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七期"热点评析"栏目谈了肿瘤细胞本身的免疫学特性[1],说明肿瘤细胞具有"免疫逃逸功能",不受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的监督。这仅说明肿瘤免疫耐受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在肿瘤及其周围基质细胞的影响和调教下产生了对肿瘤的退让、和平共处、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例如,  相似文献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正常免疫耐受功能受损导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并出现一定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调节性T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负向免疫调节功能的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自稳和免疫耐受中起关键作用,既能抑制不恰当的免疫反应,又能限制免疫应答的范围、程度及作用时间,对效应性T细胞的增殖及免疫活性的发挥产生抑制,因此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可以通过细胞接触、分泌细胞因子、基因调控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在不同的疾病,不同的内环境因素作用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转录因子Foxp3作为调节性T细胞的特异性标志是其分化成熟及功能维持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与肠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肠道防御细菌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持肠道黏膜自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不断的与来自外界的食物抗原和病原微生物及自身长期共存的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刺激机体对有害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诱导机体对无害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最强有力的一种专职抗原递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相似文献   

4.
细胞凋亡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在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对自身组织起作用时发生的,但目前对它的发生机理还不清楚,人们不知道是免疫系统中哪些细胞参与这种作用,更令人费解的是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组织破坏的部位缺乏杀伤性免...  相似文献   

5.
免疫耐受是针对特定抗原(主要为自身抗原)的特异性不应答状态,是免疫系统稳定机体内环境的生理功能基础,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2种类型。其中,中枢耐受主要通过阴性选择的过程将自身高反应性免疫细胞进行克隆清除,其主要发生在胚胎期和新生期的动物体内;外周耐受的机制相对多样而复杂,主要包括克隆清除、克隆无能、免疫忽视状态和免疫隔离部位等多种方式。免疫耐受也会受到调节性T细胞等免疫调节细胞及分子的调控,从而保障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状态。对免疫耐受的生理基础及其相关的进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调节自身T细胞功能的T细胞亚群,与维持免疫耐受、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介绍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癌症患者免疫系统中的失调现象、机制和以其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正最常见的胆固醇药物辛伐他汀对于免疫系统防御相关的疾病,比如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及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的有益作用,如今来自奥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揭示了上述作用发生的原因,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该研究或为后期开发治疗慢性炎性疾病的新型疗法提供希望。正常情况下,免疫防御系统会保护机体免于感染和外来病原体的侵袭,但其有时候会攻击机体的自身组织,目前研究者并不清楚为何免疫系  相似文献   

8.
姚志超  白帅  张宏宇 《微生物学报》2018,58(6):1036-1048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形成了独特的肠道防御系统,主要由物理屏障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来抵御外来微生物的入侵。如大部分后生动物一样,昆虫肠道上皮细胞无时无刻不与微生物接触,其种类从有益的共生菌、随食物进入的微生物到影响宿主生命的病原菌。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环境中,为了实现防御肠道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又能维持共生微生物稳定的目的,宿主肠道上皮细胞必须在免疫应激和免疫耐受之间保持一种稳态平衡。Duox-ROS免疫系统和免疫缺陷(immune deficiency,Imd)信号通路作为肠道免疫反应的基本途径,必然参与调节此过程。本文从昆虫肠道防御组成、肠道免疫信号通路作用分子机制以及肠道免疫系统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负免疫应答     
负免疫应答是指生物个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不产生免疫应答或仅产生不易察见的免疫应答,包括免疫耐受、免疫麻痹、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四种状况。有的学者把免疫麻痹列入免疫耐受,把免疫抑制列入继发性免疫缺陷。(一)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一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负免疫应答。机体对这一抗原不能产生  相似文献   

10.
机体自我免疫耐受的降低或者破坏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衡,并加重炎症反应过程,从而引发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诱导免疫耐受并终止炎症反应对恢复机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研究发现机体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会释放一类神经肽,如VIP,urocortin,ghrelin等.这些神经肽可下调固有免疫应答,抑制抗原特异性Th1细胞分化,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维持免疫耐受,并终止炎症反应.神经肽的这种抑炎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cAMP-PKA通路以及调节与免疫炎症因子表达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实现的.神经肽有可能成为治疗炎症性疾病的一类新药物.  相似文献   

11.
诱导和维持T细胞耐受是免疫系统区分自我和非我的关键。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utoimmune regulator,AIRE)作为转录因子,在胸腺髓质上皮细胞中可驱动一系列组织特异抗原基因的表达,从而在诱导中枢免疫耐受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复杂一些,清除耐受是其重要机制之一。外周淋巴结的基质细胞可表达部分组织特异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激活并最终清除它。中枢免疫耐受和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可清除潜在的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维持对自身组织耐受。一旦免疫耐受被打破,将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相似文献   

