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记述了1974年和1978年两次在云南永仁盆地湖相地层中两个化石地点发现的四种哺乳类化石,犀牛一种,象类化石三种。同时讨论了昭通剑齿象的地质时代,记述了一新种嵌齿象。永仁化石层可与毗邻的元谋盆地“元谋组”对比,时代为更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2.
太原市黄案挖砂工程中,发现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太原工作站获悉之后,派张引成同志前往察看,并承挖砂工程处袁福典同志将发现的化石交太原工作站保存研究。发现的化石计有两种:一为梅氏犀,一为师氏剑齿象,兹概略记述如下:梅氏犀  相似文献   

3.
1962年夏,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分別收到地貭部石油地貭局和浙江省地貭局地貭研究所古生物室寄来两件鱉类化石标本。这两件标本虽然保存都不完整,但它們代表鱉类(trionychids)化石在該两地区的首次发现,故簡单記述如下。笔者对上述两单位的負責同志将他們发現的标本寄与我所研究,刘宪亭先生对本文提出宝貴意見,杜治同志摄制象片,表示感謝。  相似文献   

4.
华南象类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篇报告中记述了三种新的长鼻类化石。这些化石在我国南方第三纪晚期及第四纪早期地层的研究上有着较大的意义。标本都还是在1954年前采集的,几年来因作者想能积集有关的地层资料和较多的化石,因此没有正式报导。目前由于工作上的需要和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前往化石地点进行调查,故作者先将一些资料和观察结果作初步的报导,提供参考和讨论。化石的来源和产出地点如下:1.原始剑齿象类的一个新种,淮河古剑齿象(Stegolophodon hueiheensis sp.nov.)。化石是1952年治淮工程中,在江苏北部泗洪县下草湾(洪泽湖边)引河切岭工程中发现的,后来由华东文化工作队收集后转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这个化石地点的一般地质情况和一部分化石,已由杨钟健及本文作者研究发表(杨、周,1954)。  相似文献   

5.
江西萍乡杨家湾1、2号洞出土了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象和亚洲象,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杨家湾洞的剑齿象化石包括DP2, DP3, DP4, M1, M3, dp3, m2和m3等40余件;根据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可将其归入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在形态方面最显著特征是乳齿的宽/长比值较大、每个齿脊上乳突数目较少和白垩质层不发育。亚洲象化石只发现2件齿板,其特征和大小均与现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一致;此外,2号洞还出土了1件门齿残段;我国南方更新世的长鼻类化石多为颊齿,门齿则报道较少;首次观察了我国化石象类门齿施氏线,其外施氏角为136°,该数值在剑齿象和亚洲象的变化范围之内,因此,仅藉此特征很难将其归入二者之一。东方剑齿象的地质分布纵贯整个更新世,但亚洲象在我国的初现时间却至今不明,其根本原因是对早–中更新世亚洲象(古菱齿象)的分类、演化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不过,在晚更新世,亚洲象已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依据现生亚洲象可能出现的时间判断,东方剑齿象–亚洲象组合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分布时间应当是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并以晚更新世最为常见。剑齿象出现于我国南方第四纪各个时期,早更新世甚至在北方少数地点发现;真象类在早更新世期间在南方地区缺失,而中–晚更新世时却几乎遍布全国(高山地区除外)。这种时空分布上的变化,究竟是长鼻类自身演化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变化所致,目前还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疆考察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进行调查时,在同一层中发现了一个属于Paraceratherium型的巨犀头骨、少量肢骨及一段偶蹄类的下牙床。巨犀化石将茌另文报导;偶蹄类化石,经研究,证实应属于一类原始的鼷鹿化石——嵴齿鼷鹿(Lophiomeryx)。原始鼷鹿化石在我国极少发现,过去仅在内蒙乌拉乌苏发现过一种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相似文献   

8.
1972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崔贵海、袁祖银两同志在云南禄丰发掘恐龙的同时,采集到了不少卞氏兽类的化石。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门类的标本,其中也包括若干三叠纪哺乳动物。这里仅就两个属于始带齿兽的头骨给予初步报导。  相似文献   

9.
1960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颜訚教授等在山东泰安一带进行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迹调查时,于泰安大汶口一墓葬中发现一龟类标本,包括一个完整的腹甲、局部残缺的背甲前2/3部分以及属于同一个体的一些碎片。标本未完全石化,仅为半化石。据参加野外工作的顾玉珉同志称,与龟化石同产的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遗骨及陶器文化。  相似文献   

10.
云南开远和山东临朐中新世猪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收藏的中新世哺乳类标本中,有几种猪类的化石。标本数量不多,又比较零散,所以一直没有引起注意。最近,在整理云南和山东的中新世化石时,对标本加以修理并作了初步鉴定,发现这些化石,在地层对比和古生物学上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哈密雷兽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在哈密野马泉采到几块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几块标本是一种副雷兽(Parabrontops)的臼齿。雷兽化石在新疆发现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12.
邢路达 《化石》2014,(3):78-80
正中国古动物馆重新开馆啦!中国古动物馆是介绍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94年创建,今年恰逢建馆二十周年。馆内按照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五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特展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自5亿多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  相似文献   

