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能  周黛宝 《昆虫学报》1964,(2):172-176
自1958年9月至1961年12月,在本自治区南半部地区,测定13个大、小市,县,镇和村的致乏库蚊4龄早期幼虫对DDT和γ666的敏感度,并用Finney氏“机率分析”方法整理测定的结果。调查说明本自治区南半部正常敏感的致乏库蚊幼虫对DDT和γ666的LC50均在0.1p.p.m.以下。凡是较大的市、县或镇的该蚊幼虫对DDT和γ666的敏感度都有明显降低。敏感度最低的蚊群对DDT的LC50为5.22p.p.m.,对γ666则为1.01p.p.m.。  相似文献   

2.
周黛宝  吴能 《昆虫学报》1965,(2):203-206
一、前言 一般认为蚊幼虫的年龄增加,对杀虫剂的敏感度会随之降低。作者曾于探讨幼虫抗药性的适宜年龄工作中,测定过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致乏库蚊2、3和4龄幼虫对杀虫剂敏感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出3和4龄幼虫敏感度的降低,除因年龄增长外,还与抗性水平有一定关系。本文选择了几种不同抗性水平的室内、外品系,系统地测定各年龄幼虫对DDT敏感度的变化,希望进一步地证实抗性水平对年龄间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龚坤元等曾提出用低剂量连续喷洒法测定野外家蝇的抗药性。他指出用此方法所得到的时间死亡曲线分布情况,可以测知防治中心、防治中间和防治边绿区域。作者根据此原理,测定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Coq.及致乏库蚊Culex atigans Wied.幼虫的抗药性。简报如下。 一、测定方法 工业666原粉用丙酮(分析纯)配成含丙体6660.05%的溶液,然后选取四龄蚊幼虫100条,放于1,000毫升曾放置24小时以上的自来水中。在水中滴加药液1毫升,1小时后检查麻痹的虫数,用尖头镊子或昆虫针触动其身体不能迅速逃避者为麻痹。将麻  相似文献   

4.
1960年7-9月在华中、华北各省市十余个地区, 对当地淡色库蚊幼虫作了对DDT及666敏感度的调查。经测定证明在使用该两种杀虫剂5年左右的地区, 已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产生;部分地区对DDT的抗性较正常品系蚊的致死中浓度高3-18倍, 对666为2-5倍。  相似文献   

5.
俞渊 《昆虫学报》1964,(3):339-343
1961—1962年以实验室内培养了6年的南京敏感性淡色库蚊(NS)成虫用干膜接触法接触DDT及666形成抗性的实验。吸血雌蚊对DDT的抗性在第6世代后较NS成虫的致死中浓度高8-19倍;对666的抗性于第13世代后高5-12倍。 DDT抗性成虫对666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而666抗性成虫对DDT则产生了明显的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致乏库蚊幼虫可大量摄食鱼腥藻,并能消化利用,完成生活史。鱼腥藻在蚊幼虫肠道中滞 留时间约6h,酵母约5h,鱼腥藻比酵母稍难消化。蚊幼虫至化蛹时期相比,饲喂鱼腥藻为194h,而饲喂酵母的为 142h,饲喂鱼腥藻比饲喂酵母延缓了蚊幼虫期52h。    相似文献   

7.
昆虫因营养条件不同能引起它对杀虫剂敏感度的差异很久以来即有人注意到。除以蝇和蟑螂为材料的研究较多外,蚊类方面Doby(1956)报告用不同食物饲养埃及伊蚊幼虫对DDT敏感度有显著差异,张宗炳(1958)也提及用奶粉及藻类饲养淡色库蚊幼虫其对杀虫剂致死中量可相差一倍。  相似文献   

8.
淡色库蚊幼虫从1至4龄都有性别分化的现象。从1至3龄, 其先蜕皮者为雄, 后蜕皮者为雌。4龄则凡先化蛹者为雄, 后化蛹者为雌。不同性别的幼虫对杀虫剂的敏感度也有所不同, 2、3龄雌虫对γ-666的敏感度低于2、3龄的雌虫, 其中也3龄雌雄间的差异较大。4龄则与2、3龄相反, 雌性的敏感度低于雄性。 在2、3、4龄幼虫中, 由于以2龄幼虫雌雄性别间对γ-666的敏感度的差异最小, 因此, 在生物测定中用2龄幼虫为材料时其准确度是较高的。  相似文献   

