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谷粒外观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用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两种方法,对水稻(Oryza sativa L)珍汕97和明恢63组合的重组自交系群体的谷粒外观性状-粒长,粒宽和粒形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用区间作图法在LOD≥2.4水平上(近拟于a=0.005),1998年对粒长,粒宽和粒形分别检测到6,2放2个QTLs,1999年对以上3个性状分别检测到3,2和2个QTLs,其中7个QTLs在两年均检测到,位于第3染色体RG393-C1087区间的QTL效应大,同时影响粒长和粒形,两年贡献分别为57.5%,61.4%和26.7%,29.9%,位于第5染色体RG360-C734B区间的QTL效应大,同时影响粒宽和粒形,两年贡献率分别为44.2%,53.2%和32.1%和36.0%,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在P=0.005水平上,对粒长,粒宽和粒形分别检测到8,5和5个QTLs,共解释各自性状变异的58.81%,44.75%和57.47%,只检测到1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的显互作。  相似文献   

2.
水稻加工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s)分子定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检测了Lemont/特青RI群体212个株系的糙米率(BR),精米率(MR)和整精米率(HR)等3项加工品质性状,利用RFLP连锁图和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QTLMapperV1.0)进行QTL定位研究。群体呈边境分布,双向超亲现象明显,HR较BR,MR变异范围更大并偏向低值方向;分别检测到1个MR,4个HR主效QTL,其中QHr6和QHr7等2个基因座具有较大遗传效应;分别检测到12对影响BR、5对影响MR,16对影响HR的上位性基因座,上位性效应的影响大于主效QTLs,不同性状或同一性状上位性效应通过共同的区间形成复杂的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邢永忠  徐才国 《遗传》2001,23(5):498-502
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QTL)研究提供了条件,不同的定位群体各有其特点,相继出现的QTL定位也逐步完善。大量的研究揭示了QTL的基本特征,剖析了重要农艺4性状的遗传基础,给作物遗传改良带来了新的策略,不断深入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特定的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本从QTL的定位群体,定位方法,研究现状,精细定位与克隆,以及QTL利用等方面对作物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影响水稻花药培养力的数量性状基因座位间的互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平  李晶昭 《遗传学报》1999,26(5):524-528
控制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间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还存在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对一个籼粳交后代的加倍单倍体群体花药培养,通过Epistat软件分析影响水稻花药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间的互作。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主要受两个单基因的影响,不存在双基因条件型互作,但有2对互适型互作与其有关。  相似文献   

5.
水稻苗期耐旱性基因位点及其互作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贫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水稻耐旱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对籼稻窄叶青8号(ZYQ8)和粳稻京系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参照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耐旱鉴定方法,在苗期进行断水,调查期耐旱性,利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区间作图分析,共检测到2个耐旱的QTL(qDT-5和qDT-12),分别位于第5染色体的GA41-GA257之间的和第12染色体的RG457-Y12817R之间,这两个QTL的加性效应均来自ZYQ8的等位基因,用Epistat软件检测到2个单位点,即GA257和Y12817R,与区间作图分析的结果一致,Epistat还检测到与GA257互作的3个位点(RG541、G318和G192,分别位于第1、4和8染色体上)和与Y12817R互作的1个位点(CT234,位于第3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6.
林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迅速发展,QTL定位已成为当前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身心健康已对许多种动、植物定位了许多重要性状的QTL。这些研究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并将作为育种的新策略应用。与作物相比,林木QTL定位有其特性。本文详细讨论了林木的生物学特性对QTL定位的影响、QTL定位的系谱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遗传与分子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外观品质主要是指稻米的粒形、垩白、透明度和籽粒色泽等,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喜好,还与其他品质性状诸如蒸煮食用、加工等密切相关。因此,外观品质对稻米的商品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经典遗传与现代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对稻米主要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垩白、透明度和籽粒色泽等。综合近年来的遗传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都是由数量基因控制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已将控制外观品质的QTL(qual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下一步的稻米外观品质改良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微卫星进行奶牛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孙女设计法对德国奶牛的3个数量必状--产奶量、乳脂产量及乳蛋白产量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研究。实验共有20个父系半同胞家系的1130头种公牛,共测定了30对染色体上的229个微卫星,表型性状的育种值由孙代母牛估计得到。连锁分析采用多重遗传标记回归法,临界F值由置换实验法计算得到。统计发现在某些染色体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QTL's区域,特别是14号染色体上某一区域对所有3个产奶性状都有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挖掘与稻米蒸煮品质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分析候选基因,并通过遗传育种手段改良稻米蒸煮品质相关性状,可有效提升稻米的口感。以籼稻华占(Huazhan, HZ)、粳稻热研2号(Nekken2)及由其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为实验材料,测定成熟期稻米的糊化温度(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GT)、胶稠度(gel consistency, GC)和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 AC)。结合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26个与稻米蒸煮品质相关的QTLs (糊化温度相关位点1个、胶稠度相关位点13个、直链淀粉含量相关位点12个),其中最高奇数的可能性(likelihood of odd, LOD)值达30.24。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分析定位区间内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发现6个基因在双亲间的表达量差异显著,推测LOC_Os04g20270LOC_Os11g40100的高表达可能会极大地提高稻米的胶稠度,而LOC_Os01g04920LOC_Os02g17500的高表达以及LOC_Os03g02650LOC_Os05g25840的低表达有助于降低直链淀粉含量。这些结果为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分子基础,并为揭示稻米蒸煮品质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0.
