≤60岁、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 IPI)评分≥2分的初治DLBCL病例,进行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120例,中位随访28(4-106)个月,3年PFS率53.25%,OS率61.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治疗方案及近期疗效、自体移植对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PFS、O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轻、中高/高危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病理细胞来源、Ki-67等在本组病例中未见显著预后意义,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非血缘相合及血缘单倍体相合供者来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接受非血缘相合供者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UD-HSCT)31例与血缘单倍体相合供者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Hi-HSCT)28例高危或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白舒非加环磷酰胺(BUCY)或环磷酰胺/全身放疗(CY/TBI);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菌素、甲氨蝶呤及霉酚酸酯联合方案;肝静脉闭塞病(VOD)采用前列腺素E联合低分子肝素、复方甘草酸苷预防。两组患者GVHD发生率比较用c2检验,造血恢复时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患者生存及移植相关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造血重建,UD-HSCT与Hi-HSCT两组中性粒细胞中位重建时间分别为10.8(9~18)d及10.6(9~16)d(P>0.05),3年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48.3﹪及50.5﹪(P>0.05),两组总生存率(OS)分别为54.8﹪和57.1﹪(P>0.05)。UD-HSCT与Hi-HSCTⅢ~Ⅳ度GVHD发生率分别为(7例)22.5﹪和(5例)17.8﹪(P>0.05),UD-HSCT组1例发生重度VOD死亡;两组移植相关死亡(TRM)分别为14例(45﹪)与12例(43﹪)(P>0.05),因复发死亡病例分别为8例(57.1﹪)与6例(50﹪)(P>0.05)。结论 UD-HSCT与Hi-HSCT治疗高危或难治急性白血病患者可取得相似的疗效,两者均可作为无同胞相合供者高危难治白血病的有效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激素耐药胃肠道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发生胃肠道aGVHD 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一线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13例)和激素耐药组(7例)。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微小残留病灶、移植类型、供者年龄、供受者关系、供受者ABO血型、输注单个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CD3+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植入时间、CMV及EB病毒感染、胃肠道aGVHD发生的时间等与激素耐药胃肠道aGVHD的关系。观察激素耐药患者治疗后的转归,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激素耐药及敏感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20例胃肠道aGVHD患者中7例存在激素耐药。胃肠道GVHD发生时间<1个月,激素耐药的风险增加(OR=13.500,95﹪CI=1.197~152.211,P=0.035),患者性别、年龄、诊断、移植前MRD、移植类型、供者年龄、供受者关系、供受者ABO血型、输注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D3+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CMV和EB病毒感染均不影响激素耐药(P>0.05)。7例激素耐药胃肠道aGVHD患者均接受二线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治疗后5例有效,2例无效死亡。与激素敏感组比较,激素耐药组患者1年总生存率(64﹪比52﹪)降低及无进展生存率(28﹪比32﹪)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胃肠道aGVHD激素耐药可能与其发生时间相关,发生时间越早,越容易出现激素耐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同胞全相合移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SAA患儿(56例),分为治疗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5例),对照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其中患儿年龄、诊断距离移植时间、总单个核细胞数、总CD34+细胞数、中位随访时间、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及等级资料[供受体血型相合程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分级、出血性膀胱炎分级、渗漏综合征分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疾病种类、供体与受体性别、预处理方案、CD20单抗的使用、HLA配型、供体来源、移植物来源、植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血症、EB病毒(EBV)血症、死亡人数、植入失败人数和骨髓增殖不良人数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生存曲线以及累积发生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并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19+B细胞的重建延迟,而CD16+CD56+NK细胞数量移植后6个月开始增加,逐渐达到对照组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GVHD、cGVHD、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累积发生率(14.29﹪±7.64﹪比57.14﹪±8.36﹪,11.67﹪±7.75﹪比61.59﹪±9.65﹪,9.53﹪±6.41﹪比74.86﹪±7.43﹪,0.0﹪比14.29﹪±5.91﹪)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V与EBV感染,5年总体生存率(OS)、无失败生存率(FFS)、无GVHD失败存活率(GFFS)、Ⅲ-Ⅳ度aGVHD及广泛性cGVHD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倍体移植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治疗方案,但与同胞全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其GVHD发生率较高,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优化单倍体移植方案有望降低并发症,提高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stem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儿童急慢性白血病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2月至2012年2月间,采用Allo-HSCT治疗儿童急慢性白血病87例临床资料,按照白血病类型分为BCR/ABL+ALL、BCR/ABL-ALL、AML、CML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考察白血病类型、移植前状态、是否服用伊马替尼治疗和干细胞源等因素对Allo-HSCT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所有入组白血病患儿接受Allo-HSCT治疗后,整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5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血病类型(P=0.023)、a