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南部长臂猿的分类与分布——附三个新亚种的描记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长臂猿(Gibbons)系灵长类(Primates)中严格营树栖生活的较高级的一个类群。以前肢长于后肢及无尾为其特征,在灵长类中占有独特的分类地位,且仅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迄今已知现生长臂猿共9种另12亚种。 过去,Anderson(1879);Thomas(1892);Allen(1938);Ellerman & Morrison-Scott(1951);李致祥等(1983)等先后报道中国南部及邻近地区有长臂猿3种另2亚种: 1.白掌长臂猿Hylobales lar carpenteri Groves  相似文献   

2.
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非人灵长类肠道内含有复杂的细菌群落,与其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具有生态和保护的双重意义。近十几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成熟和应用,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发展迅速。本文总结了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基本上是由来自12个门的细菌组成的,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门。这些菌门包括数目繁杂的下级阶元,总体上,不同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组成在科和属水平上的相似度比在门水平上低得多。有些菌科和菌属在某些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特别高,这些细菌往往与宿主的食物消化紧密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受到宿主种类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食性、年龄与性别、社会互动等因素的重要影响。最后,针对相关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有待于深入探讨的研究问题。我国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相对滞后,希望本文对推进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
第14届国际灵长类大会于1992年8月16日~21日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召开。出席大会的1200人来自42个国家。此次大会分46个专题组,包括灵长类的解剖、行为、生态、生理及饲养、保护等方面的内容,是现生的和化石灵长类各领域研究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学术交流会。化石灵长类方面有“近年来非人形人猿超科的新发现及研究成果”和“老第三纪灵长类的进化”两个专题。中国近年来人猿超科的发现与  相似文献   

4.
树鼩被认为是原始食虫类和灵长类间过渡类群的活化石,成长类起源问题的密码,它的亲缘关系使生物学家们感兴趣而迷惑。W.P.Lukket编的《树鼩的比较生物学和进化关系》(Comparativ 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RelatonshIps of Treeshrews)一书是连续出版物《灵长类进展》的一卷,纽约Plenum出版社1980年出版,314页。十余位作者撰写的10篇独立论文各作1章。大别为5部分:系统学(第1章),头骨系统和牙系(第2-6章),神经系统(第7章),生殖系统(第8章)和分子进化(第9-10章)。作者们立足于从形态解剖到分子水平的生物学比较,从分支系统观点深入探讨树鼩科的系统分类和它与象鼩科、皮翼类、翼手类,尤其与灵长类的亲缘问题。  相似文献   

5.
灵长类近节指趾骨的弯曲程度被认为是树栖性和悬垂位移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几何形态测量学—多项式曲线拟合法(GM-PCF)提供了一种更加精准的指趾骨弯曲程度的定量化指标,以剔除指趾骨大小因素之后的标准化曲线高度(NPCH)作为其弯曲程度的指标,配合指趾骨的曲线长度,可以更加全面地定量分析灵长类指趾骨弯曲程度与位移行为的对应关系。尤其是涵盖灵长类大部分位移行为方式的15个类群、328个个体、5000余件指趾骨的参考样本,基本可以满足各种化石灵长类指趾骨弯曲程度分析和位移行为方式重建的需求。本文总结了发现有完整第II-V近节指趾骨化石材料的人猿超科成员的颅后骨骼形态适应及位移行为的重建,并运用GM-PCF对这些指趾骨化石的弯曲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通过指趾骨弯曲程度重建人猿超科成员的位移行为适应,并可为这些人猿超科成员位移行为的完整演化图景增加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的修订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于本刊 2 5卷第 3期发表后 ,又接收了一些新的资料 ,并发现在原文中有少许错误 ,为了更好、更完整的把这一分布区类型体现给读者 ,现对原文中的“表 1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包括裸子植物 )”作一修订。按吴征镒等 ( 2 0 0 2 )的 8纲系统世界被子植物共 572科 ,包括裸子植物 ,世界种子植物共 591科 ,分为 1 8个分布区类型 ,各科的分布区类型及各分布区类型科的数目如表 1。表 1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包括裸子植物 )Table 1 Distributionpatternsofworldfamiliesofseedplants (incl.G…  相似文献   

