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玲  黄稼跃 《生态科学》2001,20(Z1):159-161
巴甫洛夫关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使人们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其神经系统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为标志的。但先天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却仍被忽视。通过分析儿童先天性条件反射的存在形式、形成机制和表达条件,从广义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发现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先天性条件反射是后天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后天性条件反射是先天性条件反射表达的条件,它们互为因果复合一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先天性条件反射和后天性条件反射综合作用、世代演替、不断累进的结果。据此,本研究把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条件反射称为“复合性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2.
陆玲  黄稼跃 《生态科学》2001,20(1):159-161
巴甫洛夫关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使人们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其神经系统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为标志的。但先天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却仍被忽视。通过分析儿童先天性条件反射的存在形式、形成机制和表达条件,从广义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发现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先天性条件反射是后天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后天性条件反射是先天性条件反射表达的条件,它们互为因果复合一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先天性条件反射和后天性条件反射综合作用、世代演替、不断累进的结果。据此,本研究把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条件反射称为“复合性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3.
巴甫洛夫关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两个信号系统”的学说,使人们认识到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其神经系统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为标志的。但先天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却仍被忽视。通过分析儿童先天性条件反射的存在形式、形成机制和表达条件,从广义生态学的理论角度,发现其与后天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先天性条件反射是后天性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后天性条件反射是先天性条件反射表达的条件,它们互为因果复合一体。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先天性条件反射和后天性条件反射综合作用、世代演替、不断累进的结果。据此,本研究把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条件反射称为“复合性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采用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的方法和将 GABA 直接注于大脑皮层表面的方法,对家鸽的单眼条件反射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在家鸽单眼和双眼条件反射的建立速度没有显著差别。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8—15次后出现条件反射,结合30—40次后条件反射趋向巩固。(2)在条件反射巩固初期,即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约70次时,由光刺激一眼所建立的食物性条件反射能向另侧眼传递,唯刺激另侧眼所引起的反应较弱,潜伏期较长;在条件反射巩固后期,即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约400次时,这种传递现象即不复存在。(3)将0.4%的 GABA 0.03毫升注于左侧大脑皮层表面,可引起右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的抑制;而将同样剂量的 GABA 注于右侧大脑皮层时,并不引起该条件反射的显著变化。对节拍器声的条件反射,在大多数动物均未受影响,只在少数动物有减弱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以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未曾发现条件反射的任何变化。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认为,在家鸽由光刺激一侧眼所建立的条件反射有逐渐集中于一侧的趋势,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现象随结合次数的增加而不出现。注射 GABA的实验结果说明,在家鸽单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主要与对侧大脑半球有关,同时也指出了鸟类大脑皮层在实现条件反射活动中的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级神经活动的中心生理现象为条件反射现象,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条件反射是如何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有什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是什么,条件反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形成起来,要求一些什么条件,什么样的因素或动因可以成为条件刺激。以上这些问题是关于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事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一)延胡索素乙与环己烯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可以减低小白鼠的被动性和自发性活动;它能对抗小量苯丙胺的兴奋现象,又能明显降低大剂量苯丙胺的毒性反应。它们的有效剂量为20—40毫克/公斤。皮下注射乙素10—30毫克/公斤可使猫先兴奋后抑制,较大剂量对防御性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能抑制,该作用持续2—3小时以上;腹腔给药时作用情况相似。从侧脑室注射乙素1—2毫克/公斤可使猫消除恐惧跳避的行为,出现瞌睡现象,但易为外界刺激所唤醒。正常家兔的皮层脑电波以低电压快波为主,静脉注射乙素15—20毫克/公斤可使其变成高电压慢波,此时对感应电流刺激皮肤的惊醒反应明显消灭,约历40分钟乙素作用消失。 (二)乙素可使士的宁容易产生惊厥,伹能抑制五甲烯四氮唑的惊厥作用。它不能对抗电休克的发生,略能协同苯妥英钠作用。 (三)乙素略有中枢性的镇吐作用,略能降低体温。  相似文献   

