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5月-2011年3月,调查了紧水滩水库(Ⅰ-Ⅵ站)浮游轮虫的群落及与水质之间的关系.共鉴定轮虫45种,污染指标种37种,其中寡污-β中污带、β中污带和β-α中污带污染指示种类分别占总指示轮虫的32.4%、35.1%和24.3%.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tylata).轮虫群落密度变幅为4.8~542.5ind.·L-1,平均135.7ind.·L-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变幅为2.60~3.65,平均3.20:QB/T值变幅为0.83~2.50,平均1.39.Ⅰ-Ⅱ站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较低,QB/T值较大;而Ⅲ-Ⅵ站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均较高,QB/T值较小.QB/T值随着水体透明度的增大而明显下降.紧水滩水库属于寡污-中污(贫-中营养型)水体,其中Ⅰ-Ⅱ站为中污(中营养型),Ⅲ-Ⅵ站为寡污-β中污(贫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2.
上海崇明岛明珠湖轮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8年1-12月上海市崇明岛明珠湖的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明珠湖轮虫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轮虫27种,隶属于8科11属,优势种包括刺簇多肢轮虫、暗小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未定名的旋轮属1种和剪形臂尾轮虫;轮虫生物密度的年均值为(1505.42±1304.63) ind·L-1,生物量年均值为(2.012±2.146) mg·L-1;明珠湖轮虫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优势种的优势度指数较大,反映出明珠湖轮虫群落结构不稳定;其富营养种数/贫营养种数(E/O)的比值为1.61±1.46,臂尾轮虫属(B)种数和异尾轮虫属(T)种数的比值(QB/T)为1.23±0.84.影响明珠湖轮虫生态特征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目前明珠湖水质呈轻度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浙南地区山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及水质状况,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对位于温州大罗山天河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体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天河水库浮游植物隶属于7门60属89种,全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2.02×105 cells·L-1,年均生物量为0.26 mg·L-1。硅藻门在全年均占优势,绿藻门在春、秋季占优势,而蓝藻门仅在夏季占优势,裸藻门和甲藻门在全年均有出现,隐藻门在秋、冬季均有出现,但不占优势。全年主要优势种有颗粒直链藻、尖针杆藻、隐头舟形藻、美丽星杆藻、假鱼腥藻、小新月藻、二角盘星藻、二角多甲藻、圆筒锥囊藻、卵形隐藻。冗余分析(RDA)显示,水库的水温、总氮、化学需氧量(CODMn)和 pH值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子。分别运用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并结合浮游植物的丰度、优势种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析了水体污染情况和富营养程度, 结果显示,天河水库水体介于寡污染到清洁水体带之间,为贫-中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4.
在汉江中下游江段干流丹江口等7个点位开展了4次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调查,使用主成分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干流江段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51种,包括枝角类16种,桡足类16种,轮虫19种。其中汉江干流汉川段丰度最高为1500.1 ind.·L-1,丹江口丰度最低为31.3 ind.·L-1;汉江干流生物量汉川段最高为1.80 mg·L-1(2018年7月),丹江口的生物量最低为0.05 mg·L-1(2017年11月)。汉江中下游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总的趋势是沿水流方向均呈升高趋势。与过去监测资料相比后生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呈急剧增加和种类下降趋势。PCA分析结果显示,氮、磷等环境因子对2018年1月站点的影响明显,而温度与7月份站位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冗余分析显示环境因子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考虑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仅仅受沿江水质污染影响,还可能受其他未调查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浮游动物评价巢湖东湖区的水质和营养类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对巢湖东湖区的浮游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初步研究了巢湖东湖区的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浮游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并对巢湖东湖区的水质状况和营养类型作出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浮游动物153种,其中原生动物43属59种,占总种数的38.56%;轮虫类20属48种,占总种数的31.37%;枝角类14属26种,占总种数的16.99%;桡足类20种,占总种数的13.07%。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污生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巢湖东湖区的水质状况从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均处于β-中污带级;用浮游动物数量(ind·L-1)作为湖泊水体营养程度的生物量指标,其结果显示巢湖东湖区水体从2005年6-9月和2006年3-6月巢湖东湖区水体的营养状况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6.