GVHD、服用伊马替尼、移植前状态(P=0.025)和干细胞来源(P=0.003)对患者的整体生存率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干细胞源(PBSC、UCB、BM、BM+PBSC、BM/PBSC+UCB,P=0.046)、移植前状态(CR1、CR2、CR3、NR,P=0.048)和移植种类(同胞、非亲缘、单倍体,P=0.023)能够显著影响OS;而疾病类型(ALL、AML、CML,P=0.083)、性别(P=0.968)、年龄(P=0.847)与生存率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血病类型、移植种类、a GVHD、干细胞源、是否服用伊马替尼和移植前状态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小儿白血病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于入院后和系统治疗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清AFP值后,将入院时AFP值作为基线,以变化50%作为标准分组,并进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分析。结果:9例患者血清AFP值下降超过50%(A组),28例患者AFP值升高超过50%(B组),而AFP值变化小于50%(C组)的为16例。和C组相比,A组患者PFS明显延长(P<0.05),B组PFS明显缩短(P<0.05)。B组OS短于C组(P<0.01),而A组和C组间OS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肝癌系统治疗前后的AFP值变化可作为临床上预后判断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pstein-Barr病毒(EBV)血症的危险因素、利妥昔单抗的干预效果及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3月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完成allo-HSCT的257例AA患儿,根据是否发生EBV血症分为:EBV血症组(141例,单纯EBV血症组125例和EBV相关疾病组16例)和非EBV血症组(116例)。采用Cox回归分析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257例患儿行allo-HSCT后发生EBV血症为141例,发生率为54.86﹪(141/257),其中原发感染为5.67﹪(8/257),再激活为94.33﹪(133/141)。EBV血症的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44 d(13~568 d),单纯EBV血症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为6.40﹪(8/125);EBV相关疾病的病死率为56.25﹪(9/16)。(2)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EBV血症的有效率为88.73﹪(63/71)。(3)与单纯EBV血症组比较,EBV相关疾病组患儿生存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全身照射治疗(TBI)预处理的患儿,发生EBV感染的风险是不使用TBI预处理的患儿1.717倍(95﹪的CI:1.160~2.542);患儿移植物中CD34阳性细胞≥3×10^6个/kg是<3×10^6个/kg患儿的1.775倍(95﹪的CI:1.089~2.894)。结论移植后EBV血症的发生和TBI的应用、输注CD34阳性细胞数大于3×10^6个/kg密切相关,EBV血症进展为EBV疾病后移植相关死亡率升高,对高危患儿应积极予以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EPOCH-L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某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例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EPOCH-L方案化疗(依托泊苷50 mg/m2第1~4天、吡柔比星10 mg/m2第1~4天、长春地辛1 mg/d第1~4天、环磷酰胺750 mg/m2第5天、泼尼龙60 mg/m2第1~5天、培门冬酶2500 iu/m2第6天)3~6个周期,并随机选取同期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2例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至2018年1月,EPOCH-L方案组患者取得完全缓解4例(33.3%),部分缓解4例(33.3%),总有效率为66.7%,中位生存期为23.7(7~65)个月,随访期间总生存率为25%;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2(3~60)个月,无病生存率为41.7%,总体生存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实验组没有患者死于化疗合并症(0.0%),对照组4例死于移植合并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EPOCH-L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效果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相当,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炎症评分对接受放化疗(CRT)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35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均进行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PFS和OS;评估与患者预后差、肿瘤减少率、6个月内肿瘤转移相关的预测因子。结果:患者平均PFS和OS分别为10.2个月和18.8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2、血浆纤维蛋白原(FIB)≥400 mg/dL为PFS和OS较差的的独立预测因素;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PNI)是CRT后肿瘤减少率提高的预测因子(P0.05);GPS 2、FIB≥400 mg/dL的患者的早期转移发生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纤维蛋白原、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是评估接受放化疗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有效的治疗和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的预后意义。方法:测定97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D-dimer、FI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与NSCLC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关系及预后价值。结果:肺癌组血浆FIB、D-dimer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癌组FIB与TNM分期有关,D-dimer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单因素分析提示FIB、D-dimer、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相关,而多因素分析仅提示D-dimer、FIB是老年NSCLC患者的独立危险预后因素。