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已成为我国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MAFLD是代谢综合征累及肝脏的表现,其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和代谢功能障碍等密切相关。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依旧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密切相关,胆汁酸可靶向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信号通路负反馈调控肠道菌群,同时肠道菌群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影响胆汁酸代谢。大量研究发现MAFLD的免疫应答受损及全身低度慢性炎症可导致胆汁酸代谢紊乱。此外,MAFLD常伴随肠道菌群失调。本文就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在M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以期探寻治疗MAFLD潜在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动态平衡状态是宿主身体健康的前提,因胃肠道菌群失衡而引发的内源性低度、慢性、系统性炎症反应才是触发代谢性疾病的根本诱因。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处方,无论是在老鼠模型还是人体实验中都能够安全有效的提高肠道菌群丰富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并在减缓代谢紊乱以及抵抗炎症因子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本文中,综述最近关于运动作为环境应激因素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发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代谢综合征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被认为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肠道菌群紊乱与肥胖、2型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相关性已被普遍接受,因此肠道菌群调控有望成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新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肠道菌群影响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机制以及与肠道菌群相关的调控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与人体互相依存,与机体的感染、营养、免疫及代谢密不可分,在某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具有易变性,它的种类和数量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宿主健康状态和生活方式等。近来发现,生活方式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这些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肠道菌群的改变有关。本研究就机体不同代谢状态下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运动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抗生素的应用是作为治疗肠道和全身感染性疾病的支柱,而肠道菌群参与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改变菌群的组成,影响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脂多糖等,从而改变神经传导和肝脏生理功能。抗生素作用下肠道菌群的变化对血糖、血脂及机体免疫功能等产生影响,参与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脑−肠轴系统中,抗生素引起的菌群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神经递质的表达,从而对宿主的神经精神状态产生影响。本文综述了抗生素作用下菌群组成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与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生伊始肠道菌群就依赖于宿主的基因组、营养和生活方式而变化的,与宿主共同进化发展.肠道菌群参与调控其宿主的多种代谢途径,包括宿主的免疫、营养,并且极大地影响宿主的物质能量代谢及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又与多个器官共同作用,在宿主的代谢、信息传递,疾病的感染与防御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在其参与代谢的具体作用,对理解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病因、优化治疗策略、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疾病和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形成、物质能量代谢、代谢相关疾病及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药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药化学组成复杂,调控途径和网络多样,极大阻碍了中药作用机理的阐明。人是由人体细胞与微生物组成的超级“共生体”。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核心共生微生态系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和新的“器官”。肠道菌群稳态的变化在整体、系统层面上影响宿主健康和疾病进展。富含多糖、多酚等化学成分的中药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调控代谢产物及免疫信号介导的“肠-肝轴” “肠-脑轴”等通路防治疾病。本文综述了中药调控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改善疾病的因果相关性和作用机制进展,为全面阐明中药治病防病作用机理和基于中药开发创新药物提供了指导和见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PCR-DGGE方法比较运动小鼠和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化,研究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从5只正常Balb/c小鼠和5只运动C57BL/6J小鼠的粪便中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获得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图谱,对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以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PCR-DGGE结果图显示运动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优势菌群发生转变,序列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明显减少,厚壁菌门成为优势菌型。结论 运动会对小鼠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其在消化、吸收及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已成为影响NAFLD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肝轴紊乱与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密切相关。因此,肠道微生态干预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NAFLD的新手段。本综述主要探讨肠道菌群异常对NAFLD/NASH发病过程、机制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发生相关, 高血压患者或高血压动物模型肠道中均存在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被证明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从与高血压相关的肠道菌群种类、代谢产物及作用机制等多方面讨论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以期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角度对高血压的防治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寄生于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高度动态化和个体化的复杂生态系统,受遗传、环境、饮食、年龄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其产生的代谢物与机体众多组织器官产生广泛的应答效应。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 SCFA)主要是由位于盲肠和结肠内的菌群以膳食纤维为底物发酵产生,其被吸收进入肠系膜上下静脉,随后汇入门静脉至肝。部分短链脂肪酸被肝作为糖异生和脂质合成的底物,剩余的短链脂肪酸以游离脂肪酸的形式经肝静脉进入外周循环。研究发现,运动可使产生SCFA的肠道菌群组分的丰度提高和参与调控SCFA生成的相关基因表达增加,使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由短链脂肪酸刺激结肠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可促使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进而调节骨骼肌的葡萄糖摄取与糖原合成。此外,短链脂肪酸通过提高骨骼肌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增强骨骼肌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短链脂肪酸通过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质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促进骨骼肌的脂肪酸摄取、脂肪分解和线粒体生物发生,抑制脂肪合成。本文就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概述、运动对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肠道菌群的影响和运动介导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对骨骼肌代谢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骨骼肌运动适应的新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Cell metabolism》2022,34(5):719-730.e4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179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量研究表明,运动能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增殖,改善肠道菌群代谢功能。运动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已被证实能够改善抑郁症状,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综述旨在探讨运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抑郁症状的潜在机制,重点关注微生物-肠-脑轴在其中的介导作用。运动可通过多种途径对抑郁症产生积极影响,包括:增加产短链脂肪酸菌(如普氏菌和阿克曼氏菌)丰度,提升丁酸盐水平以抑制NF-κB通路并减轻神经炎症;富集产γ-氨基丁酸菌和促进5-羟色胺合成,改善神经递质平衡;降低皮质醇浓度恢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稳态;重塑色氨酸代谢路径,抑制神经毒性犬尿氨酸生成,并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脂多糖渗漏等。临床研究证实,中等强度运动可显著提升菌群多样性并改善抑郁评分,但过度运动可能适得其反。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基于肠道菌群的运动干预在抑郁症防治中的应用价值及未来研究 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植物甾醇酯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并比较其差异。方法: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按照TC水平随机分成8组,即模型对照组,溶剂对照组,Vegapure 95FF低、中、高剂量组,Vegapure 95E低、中、高剂量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进食量,并检测血清TC、LDL-C、TG、HDL-C、脂肪重量及体脂率、肝脏重量及肝脏指数等指标。结果:在实验剂量下,两种植物甾醇酯均明显降低血清TC、LDL-C,但均未发现有剂量效应关系;两种植物甾醇酯对血清TG、HDL-C无明显影响。两种植物甾醇酯对高脂血症SD大鼠体重增长、进食量、脂肪重量、体脂率、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均无明显影响。结论:两种植物甾醇酯在降低血脂、大鼠生长发育、体质和肝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随着肠—肝轴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与多种慢性肝脏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等相关性研究日益增多。肠道菌群通过肠道菌群失调、物质能量代谢改变及免疫反应激活等机制在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肠道菌群与慢性肝脏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Cell metabolism》2021,33(10):1926-1942.e8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262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益生菌辅助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临床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消化科治疗的60例M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并保持中等强度锻炼和适量控制饮食。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辅助治疗,持续用药2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0天检测血脂、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谷氨酰转肽酶(γ-GG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肝脏超声与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检查评估脂肪肝程度、脂肪衰减及肝脏硬度情况。

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在血糖、血脂、肝功能方面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HbA1c外其他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T、AST、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肝脏彩超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观察组中有46.4%的患者肝脏脂肪显著降低,而对照组为27.6%。治疗后两组患者脂肪肝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脂肪衰减系数低于治疗前(P<0.05),而肝脏硬度变化不显著(P>0.05)。

结论

益生菌可通过调节MAFLD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抑制机体炎症水平,改善血糖、血脂代谢,从而改善MAFLD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辅助治疗MAF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