横岗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横岗水库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一个富营养化水体,于2005年5月和11月对该水库后生浮游动物进行采样。该水库浮游动物具有种类少、丰度低的特点,在组成上以轮虫为主。两次采样共检到25种,其中枝角类4种,成体桡足类4种,轮虫17种。5月份,共检到15种,11月份有所增加,为20种。轮虫是主要的优势类群,5月份和11月份轮虫的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82.8%和78.8%,以裂足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为主要优势种。其次是桡足类,5月份和11月份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为16.6%和19.9%,以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为主,成体以舌状叶镖水蚤为优势种。枝角类相对丰度最低,5月份和11月份平均相对丰度分别仅0.6%和1.3%,以微型裸腹溞为优势种类·浮蝣动物的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异质性。5月份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242.6ind.·L-1,平均生物量为0.912mg·L-1,11月份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38.5ind.·L-1,平均生物量为0.317mg·L-1。从河流区到大坝区,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体现了水库中由水文和水动力学调节的浮游生物分布空间异质性。横岗水库中大个体的前节晶囊轮虫丰度较高,致使浮游动物生物量要高于浮游动物丰度相当的热带富营养化湖泊-星湖,但无论是生物量还是丰度要远低于温带富营养化湖泊。  相似文献   

7.
汤溪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解汤溪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该水库的水质和浮游生物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汤溪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在30~50之间,属中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为0.81×106~6.57×106cells·L-1,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其优势种主要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极小直链藻(Melosira minmum)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等富营养化指示种。浮游动物丰度为43.25~812.2ind.·L-1,其优势种也多为富营养化指示种,如: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与1984年相比,该水库由硅藻型变为蓝藻型,其营养水平与浮游植物丰度都显著增加。在2000年一次微囊藻水华发生时,水体表层浮游植物丰度高达11.97×106cells·L-1。  相似文献   

8.
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对四明湖水库水体理化特性以及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物量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分析了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调查期间共检测到浮游动物150种,丰度198.0~7 258.0 ind/L,年平均3 795.2 ind/L,生物量0.28~5.64 mg/L,年均值为1.11 mg/L,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明显。对应分析(CA)和后续拟合表明,水温、叶绿素a、总磷、真光层深度、氨氮以及水位是驱动浮游动物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各点的影响因子间存在空间差异性。对比24年前历史资料,发现四明湖水库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均减少,浮游动物出现小型化,推测认为是鱼类捕食的下行效应、蓝藻密度增加及蓝藻产生藻毒素增加影响浮游动物繁殖力所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四明湖水库目前处于中营养水平,但有向富营养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上海崇明岛明珠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2007年1月至12月对崇明岛明珠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周年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120种, 隶属于8门63属.优势种包括小席藻、微小平裂藻、旋折平裂藻、不定微囊藻和肘状针杆藻.浮游植物的年平均丰度和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361.57×104 cell·L-1和7.68 mg·L-1.浮游植物现存量各月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7月达到最高峰值, 但各站点间差异不显著.浮游植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指数夏秋季低, 冬春季高.生物学评价显示,明珠湖冬春两季的水质要优于夏秋两季, 且目前正处于中富营养阶段, 水体为α-中污型.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明珠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温度、总磷和总氮.  相似文献   

10.
西泉眼水库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夏季,对西泉眼水库浮游动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运用现存量法、指示生物法、多样性分析法、Q_(B/T)指数法、E/O指数法、肥度指数法(E')和理化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水质等级,应用典范对应法分析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浮游动物56种,优势种为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微刺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inchoatus和无节幼体;污染指示种53种,丰度为46.13个/L,生物量为0.137mg/L;Shannon-Wiener指数为2.78,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1.97,Q_(B/T)指数为2.0,E/O指数为3.2,肥度指数(E')为2.28。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库已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水体处于中富营养化水平,NO_3~-、NO_3-N、Cl~-、COND、Depth、NH_4~+、TP和Chla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作为水源地其水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11.