结论:检测老年NSCLC患者抗癌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可以指导预后,为肺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与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0例可切除NSCLC患者,根据术前PNI将患者分为高PNI组(PNI≥50,235例)和低PNI组(PNI<50,165例)。患者术后住院期间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所有患者均采用门诊复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随访3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不同PNI指数下可切除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生存率、总生存期(OS)生存率,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可切除NSCL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高PNI组术后SF-36各项评分和总分,PFS生存率、OS生存率均高于低PNI组(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a期、低PNI是可切除NSCL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前高PNI可切除NSCLC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均高于低PNI者,术前PNI可能作为可切除NSCLC患者远期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是一种侵袭性血液学恶性肿瘤,是由血液和骨髓中未成熟的白血病细胞积累引起的。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是以大剂量的常规化疗进行诱导缓解,待取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后再进行后续治疗,以达到强化和维持治疗的作用,但此种治疗方法的预后及生存率仍不理想。对于不适合强化治疗方案的患者以及复发或难治性疾病患者,迫切需要用于替代的免疫治疗策略。在过去几年里,免疫疗法的进步使癌症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的免疫治疗方法正在进入肿瘤学的主流,为AML的预后及生存率提供新的武器,并在AML的治疗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相较于传统治疗的优势。该文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T)、单克隆抗体药物、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 cell, NK)、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疫苗这5种目前主要的免疫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及相关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ICE方案(异环磷酰胺IFO,卡铂CBP,依托泊苷VP-16)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系统化疗后复发或进展的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采用ICE方案化疗至少2周期,IFO 5 g/m2,第2天,持续24小时静脉输注,CBP按AUC=5,max 800 mg,第2天,静脉输注,VP-16.100 mg/m2,第1-3天,静脉输注。结果: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5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8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4例,疾病进展(progress disease,PD)3例,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CR+PR)65%,化疗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Ⅰ、Ⅱ度6例,Ⅲ、Ⅳ度14例),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粘膜损伤、肝肾毒性及脱发等均可耐受。结论:ICE方案可用于非霍奇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二线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早期炎症标志物表达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接受化疗的NSCLC患者86例为NSCLC组,另选本院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82名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炎症细胞的分布差异。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不同临床参数及化疗后不同T细胞亚群和炎症细胞水平患者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SCLC组患者CD3^+(71.31±6.02比68.22±7.09)、CD4^+(40.20±5.79比36.61±7.11)、CD4^+/CD8+(1.49±0.37比1.30±0.56),CD8+(28.43±6.37比31.79±9.88)均降低,而PLT(229.73±58.84比211.32±54.18)、淋巴细胞计数(LY)(1.67±0.61比30.01±8.45)及淋巴细胞百分比(LY﹪)(25.65﹪±6.87﹪比30.01﹪±8.45﹪)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淋巴转移、远处转移及不同TNM分期的患者生存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8+T细胞≥31.8﹪、CD4/CD8<1.2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3.16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97的患者生存期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伴远处转移(HR=9.310)、TNM分期ⅢB-Ⅳ期(HR=1.059)、CD8+T细胞<31.8﹪(HR=2.697)、NLR≥3.16(HR=1.887)及PLR≥197(HR=2.869)是影响老年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外周血CD8+T细胞、CD4/CD8比值、NLR及PLR水平是影响老年NSCL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评估老年NSCLC患者化疗预后的简易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与CHOP方案治疗老年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老年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60例,按治疗方案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n=30),研究组采用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对照组给予单纯CHOP方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并随访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及治疗效果评估,研究组CR为10例,PR为15例,总有效率为83.3%(25/30);对照组CR为3例,PR为6例,总有效率为30.0%(9/30),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42,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MST、PFS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抗癌药物毒性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用于老年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能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时间,且没有增加老年患者毒副作用,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规血运重建失败的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14例卢瑟福4~5级肢体缺血患者,术前均曾接受常规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人工血管旁路术、动脉支架植入术等,中位年龄(48±15)岁,术后缺血无显著改善,或短期内复发。