12.
肝特殊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征使其成为暴露肠源性抗原的主要器官。由于肝具有独特的固有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肝分布多种致耐受的抗原提呈细胞,对持续性表达或递呈于肝的肠源性抗原物质,诱发针对该抗原的系统性免疫耐受,避免肝受到不必要的免疫损伤。当炎症发生及肝脏固有免疫系统活化时,则通过免疫效应细胞及免疫效应因子对肠源性病原体发挥强烈地免疫应答以控制感染。该过程形成机制的研究对肝功能的理解及肝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肝固有免疫系统对肠源性感染的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形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体内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异常活化有关。病理性自身免疫应答是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针对已感染致病原的无症状携带者或发病的患者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性疫苗能特异性地调节异常的免疫应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25(OH)2D3是维生素D3的激素形式,其生物效应是由1,25(OH)2D3受体(VDR)介导的。单核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等免疫系统细胞均有VDR的表达,1,25(OH)2D3对免疫系统功能有重要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于:在分子水平上抑制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NF-γ)及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调节免疫系统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免疫功能;在整体水平上可以减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并改善病情,并能延长实验性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以机体对胰脏β细胞自身抗体耐受的丧失为标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者会出现胰岛损伤、血糖失控、并往往有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导致这种自身反应性疾病的一个原因就是自身抗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这些自身抗原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是否会促进自身免疫或者参与免疫保护,一旦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能安全而有效的根治这些疾病的方法。因此,与完全依赖于广泛的免疫抑制的其它疗法相比,在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之前采用疫苗预防措施,或者利用机体免疫调节的疗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里,我们综述了近年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疫苗的发展,并探讨了基于自身抗原的疫苗疗法以及联合免疫疫苗在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和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调节性 T 细胞发育的一个关键转录因子 Foxp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节性 T 细胞是目前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对于维持机体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对其发育和功能机制的深入认识,不但有助于了解错综复杂的免疫系统理论,而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和艾滋病的治疗以及移植耐受的诱导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最近的研究发现,转录因子 Foxp3 对于调节性 T 细胞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性 T 细胞发育的一个关键转录因子 .  相似文献   

17.
岳东方摘译 《生命科学》2011,(12):1145-1146
今年的诺贝尔得主使我们对于免疫系统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他们发现了激活免疫系统的主要因子。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免疫反应的门卫,通过免疫反应,人和其他动物保护自己免于被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感染。Bruce Beutler和Jules Hoffmann发现了能够识别这些微生物和激活先天性免疫的受体蛋白,这也是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步。Ralph Steinman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及其它们在激活和调控适应性免疫(即免疫反应后期微生物从机体清除)中的独特作用。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揭示了在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阶段,免疫反应如何被激活,为疾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认识。他们的工作为预防和治疗感染、癌症和炎症性疾病开创了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不少学者根据大量研究工作,对 Burnet 提出的关于“白我识别”的设想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并就“自我识别”和自身免疫问题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事实证明,针对自身抗原的许多免疫活性细胞,并没有在胚胎期被消灭,而是持续存在直至成年;它们也不一定都是 Burnet 所想象的“禁株”。它们之所以不破坏自身抗原,或者机体之所以对这些自身抗原具有免疫耐受性,可能是因为:(1)抑制性T 细胞抑制了这些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活性细胞;(2)一定剂量的某些自身抗原可以使相应的 T 细胞或 B 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如果因抑制性 T 细胞不足等因素造成免疫耐受性的障碍,就可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9.
在小鼠模型中探索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症(MS)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损伤大脑和脊髓的神经鞘中的鞘磷脂(myelin)。由于鞘磷脂对神经纤维有绝缘作用,鞘磷脂的破坏导致神经鞘的破坏,进而导致神经纤维中的电信号短路...  相似文献   

20.
范祖森  马宝骊 《生命科学》1999,11(4):160-164
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这是免疫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由于在胚胎期自身反应性细胞克隆被排斥,即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但对外源性“非己”成分能产生免疫应答予以清除,此即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机制。近年来研究证实外周成熟淋巴细胞中存在着自身反应性T细胞,但处于功能失活状态;谓之外周耐受。目前已明确免疫耐受的形成涉及多种机制的参与,包括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免疫细胞的分子识别、信号传递、基因表达等不同层次的调节。对免疫耐受机理的研究可为阐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的机制提供依据,必将推动免疫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