犬髋关节发育不良(canine hip dysplasia,CHD)是一种以髋关节松弛为主要特征的先天遗传性疾病,受环境和基因共同作用,发病率较高,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在CHD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譬如,发现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与CHD中髋关节Norberg角、背外侧半脱位评分及分离指数存在联系,FBN2、LRR1、COL6A3与FN1等基因也与CHD的发生相关。为进一步明确CHD的发病机制,本文就CHD相关的QTL及相关候选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尤其对相关QTL在染色体中的位置与功能以及候选致病基因的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水稻穗颈维管束数及其与穗一次枝梗数之比(V/R)是与籼粳分化有关的重要性状,采用籼粳交(圭630/02428)杂种F1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水稻穗颈维管束数,穗一次枝梗数及V/R比进行了QTL分析,检测到3个控制穗颈维管束数的QTL;其中,效应最大的qVB-8的贡献率为31.1%,加性效应值为1.96%,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灿稻亲本圭630,2个控制一次枝梗数的QTL效应较小,但分别与控制穗颈维管束数的2个QTL同位,检测到影响V/R比的3个QTL,其中,效应最大的qV/R-1的贡献率为25.3%,被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与落粒性基因sh-2紧密连锁(亦或为一因多效)。此外,还检测到4对和2对分别控制穗颈维管束数和V/R比的互作QTL。结果分析表明,水稻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次枝梗数受不同的多基因系统控制,但这2个多基因系统的某些位点在基因组中具有同位性;在第1染色体上,控制V/R比,且效应最大的qV/R-1所在的染色体区段在水稻籼粳分化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适宜的抽穗期是获得理想产量的前提。鉴定和定位水稻抽穗期基因/QTL,分析其遗传效应对改良水稻抽穗期至关重要。以籼稻品种9311(Oryzasativa ssp.indica‘Yangdao 6’)为受体,粳稻品种日本晴(Oryza sativa ssp.japonica‘Nipponbare’)为供体构建的94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以P≤0.01为阈值,对置换片段上的抽穗期QTL进行了鉴定。采用代换作图法共定位了4个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分别位于第3、第4、第5和第8染色体;QTL的加性效应值变化范围为–6.4––2.7,加性效应百分率变化范围为–6.4%––2.7%;qHD-3和qHD-8加性效应值较大,表现主效基因特征。为了进一步定位qHD-3和qHD-8,在目标区域加密16对SSR引物,qHD-3和qHD-8分别被界定在第3染色体RM3166–RM16206之间及第8染色体RM4085–RM8271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3.9cM和6.4cM。研究结果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抽穗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籼稻ZYQ8与粳稻JX17为亲本的DH群体作为研究材料,考察DH群体及双亲的米粒延伸率相关性状,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14个与稻米延伸性有关的QTL,包括2个粒长QTL、7个饭粒长QTL和5个米粒延伸率QTL,分别位于第1、2、3、5、6、7、10、11和12染色体.所有QTL的LOD值介于2.26~9.25,分别解释性状变异的5.31%~17.21%.在第3染色体上的G249~G164、第6染色体上的G30~RZ516和第10染色体上的G1082~GA223区间同时检测到控制饭粒长和米粒延伸率的QTL.米粒延伸性受多基因控制,Wx基因与位于第6染色体上的qCRE-6的G30~RZ516区间相近,对米饭的延伸性具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定位水稻落粒性主效QTL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水稻落粒性是与其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之一。以7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为材料,采用重叠群代换作图法对控制落粒性的2个主效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104个SSR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68.0%;4个置换系的落粒性与亲本日本晴的落粒性相似,表现难落粒。3个置换系与亲本93-11的落粒性相似,表现易落粒;7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在第1和第6染色体上检出7个置换片段,其长度分别为23.6、16.5、6.6、9.9、10.4、20.2和7.1 cM;qSH-1-1被定位在第1染色体RM472-RM1387之间,遗传距离约为6.6 cM。qSH-6-1为新发现的落粒性主效QTL,被定位在第6染色体RM6782-RM343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4.2 cM。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能准确地定位水稻落粒性QTL,qSH-1-1与qSH-6-1的鉴定和初步定位为其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片段替换系(CSSL)是基因组水平快速初步定位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的良好材料,而水稻的品质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因此可用替换系鉴定控制水稻品质性状的QTL。本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构建了由133个株系组成的以‘特青’(籼稻品种)为轮回亲本,以海南的一种普通野生稻为供体亲本,覆盖绝大部分野生稻基因组的染色体片段替换系。