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侏罗-白垩系界线工作组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隶属于国际地层委员会ICS(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的侏罗系分会和白垩系分会双重领导,但与前者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它的前任主席是大英博物馆的R. Casey博士,秘书是瑞士西北部Neuchatel大学地质系J. Remane教授。当R. Casey从大英博物馆退休时也决定从工作组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让J. Remane接替他,1979年7月在巴黎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IGC)上,侏罗系分会与白垩系分会正式提出这一建议,被ICS接受,同时并提名苏  相似文献   

2.
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侏罗-白垩系界线工作组和苏联地质工作者全国委员会、科学院、地质部、石油工业部,莫斯科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北高加索侏罗-白垩系界线问题野外会议于1987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在苏联北高加索地区举行,有14个国家的近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广西地质局区调队共同研究的桂林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最近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会议上被选为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这是我国生物地层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在爱尔兰召开的界线工作组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泥盆-石炭系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东南部通化、柳河、浑江等地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上下的层序业经研究,产较多软体动物化石,其中以通化三棵榆树剖面软体动物化石比较丰富,但保存欠佳,而在本剖面以西约20km的红庙子剖面及其附近的许多地点则产有十分丰富且保存较好的化石,这些软体动物化石在我国北方分布普遍,对于探讨侏罗-白垩系界线也颇有价值.区内采集的软体动物化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侏罗/白垩系界线是显生宇系一级唯一没有GSSP(全球界线层型与点位)的界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地层,是目前国内海相侏罗/白垩纪界线生物地层学研究最具潜在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本文在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甲不热北沟剖面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及19.3米处首次发现了胶结壳底栖有孔虫动物群,共计4属11种:Ammobaculites agglutinans,Ammobaculites sp.1,Ammobaculites sp.2,Ammobaculites sp.3,Ammobaculites sp.4,Ammobaculites sp.5,Glomospira charoides,Haplophragmoides gigas minor,Haplophragmoides sp.1,Haplophragmoides sp.2,Reophax texanus。根据该动物群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推测,甲不拉组底部往上3.9米处就已经属于白垩系地层。因此甲不拉组底部胶结壳有孔虫动物群的发现支持了将甲不拉组划归白垩系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东北部绥滨地区海相东荣组最上部产丰富或较丰富的沟鞭藻类,经鉴定达20属30余种,其中有些在我国为首次发现,包括一新种Leberidocysta suibinensis sp.nov.。文中详细地讨论沟鞭藻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包括侏罗-白垩系界线等;认为该组合的时代为Berriasian—Valanginian期。这一组合是我国白垩纪最早期的海相沉积,也是白垩系底部的第一个化石组合;首次提出黑龙江省东北部绥滨地区侏罗-白垩系界线应置于Tithonian阶的沟鞭藻Amphorula delicata组合与Berriasian-Valanginian阶的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之间,即岩石地层上的东荣组上部与最上部之间。这条沟鞭藻类生物地层界线与双壳类的下、中伏尔加阶的Buchiamosquensis-B.rugosa带与上伏尔加阶的B.fischeriana带之间的分界完全吻合,与目前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建议的侏罗-白垩系界线位于中伏尔加阶与上伏尔加阶之间亦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广西宜山浅水相区的一个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型剖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79年,国际地科联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决定,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应以Siphonodella praesulcata至S.sulcata的连续演化系列中S.sulcata首先出现为准。1983年,西班牙马德里会议上,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推荐如下四个剖面作为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Hasselbachtal(联邦德国1),Kija(苏联),Berchogur(苏联)和睦化(中国)。睦化剖面是熊剑飞、王成源在1980年1月测制的。1983年4月,侯鸿飞等介绍给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时,认为剖面是连续的灰岩沉积。笔者  相似文献   

8.
文中介绍目前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的进展以及我国东北地区下白垩统和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澄清一些概念,提出我国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需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学等多学科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综合性的工作和最新国际地质年代表的结果并不矛盾.最新的国际地质年代表中提出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145.5±4Ma)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支持,相比之下,一些学者提出的侏罗系一白垩系界线年龄为135Ma或125Ma的观点还缺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近年来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为我国东北地区下白垩统精确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东北地区陆相早白垩世沉积中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以及多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研究的结果表明,生物地层学的证据与年代学和古地磁学证据基本吻合.文中还通过一些实例,探讨在生物地层学(特别是脊椎动物地层学)研究中,重视生物系统发育学研究的重要性,即应当重视"谱系发育关系相近属种的对比",从而可以有效避免采用化石确定地层年代过程的一些误区.文中尚论及白垩系Aptian阶的底界年龄以及国际地质年代表中下白垩统一些阶的年限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弗拉斯期-法门期生物事件与大兴安岭晚泥盆世珊瑚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胜哲 《古生物学报》1990,29(4):427-446
事件地层学(Event Stratigraphy)的概念由英国学者D.V.Ager(1973)首先提出。它利用地质历史上稀有的、突发的短暂事件及其地层记录来划分对比地层,按照自然特征确定地层界线。我国学者对事件地层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徐道一于1980年和1982年首先提出了古生物绝灭与超新星爆发的关系并介绍了新灾变假说。近年来由杨遵仪教授主持的IGCP第203项目,对华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已取得可喜成果。刘本培等(1986)从事件地层学角度探讨了东亚陆相侏罗-白垩系界线。吴思本于1984年和1986年首先发现并研究了多伦陨石坑的陨击事件。张勤文等于1984年对我国南方震旦-寒武系界线上的地质事件进行了研究。但是,目前对其它地层界线上的地质事件及生物事件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生物学会三叶虫、头足类学科组学术年会于1985年10月11日到18日在湖南省慈利县召开,会议得到了湖南省地矿局、慈利县政府、尤其是慈利县科协的大力支持。三叶虫学科组原定85年8月在新疆霍城县果子沟召开现场会议,参观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寒武系典型剖面——果子沟寒武系剖面,并已作了一些准备工作,后因种种原因遂将会议改在湘西,结合参观湖南桃源一些过渡相区寒武系、奥陶系剖面召开学术年会。头足类学科组学术年会早已确定在湘西召开,请湖南区调队刘义仁同志具体筹备。鉴于刘义仁同志也是三叶虫学科组成员,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两学科组经协商决定同时召开。会议11日上午开始,慈利县县长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后即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兼三叶虫学科组组长卢衍豪教授作“国际各纪界线研究的进展和现状”的讲演,卢教授详细介绍了国际各界线工作组在选择界线层型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指出我国二叠系-三叠系界线、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剖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着重介绍了后两条界线研究的现状,指  相似文献   