逐月对湖南省大通湖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其渔业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营养盐水平、营养状态指数(TSIM)及浮游动物优势种特征均表明,大通湖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0属46种,其中原生动物18种、轮虫19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5种;优势种为中华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sinensis)、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英勇剑水蚤(Cyclops strenuus)。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年平均值分别为1013±125 ind·L-1和5.12±0.96 mg·L-1,均在10月—次年3月相对较高,4月最低,空间上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31~1.88、0.11~1.39和0.45~0.90。CCA结果表明,水温与总磷是影响大通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推断,鲢、鳙放养与软体动物空间分布特征是影响大通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湘江干流水质与生物群落现状, 2010-2011年对湘江的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分布进行了采样分析, 利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湘江干流浮游生物群落特征, 并结合水质理化指标评价其水体营养状态。结果表明, 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99属164种, 丰度变化在(1.83-51.1)104cells/L, 生物量变化在0.03-0.60 mg/L; 浮游动物80种, 密度变化在2.16-76.34个/L, 生物量变化在0.01-1.95 mg/L。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2.47-5.4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在1.63-3.38, 浮游生物的多样性较好, 显示出湘江干流的浮游生物群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对湘江m-m指示种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湘江水体属于中污带水质;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IL)在38.27-51.97, 均值为43.73, 属于中营养水平; 综合水质生物学和化学评价结果可知湘江干流的水质较差, 但无明显向富营养化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横山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横山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5月(春)、7月(夏)、10月(秋)及2013年1月(冬)对该水库的浮游动物及主要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其水质状况。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100种(原生动物47种、轮虫36种、枝角类12种、桡足类5种)。春夏秋季种类组成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枝角类与桡足类种类较少;冬季各种类均很少。优势种为王氏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wangi)、淡水简筒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球形沙壳虫(Difflugia globulosa)、湖生累枝虫(Epistylis lacustris)、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等刺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imilis),季节更替明显。浮游动物年均丰度为1460 ind./L,变化范围17—3164 ind./L;年均生物量为1.252 mg/L,变化范围0.042—2.732 mg/L;香农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及丰富度指数(D)年均值分别为2.06、0.68及1.30;全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范围33.36—44.15。CCA分析表明,温度及pH等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相关性。水质总体评价显示,横山水库水质处中污染状态、水体处中营养水平,基本符合国家Ⅱ类水的水质标准,但作为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调控。  相似文献   

14.
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青  由文辉  徐凤洁  俞秋佳  余华光 《生态学报》2014,34(23):6918-6929
为研究上海市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2年1—12月对滴水湖进行了一年调查采样。共检出浮游动物33属61种,其中轮虫22属45种,枝角类4属7种,桡足类7属9种。优势种包括10种轮虫,桡足类为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和无节幼体,枝角类不形成优势种。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200个/L,年均生物量为1.67mg/L,种类数、密度和生物量均为春夏两季相对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年均值分别为1.61和1.01,多样性季节差异显著而各样点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是影响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子,冗余分析(RDA)显示TN、TP、叶绿素a和p H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滴水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与水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综合运用水质理化因子、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滴水湖进行水质污染水平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2012年滴水湖水质状况属于α-中污型,营养程度为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安康水库表层水质与浮游藻类群落现状以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1—12月对水库表层水进行每月一次的采样,分别对浮游藻类分布状况和理化因子进行分析.利用Shannon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浮游藻类群落特征,根据理化指标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评价水体营养状态.共检测到浮游藻类7门110属,丰度为0.11×104~2.08×104 cells·L-1.藻类组成、污染指示种分布情况、多样性分析和TSI显示安康水库表层属于中污染水质,处于中营养状态.此外,高密度投饵水产养殖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库对水质产生负面影响,支流岚河的水质状况也较差.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测定的8个环境因子中,不同季节影响浮游藻类群落组成及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且氮是影响浮游藻类组成的主要营养盐因子.理化指标分析显示,安康水库表层水大体满足Ⅱ类水标准,水质良好.但部分采样点的总氮出现差于Ⅱ类水标准的现象,表明安康水库水质有变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周伟  王丹丽  林勉  徐善良  邹秀 《生态科学》2013,32(4):500-508