利用这套替换系,初步定位了控制稻米外观和理化品质性状的15个QTL,为今后水稻品质性状QTL的克隆以及稻米品质相关性状的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分析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对灿稻窄叶青8号(ZYQ8)和粳稻京系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分别在杭州和海南岛,采用注射器接种法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链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抗纹枯病的QTL(qSBR-2、qSBR-3、qSBR-7和qSBR-11),分别位于第2、第3、第7和第11染色体。其中qSBR-2、qSBR-3、qSBR-7的抗性基因由抗病亲本ZYQ8贡献,而qSBR-11的抗性基因来自感病亲本JX17。qSBR-2、qSBR-3、qSBR-7在杭州和海南岛都能检测到,而qSBR-11只在杭州检测到。在杭州的实验中,纹枯病病级与秆长和抽穗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控制秆长和抽穗期的QTL中,控制秆长的qCL-3与qSBR-3位于同一染色体区域,其余QTL与抗纹枯病的QTL之间无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利用高柱头外露率的籼稻窄叶青8号(ZYQ8)和极低外露率的粳稻京系17(JX17)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在海南对各DH株系的柱头外露率进行调查,并使用该群体的分子连锁图谱进行数量性状座位(QTL)分析。共检测到2个控制水稻柱头外露率的QTL(qPES-2,qPES-3),分别位于第2、第3染色体;并发现控制柱头单边外露率的QTL与柱头外露率完全一致,而控制柱头双边外露率的QTL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其增效基因均来源于ZYQ8。同时定位的控制穗粒数的QTL位于第6染色体和第8染色体上,与柱头外露率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8.
Broman KW  Kim S  Sen S  Ané C  Payseur BA 《Genetics》2012,192(1):267-279
Despite advances in genetic mapping of quantitative traits and in phylogenetic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hese two perspectives are rarely combined. The joint consideration of multiple crosses among related taxa (whether species or strains) not only allows more precise mapping of the genetic loci (call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that contribute to important quantitative traits, but also offers the opportunity to identify the origin of a QTL allele on the phylogenetic tree that relates the taxa. We describe a formal method for combining multiple crosses to infer the location of a QTL on a tree. We further discuss experimental design issues for such endeavors, such as how many crosses are required and which sets of crosses are best. Finally, we explore the method's performance in computer simulations, and we illustrate its use through application to a set of four mouse intercrosses among five inbred strains, with data on HDL cholesterol.  相似文献   

19.
A doubled haploid (DH) population, which consists of 120 lines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a typical indica and japonica hybrid‘CJ06'/‘TNI', was used in this study. Ligule lengths of flag leaf were investigated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mapping using the DH population. Five QTLs (qLL-2, qLL.4, qLL-6, qLL-IO and qLL-12) controlling the ligule length (LL)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s 2, 4, 6, 10 and 12, with the variances explained 11.4%, 13.6%, 27.8%, 22.1% and 11.0%, respectively. Using four known genes of ZmGL1, ZmGL2, ZmGL3 and ZmGL4 in maize from the MaizeGDB, their homologs in rice were align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existing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linkage map by in silico mapping. A ZmLG1 homolog gene, OsLG1 encoding a 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was located between the markers RM255 and RM280, which is just identical to the interval of qLL.4 on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4. The results are beneficial to dissection of the ligule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the study of cereal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