7.
灵长类学是研究灵长类的科学,有时也涉及古生物学和研究人类的人类学。为了区别起见,称灵长类动物为非人灵长类(Nonhuman primates)或次人灵长类(Subhuman primates)。本文只讨论灵长类学中现存灵长类动物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灵长类动物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所以,灵长类学诸方面的研究,如行为科学,神经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对于认识人类的进化和社会活动,对于人口控制和医学等均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联本是非产猴国,但又是第一个开展当代实验灵长类学研究的国家。现全国共有5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猴类的研究或用猴做实验。全国共养猴近3万只,是人工养猴最多的国家。本文介绍苏联60多年来灵长类研究的发展史,主要的研究工作、研究机构及管理机构的设置等。苏呼米灵长类中心世界第一个灵长类中心于1925年始建于苏呼米,1927年8月24日开始驯养进口猴,当时称为苏呼米猴子繁殖场。1932年底该场改名为全苏实验医学研究所亚  相似文献   

9.
啮齿类和传统的灵长类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PSCs)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属性.根据发育阶段、克隆形态、信号依赖、线粒体代谢、嵌合能力、基因表达以及表观遗传等差异,哺乳动物干细胞多能性被分为原始态(Naive)和始发态(Primed)两种状态.啮齿类PSCs表现为Naive特性,而小鼠外胚层干细胞(epiblast stem cells,Epi SCs)和传统的灵长类PSCs表现为Primed特性.体外是否存在灵长类Naive PSCs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一个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非人灵长类PSCs的研究对于解决该问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几项研究通过各自的方法获得了不同的灵长类Naive-like PSCs,这些细胞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类似于啮齿类PSCs的Naive特性.本文分析了啮齿类和灵长类胚胎发育差异性产生不同PSCs的可能机制,总结了本研究组和其他研究小组在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原始态(Naive)和始发态(Primed)PSCs自我更新的调控机制差异最后,对灵长类干细胞多能性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将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金丝猴的三个种群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与其他灵长类以及金丝猴的三个种群之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金丝猴与其他灵长类进行比较的44个项目中,金丝猴特有者9项;与叶猴相同而与其他灵长类不同者4项;与疣猴类的共同特征9项;与叶猴、类人猿和人相似而为其他猴类所不具备的特征有5项;与类人猿和人相似而为叶猴和其他猴类所不具备的特征有17项。因此,我们认为金丝猴的地位在叶猴之上,是猴超科(Cercopithecoidea) 中最进化的一个属,在灵长类系统发育中处于猴类与猿类之间的中间地位。在金丝猴三个种群之间互异比较中,相互不同的特征均超过60%,似乎完全有理由把它分立为三个种。  相似文献   

11.
非人灵长类的营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实验灵长类动物的最大产出国。进一步了解和发展非人灵长类营养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非人灵长类的饲养水平和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非人灵长类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家饲料配比的相关规定,阐述了各营养成分的作用、缺乏症状和改善案例。旨在丰富相关方面的科学信息,增加对非人灵长类营养
需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詹玲  于晶  郭水良 《植物学报》2017,52(2):241-253
木灵藓科(Orthotrichaceae)是藓类植物中的第3大科。该科不仅种类多, 生态类型特殊, 而且是世界公认的多样化程度高、分类难度大、系统关系复杂的类群。当代木灵藓科植物分类系统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该科的地区志编写和专属分类修订。目前, 除了热带美洲、热带非洲的变齿藓属(Zygodon)和火藓属(Schlotheimia)部分类群外, 木灵藓科主要类群的分类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 但是有关亚科和属的划分和地位以及各属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众多争议。木灵藓科分支系统学研究也不够系统全面, 有的仅应用了单个基因片段, 或者只涉及少数类群。因此, 需要基于更多的分子和形态学性状, 进一步开展世界木灵藓科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 建立一个更趋自然的木灵藓科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3.
河南卢氏上始新统卢氏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中,曾发现过好几种在第三纪早期哺乳类进化上很有意义的化石,例如:古齿兽科的副等尖齿兽(Paratriisodon),古剑齿虎(Eusmilus),始犬(Miacis),双锥兽(Dichobune)等。最近,在同一批材料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跗猴类的灵长类化石,虽然只有一个不太完整的标本,但因我国已知的古老灵长类化石的材料很少,所以还是一个较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由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实验动物云南灵长类中心主办的“中国灵长类保护国际研讨会”于1990年7月27日至8月3日在昆明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美国、巴西、西德、肯尼亚、印度及中国约80多位灵长类学专家、学者。会议得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及中国有关部门的支持。会议主要就灵长类动物行为学和生态学、灵长类保护、神经科学、生殖生物学、  相似文献   