7.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讲到条件反射一节时,我曾用狗演示了关于条件反射的几个基本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条件反射对于动物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现在,我把这个实验的准备过程和讲解方法分别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利用GABA注于皮层表面能暂时地抑制阳性条件反射的作用研究了狗大脑皮层不同部位在电防御性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同时对暂时性联系接通机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 将GABA同时注于两侧大脑皮层视区,能引起双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减弱,潛伏期延长,以至条件反射的完全消失。将GABA只注于一侧视区则不能引起该条件反射的抑制。如果遮住动物的右眼,使光刺激只作用于左眼,然后再进行注射GABA的实验。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将GABA注于左侧视区后,光刺激作用于左眼不能引起防御性运动反应;而以同样剂量的GABA注于左侧视区时,光刺激作用于左眼仍能引起防御性运动反应,唯反应强度较弱,潛伏期较长。在实验过程中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均未受影响。 (二) 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的狗上,如将GABA注于左侧视区,则左眼对光刺激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而当GABA注于右侧视区时,未能引起该条件反射的变化。 (三) 将GABA注于大脑皮层两侧体感觉区后,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受到抑制,而光刺激的条件反射没有变化。如将GABA注于左侧体感觉区,则发现右前肢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减弱,潛伏期延长;如将药物注于右侧体感觉区,则该条件反射并不受影响。 (四) 将GABA同时注于大脑皮层两侧运动区时,光和皮肤机械刺激的条件反射同时受到完全抑制。分别将GABA注于左侧或右侧运动区都能引起防御性条件反射(以电刺激右后肢作为非条件刺激)的不完全抑制,但将药物注于左侧运动区所引起的抑制效应较注于右侧时为强。以上实验结果表明,高等动物大脑皮层在实现条件反射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皮层参与暂时性联系的观点作出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或动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神经活动又分为低级神经活动和高级神经活动。低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非条件反射,而高级神经活动的方式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这里,就有一个学生较难掌握的问题,即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有哪些区别? 现行生理卫生课本作了这样的简单阐述: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低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以下(脑干、脊髓)的活动;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的反射,条件反射则是  相似文献   

10.
本工作应用经典瞬膜条件反射和电生理学的方法,研究海马中的胆碱能传递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在11只新西兰白兔上进行。音调和气流刺激角膜的结合训练过程中,在海马背部记录到和瞬膜条件反射的发展平行,并先于条件反射行为的神经元放电增加。在条件反射形成初期阶段,侧脑室注射胆碱受体阻断剂——QNB 后,海马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受到阻抑,瞬膜条件反射消失,但非条件瞬膜反射仍然存在。条件反射巩固后,QNB 仍然使海马的学习相关性电活动受到阻抑,但瞬膜条件反射不受影响。实验证明,在瞬膜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海马神经元是对乙酰胆碱敏感的神经元,但在条件反射巩固以后,海马以下水平的脑结构发展了在这种简单学习模式中的功能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动物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特征、形成过程和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动物部分和生理卫生部分中 ,分别讲述了家兔、狗和人体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失的原理。这是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难点。尽管书中举了一些例子 ,然而 ,学生难以观察、想象、理解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失的整个过程。所以 ,对学生来说 ,书上所举例子往往被认为是先天具有的非条件反射。针对上述问题 ,经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 ,设计下面实验 ,配合书上实例 ,能够较好地加深学生对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失的理解。1 实验原理两栖纲动物青蛙条件反射的形成比哺乳动物要慢 ,消失得较快 ,通过实验容易观察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失…  相似文献   

13.
配合条件反射的理论的讲述,必不可少的是条件反射的实验或演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中学和大学,都还是一件新的工作。要进行此一新工作,除了必须明确其方法要点,要求所作实验或演示能显著地说明问题外;由于目前限于设备及其他种种原因,还需要简便易行,不需特殊设备,不需更多准备工作。这对于一般中学,尤为必要。本来,条件反射的例证是俯拾即是的;但要我们当堂养成一个条件反射,表演其全部过程,加深其直观性  相似文献   