接受GCSF动员5 d后,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获得移植物后,肌肉注射于缺血肢体。接受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共计1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共计3例。术后12个月保肢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无痛步行时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4例均获随访,平均(42±25)个月(12~74个月),1例死亡,2例截肢,死亡及截肢患者均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92.86﹪(13/14),无截肢生存率78.57﹪(11/14)。术前平均无痛步行时间(3±2)min,术后6个月(12±8)min,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F=14.95)。术前平均Wong-Baker疼痛评分为7±1,平均静息痛缓解起始时间为术后(3±1)周,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1±1,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F=18.00)。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规血运重建失败的重度肢体缺血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ET/CT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ET/CT对16例肺部孤立性病灶进行PET/CT检查,手术切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查,以判断诊断符合率与细胞类型.结果:16例肺病灶患者PET/CT检查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结果相比较,诊断符合率为87.5%,其中腺癌13例(包括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6例),鳞癌2例,肺粘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结合临床症状,PET/CT检查能够准确的对肺癌做出早期诊断,及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ETS相关基因(ETS related gene,ERG)、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MDR1)、脑和急性白血病胞质(Brain and acute leukemia cytoplasmic,BAALC)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90例成人AML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蒽环类药物诱导化疗联合阿糖胞苷等进行初步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PCR技术检测治疗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ERG、MDR1、BAALC基因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危险度分层、治疗疗效、生存率的关系。结果:AML患者ERG、MDR1、BAALC基因均有强表达,三因子表达强弱同白细胞、血小板等临床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危险度分层对应的ERG、MDR1、BAALC表达之间有明显差异,中危组、高危组患者表达强度均高于低危组(P0.05)。ERG、MDR1低表达组对应的疗效CR(93.1%%,89.6%)、OS(56.5%, 66.7%)较高表达组CR(61.4%, 81.3%)、OS(56.5%,66.7%)值更高(P0.05),不同BAALC表达者疗效CR及生存率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L患者单个核细胞的ERG、MDR1基因表达水平与其危险度分层、疗效和生存率呈负相关,以REG和MDR1同AML关系敏感,BAALC敏感度较低,联合检测REG、MDR1、BAALC基因表达可能提高AML患者危险度分层、疗效及预后判读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在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各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EGFR能否作为判断晚期声门上喉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性指标。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4月共52例晚期(Ⅲ期、Ⅳ期)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手术后切除的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EGFR表达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生存率及术后放疗对预后的影响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GFR在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组织中存在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物质呈棕黄色,表达率为76.92%(40/52),其中过表达率为44.23%。EGFR的表达与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无关,与浸润程度(P=0.005),淋巴结转移数目(P=0.018),TNM分期(P=0.003),病理分化程度(P=0.011)有关。单因素分析得出EGFR表达程度、T、N分期以及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T、N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肿瘤浸润程度(T分期)和淋巴结转移(N分期)是影响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EGFR的阴性表达组与阳性表达组的3年、5年生存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GFR在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组织中存在过表达,证实了EGFR的过度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检测其表达水平对晚期喉癌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但EGFR尚不能作为晚期声门上型喉鳞癌行手术及术后辅助放疗患者对无复发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