15.
毛色在动物生活中起着信息交流和伪装等作用。灵长类不同物种之间、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都有着丰富的毛色,然而,毛色变化的分子机制却研究得较少。已有的研究发现,灵长类毛色变化既不能归因于某些毛色基因的序列差异,也不能归因于毛色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本文对灵长类的毛色、灵长类的毛色基因(主要是MC1R和ASIP基因)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以期为灵长类毛色基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灵长类动物是世界上较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掌握灵长类的分布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保护行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通过改良的社区访问调查,首次对滇西北云龙县境内集中分布的6种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Rhinopithecus bieti、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红面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普通猕猴M.mulatta、熊猴M.assamensis和藏猕猴M.thibetana)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访查了11个乡镇240个自然村,获得968条有效信息。结果表明,云龙县灵长类基本呈斑块状、非连续性分布,其生境被澜沧江、沘江等河流和村落、交通网络分割。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6种灵长类共消失了62个种群约3 720只个体,种群数量下降率为60%~90%。综合分析云龙县各灵长类物种消失的时间、空间格局,发现1980—1990年代是灵长类动物种群消失最多且最快的时期,而各乡镇灵长类物种的消失斑块数与当地人口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和捕猎导致了云龙县灵长类种群的快速消失。生境保护,尤其是对现存成熟森林的保护,将对云龙县现有灵长类动物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2003,22(3):200-200
亚洲的广大地区是许多现生灵长类 (包括猩猩、长臂猿、猕猴、疣猴、眼镜猴、瘦猴等 )和化石灵长类的主要栖息地。近年来在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等 )不断地发现第三纪灵长类化石新材料。为了促进亚洲地区第三纪灵长类演化的系统研究 ,及时了解亚洲地区灵长类化石的最新发现和研究动态 ,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2 0 0 3年 1月 2 0 - 2 2日 ,由日本科技文教部主办、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组织的“亚洲第三纪灵长类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爱知县犬山市召开 ,应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 40余位 ,分别来…  相似文献   

18.
近亲繁殖回避现象是人类学者、生物学者、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最关心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灵长类的社会特点和近亲繁殖回避假说,本文引入了三个主要假设:假设1)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个体繁殖适合度降低等损失;假设2)近亲繁殖有利有弊,但是弊端可能明显大于利益;假设3)如果弊大于利,那么动物应该进化形成回避近亲繁殖的机制,以减少该行为产生的损失。然后,本文综述分析了6科19个灵长类种群的现有繁殖数据,验证了灵长类的行为回避、迁移和繁殖抑制等机制,旨在强调灵长类回避近亲繁殖的必要性及其生物学背景,并为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跨学科素材。  相似文献   

19.
近亲繁殖回避现象是人类学者、生物学者、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最关心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灵长类的社会特点和近亲繁殖回避假说,本文引入了三个主要假设:假设1)近亲繁殖可能会导致个体繁殖适合度降低等损失;假设2)近亲繁殖有利有弊,但是弊端可能明显大于利益;假设3)如果弊大于利,那么动物应该进化形成回避近亲繁殖的机制,以减少该行为产生的损失。然后,本文综述分析了6科19个灵长类种群的现有繁殖数据,验证了灵长类的行为回避、迁移和繁殖抑制等机制,旨在强调灵长类回避近亲繁殖的必要性及其生物学背景,并为人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跨学科素材。  相似文献   

20.
由国际灵长类学会、美国灵长类学会和国际人类习性学会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灵长类学大会于1982年8月8日至13日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举行.主办单位是Yerkes地区灵长类研究中心。参加会议的有23个国家500多人。我国首次派一人参加,提交学术论文两篇。会议期间共举行30个专题讨论会和32个论文报告会,还放映了有关灵长类的电影、录像,展出了有关灵长类研究工作的墙报.同时还举行了图书、专用设备、饲料等展览,介绍了灵长类研究机构和灵长类贸易的情况。 以分子生物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灵长类的分类和进化,是这次会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对长臂猿的分类,Chivers等认为分为一属三亚属九种,三亚属是:黑长臂猿亚属(Nomascus),白掌长臂猿亚属(Hylobates)和合趾猿亚属(Symphalangus)。有人认为高等生物的蛋白质和结构基因的DNA有减慢进化的趋势,如旧大陆猴中种间变异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