11.
1988年9月18日至23日在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和顿涅茨克举行国际石炭系中间界线工作组野外地质会议(Field Meeting of the mid-Carboniferous Working Group of the IUGS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会议由苏联乌克兰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乌克兰地质协调局联合举办。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中国和苏联有关人员40余人,其中有工作组的正式成员11人(包括杨敬之和阮亦萍)。另外国际地层委员会石炭系分会主席W.  相似文献   

12.
三棵榆树剖面位于吉林省通化县三棵榆树乡,距通化市约50km处.通化市至辽宁省新宾县的公路经过此乡,交通方便(插图1).剖面的构造位置处于三源浦晚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盆地的南缘,盆地内晚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插图2).三棵榆树侏罗-白垩系界线剖面自报道以来(张普林,1983;李东津、董洁,1986)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  相似文献   

13.
1985年7月14日到17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了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全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卢衍豪、陈均远同志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荐和介绍候选型剖面;专题性学术交流;拟订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的标准;对各国推荐的候选型剖面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一到二个全球候选层型。向这次国际界线工作组全会推荐参加筛选的候选剖面有六个国家的八条剖面:我国吉林  相似文献   

14.
昆都仑鱼(Kuntulunia)在陕甘宁盆地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记述了在宁夏六盘山群的李洼峡组和马东山组发现的长鳍昆都仑鱼 (Kuntulunia longipterus Liu, Ma et Liu 1982) 化石.此项研究,加深了对昆都仑鱼形态与分布的了解,并根据六盘山群鱼类化石的不同分布及其地层层序,提出六盘山群侏罗—白垩系的界线划在和尚铺组与李洼峡组之间;志丹群泾川组与和尚铺组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5.
早在上一世纪,人们对怎样放置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最为合适这个问题就发生了兴趣,然而,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由于各种新发现和新技术的相继问世,这种兴趣才被极大地激发起来。1972年,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建立了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线工作组。这个组织独立于前寒武系一寒武系地层分会之外,但和所有各系的工作组一样,直接对ICS负责。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层型的研究,是近十多年来国际地质学界的热门课题之一.很多国家都将界线层型剖面的建立,视为国家的殊荣,因而争夺激烈。在国际地层委员会的领导下,1976年成立了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1979年确定了泥盆系石炭系分界的生物地层标准,在牙形刺Siphonodella praesulcota至S.suleata的连续演化系列中以S.sulcata的首次出现作为石炭系的底界.按这一标准,界线工作组参观了许多国家推荐的候选剖面,经过多次会议的讨论和比较,直到1985年,仍没有任何一个剖面能满足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25日至26日,中国IGCP(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国委员会2004年年会在北京香山金源商旅中心酒店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IGCP全国委员会承办,参加人员除中国IGCP全委会全体成员及IGCP各国际工作组、中国工作组负责人、秘书等以外,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罗德隆处长、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李志坚司长、lUGS(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新一届主席张宏仁教授、  相似文献   

18.
泥盆系石炭系界线的研究在国际上是令人瞩目的地层问题之一。国际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工作组在1979年确定了泥盆系石炭系界线定义,即以牙形刺由Siphonodella praesulcata到Siphonodella sulcata的演化系列中S.sulcata的首次出现作为石炭系的底界。这一定义得到多数工作组成员的赞同。泥盆系石炭系  相似文献   

19.
1991年9月,在法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侏罗纪地层学术讨论会”(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Jurassic Stratigraphy)决定成立“侏罗纪微体化石学术组”,取代原“侏罗纪微体古生物学工作组”(JurassicMicropalentology Working Group)。学术组的宗旨是:继续维持侏罗纪微体化石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促进微体古生物学研究者积极参与侏罗系各界线工作组的研究。学术组设一个秘书,负责编写学术通讯  相似文献   

20.
“最早期骨骼化石分类及生物地层”专题讨论会决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地科联寒武纪分会及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1986年5月11日—18日在瑞典乌普萨拉召开的“最早期骨骼化石分类及生物地层”专题讨论会决议。 (1986年5月20日) 这一报告记载了乌普萨拉专题讨论会的活动及一些决议。这一草案在会议最后一天散发给与会人员并作了讨论。其中的观点不一定是每一位代表的看法。这一草案主要记述专题讨论会得到的进展并提出对早期骨骼化石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