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胞间信息传递及细胞外信号对靶细胞的调控,多年来一直是生物学和医学界研究的焦点。随着Ca2+和二酰基甘油(diacylgly-cerol,DAG)第二信使地位的确定,对磷脂酶C(PLC)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PLC可水解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PIP2)产生肌醇1,4,5-三磷酸(inositol1,4,5-triphosphate,IP3)和DAG。IP3可导致细胞内储存Ca2+的释放。因此,PLC处于Ca2+和D…  相似文献   

2.
多磷酸肌醇磷脂(Polyphosphoinositides,PPI)在细胞跨膜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并与细胞增殖和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PPI包括磷脂酰肌醇-4-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phosphate,PIP)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PIP_2),目前国內无生产,产品依赖进口,价格  相似文献   

3.
植物信号传导中的磷脂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世纪 80年代早期人们意识到构成细胞膜的磷脂不只是一道将细胞物质与外界隔开的屏障,而且是细胞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应答的物质基础。磷脂酰肌醇(phosphotidylinositol,PI)不但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组分(约占细胞膜组分的 10 %),在细胞内外环境信号的传递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磷脂酶(phospholipase)水解磷脂后产生的三磷酸肌醇 (inos itoltrisphosphate,IP3 )/二酰基甘油(diacylglycerol,DAG)、磷脂酸(phosphatidicaci…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二信使的三磷酸肌醇(inositol-1,4,5-trisphosphate,InsP3)主要经2种途径形成:G蛋白偶联受体和酪氨酸激酶偶联受体。两类受体激活各自相应的磷脂酶C(phospholipaseC,PLC)而水解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PtdIns4.5P2)形成InsP3和二酯酰甘油(diacylglycerol,DG)。InsP3形成后动员储存钙和促进外源性钙内流。近年来的研究证实,Gq是调节PLC-β1活性的特导性G蛋白,Gq系列α亚单位包括Gαq、Gα11、Gα14、Gα15和Gα16。高血压的重要病理基础是动脉血管壁的痉挛和增殖,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可以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和增生,同时伴有细胞内InsP3产生增加.但高血压并不能造成Gq量的持续改变。  相似文献   

5.
含FYVE结构的磷酸肌醇3-磷酸5-激酶(FYVE domain-containing phosphatidylinositol 3-phosphate5-kinase,PIKfyve)是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磷脂酰肌醇脂质激酶。PIKfyve通过催化磷脂酰肌醇-3-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3-phosphate,PtdIns(3)P]生成磷脂酰肌醇-3,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3,5-bisphosphate,PtdIns(3,5)P2]或磷脂酰肌醇-5-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5-phosphate,PtdIns(5)P],在调节膜运输以及维持溶酶体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参与内体转运、转录调控和免疫调节等重要细胞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IKfyve在炎症、病原微生物感染、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疾病防治靶点。本文就PIKfyve的生化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多磷酸肌醇磷脂(polyphospholnositides,PPI)包括磷脂酰肌醇-4-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phosphate,PIP)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PIP_2)。近年来发现它们在细胞跨膜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其代谢及生理作用,有必要把它们分离纯化。前人报道过几种纯化方法,但操作复杂。目前国外仅几家公司生产,价格昂贵;国内仍无生产,也未见类似报道。本文主要报告一种分离纯化兔脑中PIP_2的新方法及用硅胶板薄层层析法(TLC)分离鉴定兔脑中PIP和PIP_2。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载体 ̄(32)P和[ ̄3H]肌醇标记磷脂,观察了促分化剂神经节苷脂GM_3对人单核样白血病J6-2细胞肌醇磷脂代谢的影响,GM_3抑制[ ̄(32)P]Pi和[ ̄3H]肌醇掺入J6-2细胞磷脂酰肌醇(PI),促进[ ̄(32)P]Pi和[ ̄3H]肌醇掺入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_2),抑制[ ̄(32)P]Pi掺入磷脂酸(PA),抑制[ ̄3H]肌醇掺入三磷酸肌醇(IP_3).GM_3的上述作用均为浓度依赖性的,随GM_3浓度的提高而增强.上述结果表明,GM_3抑制J6-2细胞的肌醇磷脂代谢循环.  相似文献   

8.
磷脂酶A2 (phospholipaseA2 ,PLA2 )的系统名为磷脂酰 2 脂酰水解酶 (phosphatidyl choline 2 acylhydrolase)。根据其存在位置可分为细胞内型PLA2 (intracellularPLA2 )和分泌型PLA2 (secretedPLA2 ,sPLA2 )两种。sPLA2 可以催化甘油磷酸酯的 2位酰键水解 ,生成游离脂肪酸和溶血酸脂。因为其产物在细胞信号转导及生物活性脂 (包括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性因子等 )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所以PLA2 被普遍认为是控制脂介质前体释放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介体──肌醇磷酸多糖,被认为是胰岛素的第二信使,存在于细胞膜上的糖肌醇磷脂是产生该介体的前体,经胰岛素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的磷脂酶C(PIPLC)水解,产生介体和二酰甘油(DG).本实验以人红细胞为材料,用3 ̄H同位素标记、有机溶剂提取、薄层层析及放射性自动计数等方法,分析胰岛素或PIPLC作用于红细胞后前体和DG的变化情况,以推测介体的产生机制.结果显示:胰岛素使红细胞膜上及释放至胞外上清的前体量均较对照升高,且使体系中的DG量升高;PIPLC则使红细胞膜上的前体量下降,使释放至胞外上清的前体量升高,推测:胰岛素或PIPLC作用于完整细胞时,激活了某种酶,使前体先从膜上释放至胞外上清,再被水解为介体和DG,同时胰岛素还可能激活完整细胞内再合成前体的机制,而PLPLC却不能.  相似文献   

10.
黄瓜细胞中水杨酸的信号传递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放射性标记、薄层层析和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技术,证明黄瓜(CucumissativaL.)细胞中存在肌醇脂质信使系统,并且水杨酸(SA)能够促进肌醇磷脂代谢,激活磷脂酶C(PLC),促进磷脂酰肌醇降解,导致第二信使肌醇1,4,5三磷酸(IP3)和双酰甘油(DAG)含量增加,表明SA信号传递有可能通过肌醇脂质信使系统的介导来完成。SA的生理功能尤其在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肌醇脂质信使系统介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