9.
球形芽孢杆菌C3-41对致倦库蚊的毒效及在蚊体内的再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志明  张用梅 《昆虫学报》1994,37(4):404-410
球形芽孢杆菌Csub3-41菌株(Bacillus sphaericus C3-41)对致倦库蚊(Culex puinquefa-seiatus)幼虫有很高毒效,对2龄和3-4龄幼虫的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63.1 和89.7芽孢/蚊幼虫。处理浓度越高,取食时间越长,蚊幼虫取食到的杀蚊活性物质量越多,死亡率越高。当蚊幼虫取食亚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球形芽孢杆菌在感染的活幼虫体内不增殖;但当蚊幼虫取食致死剂量杀蚊活性物质后,蚊幼死亡,球形芽孢杆菌在死蚊幼虫体内增殖明显,6天内芽孢从感染初期的1.86X102蚊幼虫增加到1.59X106/蚊幼虫。芽孢在死蚊幼虫体内能正常萌发、生长、产孢和形成毒素。增殖的芽孢同样对致倦库蚊幼虫有较高毒力。  相似文献   

10.
松香草(Silphium perfoliatum L.)为原产北美洲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由于其地上部分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近年来被引入我国作为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饲料作物进行栽培,除了报道过体细胞染色体研究结果,该物种尚缺少系统的细胞学研究。最近,我们对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细胞学观察,并发现了一些异常形态的花粉,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松香草不同的植株间开花期相差很大。用于观察的花序取自三年生植株。根据花序外部大小,上午11时同时取一系列大小不等的花序固定,重复取材3次。材料以卡诺液(冰醋酸:纯酒精=1:3)固定过夜,次日转于70%酒精中置冰箱内保存备用。细胞学制片用常规压片法。丙酸-水合氯醛-铁矾苏木精染色,临时制片以凡士林封  相似文献   

11.
2009—2011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了极端干旱气候影响。利用1980—2011年气象站点观测数据和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模型Glo PEM,研究了2009—2011年西南地区干旱灾害过程和程度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009—2011年西南地区年均降水量和湿润指数明显低于1980—2008年均值。受干旱气候影响,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比2001—2011年均值低12.55 g C m-2a-1,总计低0.017 Pg C/a,造成的碳损失约占我国总碳汇的7.91%。2001—2011年西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蒸散量变化显著相关(R2=0.44,P0.05),而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变化过程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蒸散量不同步,可能是由于该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具有较强的涵养水源功能,导致土壤湿度变化滞后于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变化,从而使降水量变化过程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
2003-2018年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周玲  周文佐  李凤  周新尧  杨帆 《生态学报》2021,41(9):3701-3712
植被物候直接反映了植被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动态过程,对研究植被与气候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植被时序数据,探讨秦巴山区典型山地-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利用MODIS NDVI时序数据,采用动态阈值法获取米仓山地区植被物候参数;借助于Theil Sen斜率、Mann 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结合植被类型数据分析研究区物候时空变化;采用偏相关方法分析物候变化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米仓山地区植被生长季始期(SOS)主要集中在第80-110d,海拔每上升100m,SOS大约推迟0.6d;生长季末期(EOS)主要集中在第250-300d;生长季长度(LOS)主要集中在130-210d。除低海拔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物候波动较大外,EOS和LOS随海拔变化存在2000m分界线,其下物候随海拔升高物候明显推迟或缩短,其上物候变化趋于平缓。(2)16a来植被SOS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47d/a,提前的像元占74.03%,其中,达到显著提前的像元占12.21%(P<0.1);EOS整体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22d/a;LOS略有延长,延长幅度为0.26d/a。(3)区域常绿型森林植被SOS晚于同垂直带的落叶型森林植被;草地、常绿阔叶灌木林SOS提前趋势最明显,变化率分别为-0.80、-0.71d/a;EOS提前趋势最明显的是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4) SOS主要受3月平均气温和4月降水的影响,3月平均气温升高以及4月降水增加导致SOS提前;EOS主要受10月降水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国15省(区)农民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现状和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1991—2015年间膳食随访数据,以18岁及以上的农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收集膳食资料,借助食物成分表将食物消费量转换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结果:2015年我国15省(区)农民能量摄入量为1 891.5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平均摄入量分别为55.4、66.0、245.2g/d,其供能比分别为12.0%、33.2%和54.0%。与1991年相比,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下降了521.7kcal/d、13.7g/d、152.0g/d,脂肪摄入量增加了18.1g/d,蛋白质供能比基本持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了10.8%,脂肪供能比增加了10.6%。2015年,65岁及以上农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均低于其他年龄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随年龄组的升高而降低,低收入农民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于中、高收入农民。谷类食物、其他食物、食用油分别为能量、蛋白质、脂肪的主要来源。结论:中国15省(区)农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合理,脂肪供能比较高,应根据农民不同的收入水平和生理条件开展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