根据2009年秋~2010年夏每季采样调查,分析和研究了浙江省宁波港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四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经鉴定浮游动物共有70种,隶属3门35属。其中桡足类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73.54%; 优势种主要有中华异水蚤、矩形龟甲轮虫、伪长腹剑水蚤、挪威小星猛水蚤、小星猛水蚤属、驼背隆哲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等。浮游动物群体丰度呈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丰度分别为2.50×103 ind/m3、40.16×103 ind/m3、3.72×103 ind/m3、1.20×103 ind /m3。生物量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现象,四季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94 mg/m3、931.22 mg/m3、58.74 mg/m3、24.49 mg/m3。与历史资料以及邻近海域比较发现,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小于或接近于东海各海域。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夏季与春秋冬三季生物多样性(H')有显著性差异(P<0.05),夏季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Pielou均匀度指数(J)、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基本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邻近海域相比,多样性指数(H')、种类丰富度(D)、最大多样性指数(H'max)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飞来峡水库蓄水初期营养状态及浮游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调查分析了新建河流型水库-飞来峡水库在蓄水初期的营养状态及浮游生物特征。结果表明:水库处于营养累积高峰期,已开始回落,但流域上游大量含磷废水使水库中磷含量继续上升,目前属于中营养型。共记录到浮游植物29种(属),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种类较多,其中丰水期以蓝藻和绿藻为主,枯水期是硅藻占优势,除大坝附近外,浮游植物两个季节密度变化不大,为0.39×106cells·L-1.浮游动物53种(属),其中包括僧帽溞和透明薄皮溞两种嗜寒性种类,丰度为52ind.·L-1,枯水期高于丰水期,数量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城市景观河道水质与水生态环境状况,于2018年按季度对渭河关中段四处景观河道开展水环境因子与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计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3属(种),以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全年介于(1.02—3.31)×107 ind·L-1,春、夏季以蓝藻门为主,分别占总浮游植物丰度的70.15%和88.35%;秋、冬季则以硅藻门为主,分别贡献浮游植物丰度的54.01%和70.81%。浮游植物全年优势属(种)共14个,春夏季以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p.)、鱼腥藻占优(Anabeana sp.),秋冬季以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e)占优,均为代表中-富营养型或富营养型水体的指示属(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呈现相似的季节变化,春、秋季污染较轻,夏、冬季污染较为严重。综合水体营养盐水平、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等指...  相似文献   

19.
滆湖轮虫群落结构与水质生态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浅水湖泊--滆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QB/T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滆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在两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69种,污染指示轮虫39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a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和裂足臂尾轮虫(B.diversicornis).轮虫密度年平均值为1584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为5.982 1 mg/L.密度秋季最高,生物量夏季较高.轮虫物种多样性较低,多样性指数与其密度及生物量正相关.滆湖三个生态功能区轮虫的种类相似;湖区北部与中部的轮虫现存量差异不显著,与南部的差异显著,中部与南部间差异极显著.根据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评价滆湖水质及营养类型,涌湖为富营养型.  相似文献   

20.
2022年鄱阳湖流域发生了特大干旱事件,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揭示极端水文干旱年的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22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鄱阳湖浮游动物进行了综合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轮虫40种、桡足类17种和枝角类13种),丰度和生物量范围分别为0—152.67个/L和0—1.52 mg/L。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物种数夏季最多,丰度和生物量呈现夏季最高、秋季最低的特征,干旱季节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组成明显不同于非干旱季节;在空间上,南部湖区的物种数、丰度、生物量高于北部湖区,多样性指数在中部湖区最高、北部湖区最低。极端水文干旱年的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明显低于往年同期,但空间上的差异较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干旱季节和非干旱季节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干旱季节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主要受水温、水位、硝态氮、氨氮等的共同影响,非干旱季节受化学需氧量和水位的影响较大。总体上,极端水文干旱使得鄱阳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