13.
秦嗣华 《化石》2001,(2):19-19
近日 ,在山东省日照市黄海岸边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古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古脊椎动物大象的下牙化石。属真象类 ,是古菱齿象。化石呈灰褐色 ,重5公斤 ,石化保存程度好 ,牙齿上还有水中浮游动物遗体化石。在黄海岸边发现古大象化石还是第一次 ,它的发现为人们对古脊椎动物的认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对研究我国更新世中、晚期古脊椎动物群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枚不完整的象牙 ,嚼面下陷 ,表明它是一枚下牙 ,它齿冠高 ,齿脊频率可能齿4,白垩质丰富 ,是属真象类中的古菱齿象 ,也可能是南方象 ,这两…  相似文献   

14.
陕西乾县发现的纳玛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乾县兴修水利工程时,在河边台地上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将近完整的象化石骨架。后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进行发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将此标本陈列之前,将牙齿拓片送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鑑定。因我国象类化石研究专家周明镇在蒙古工作,古脊椎  相似文献   

15.
长鼻类(Proboscidea)即象类,现生仅存亚洲象和非洲象两属三种,但化石属种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表明其在史前繁盛一时.正如著名的美国古生物学家Romer在他的《古脊椎动物学》专著中所言:"在哺乳动物的演化史中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便是长鼻类的演化故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象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一直都倍受瞩目. 1811年,当Illiger为现生的象类及其化石种类(当时主要是猛犸象)单独立一目时,他选择了象类最显著的器官——长鼻(proboscis)作为该目的名称.200年之后,对于长鼻类化石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祖先已被追溯到距今约6千万年之前的古新世,早期类型也并不具有长鼻,这大概早已超出了Illiger当初的预想.  相似文献   

16.
河狸化石在江南的踪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今年4月份,派人前往苏南的太湖中的西山小岛,调查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的文化遗物。这个地点是上海市文管会在太湖地区购买石料时发现的。它是属于石灰岩山头上的裂隙堆积。在这次现场采集到的少量的动物化石之中,有一种河狸化石,仅有一两个不完整的牙齿代表。河狸科(castoridae)的化石通常是作为北方动物羣的种类,代表比较寒冷的气候。在我国更新世时  相似文献   

17.
“河套人”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过內蒙伊克昭盟南部的无定河上游,早在1922年就发現了更新世晚期的人类化石;所得的材料(一枚門齿化石),經过研究后,名之为“河套人”。它代表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北方生活的一种原始人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室今年夏天組織了一个野外工作队,从調查这个地区的第四紀地貭概况和其变化的历史入手,研究过去各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遺址和人类化石出土地点,并扩大  相似文献   

18.
山西榆社盆地中的麂类化石已見記載的有3属10种(P.Teihard de Chardin;M. Trassaert,1937;Zdansky 1925),过去描写的材料比較零碎,多牛仅限于头骨上“角”的部分。 195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陶瓷冶金研究所所长周仁先生贈送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批产自山西榆社的化石,其中有一个麂化石的头骨是过去麂化石材料中最完整的。它代表古麂属中一个新种,对于我們了解古麂属的系統关系和头骨上的特性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福建境内第四纪哺乳类动物化石发现很少,只胡步伍(1935)记述过宁化的一枚剑齿象牙、宋泰恒(1943)记述过龙岩麒麟山貘、鬣狗和鹿的几块零星标本以及徐余瑄(1959)报道过惠安的一枚印度象臼齿化石。这里记述的一批标本采自永安坑边寨岩山一石灰岩洞穴中,是永安水泥厂工人同志们在爆破时发现的。其中一部分是1965年福建省文管会采集的,也有一部分是1973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采集的。化石数量不多,保存也较差,但作为比较完整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和化石地点的报道,在福建来说还是第一次。此外,在连城、晋  相似文献   

20.
197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队,对湖北的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一次考察和化石的采集工作。过去鄂西北一带,脊椎动物化石发现极少,可以说是一个空白点。1930年,李捷、朱森曾把鄂西北的几个盆地的地层统统归为早第三纪-白垩纪,名为范庄群。这次,我们分别在房县找到了属于晚中新世的利齿猪、安琪马等化石;属于渐新世的囚兔以及晚始新世的两栖犀、雷兽等化石;在竹山找到了早更新世的剑齿象、上新世的嵌齿象以及属于晚白垩世的恐龙蛋化石;在郧县发现了湖北南部洞穴中习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均县发现了属于始新世的宽臼兽;在随县发现了晚白垩世的恐龙蛋和小型恐龙的趾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