14.
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由於无关动因与非条件反射的一定结合,就其神经机制而言,则是由于在大脑皮层中两个兴奋灶之间的神经接通,结果无关动因获得了一定的生理意义,可引起动物机体的某些积极反应,例如运动性与分泌性反应。此类条件反射称为阳性条件反射,是由于兴奋过程在大脑皮层中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条件反射正如巴甫洛夫所指示的那样是探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法,因为条件反射是大脑皮质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动物体维持内部和外界环境统一性的最完善的适应方法。动物体对环境的适应,仅靠那些数量不多而恒定的反射,那只有在绝对固定的外界环境中才能生存;但是外界环境却是那样复什而变化无常,因此必须有条件反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来补充,这样才能保证动物体在相应环境中生存的可能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在文字上能使大家熟悉条件反射的学说,同时必须直观地利用活的动物来作适当的演示,这样不但能使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内容形象化,而且也能使大家熟悉了解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  相似文献   

16.
本工作研究了切除一侧大脑皮层对阳性条件反射和分化抑制建立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切除左侧皮层后右眼阳性条件反射和分化抑制的建立速度均较正常家兔的为慢,后者尤为显著,在一部分手术兔上甚至未能建成巩固的分化抑制。当切除家兔的一侧大脑皮层比较其右眼和左眼条件反射的建立速度时,发现由刺激对侧眼昕建立的单眼阳性条件反射和分化抑制均较同侧眼的为慢,在一部分家兔上未能建成对侧眼的分化抑制。这些实验结果说明,在家兔,对侧大脑皮层在实现单眼条件反射,特别是在实现较为复杂的如分化抑制等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单眼视觉在家兔的行为活动中可能占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17.
尾核在学习、记忆和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尾核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的关系,过去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不少作者采用刺激、损毁及电生理等方法,在一系列的行为模型上,对尾核在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尾核参与条件反射活动的大量证据。本文对此作了简要介绍,试图表明,在关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神经机制的研究中,尾核也是值得注意的中枢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工作利用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和外科手术的方法对猫两眼间传递现象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胼胝体,新皮层和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某些核在这一活动中的作用。首先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的猫上建立包括单眼条件反射的定型,然后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分别毁坏胼胝体纤维,新皮层和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某些核,以观察对传递现象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 不论先切断胼胝体纤维或是在形成条件反射后再切断胼胝体纤维,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现象仍然存在,卽以同样的光刺激作用于另一眼时仍能引起同样的食物性运动反应。这说明胼胝体在实现条件反射在两眼间的传递活动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另外,在切断视神经交叉纤维和胼胝体纤维的猫上分化刺激作用100—150次后仍未能形成两眼间巩固的分化抑制。 (2) 切除一侧新皮层,手术后约10天单眼条件反射恢复到原来水平,传递现象则随条件反射的恢复而逐渐增强,但未能达到手术前的水平。这说明传递现象的正常实现要求两侧新皮层的同时存在。 (3) 毁坏丘脑与建立条件反射眼同侧的VA,VM核一带对传递现象没有明显的影响;毁坏对侧的VA,VM核一带时,传递现象有所减弱;当两侧VA,VM核一带均被毁坏后,传递现象不再出现,条件反射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约经一月后未逐渐达到原来水平。这说明丘脑弥散投射系统的这些核在两眼间的传递活动中起着较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尾核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的关系,过去研究较少.近二十年来,不少作者采用刺激、损毁及电生理等方法,在一系列的行为模型上,对尾核在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提供了尾核参与条件反射活动的大量证据.本文对此作了简要介绍,试图表明,在关于学习、记忆及条件反射活动神经机制的研究中,尾核也是值得注意的中枢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20.
实驗在5只成年中国产猕猴(Macaca Mulatta)身上进行。利用在条件反射实驗前不足以引起皮层誘发电位的弱閃光刺激,結合以前肢皮肤电刺激建立条件反射。实驗証明,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和消退过程中,同样強度的弱閃光刺激能在大脑皮层枕叶和頂叶引起明显誘发电位,它的出現早于前肢的条件运动反应。在条件反射巩固之后,弱閃光不再明显地引起誘发电位,而在条件刺激时只有皮层自发电位的去同步化出現,或者甚至不出現大脑皮层电活动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