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钟落潭种猪场污水的活性污泥法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落潭种猪场日排放COD值为15000mg·L-1以上的有机污水约150m3·d-1,污水处理设计采用水解酸化-传统活性污泥-兼性塘组合方法,原污水经过粗格网筛、调解池、细格阿筛、水解酸化池、一级沉淀池、二级沉淀池、集水池、曝气池、二沉池和缓冲池,最后流入兼性塘,活性污泥通过污泥于化场得到干化.整个污水处理部分占地约150m×50m,兼性塘占地约6000m2,系统正常运行后处理水可以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生物造粒流化床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生物适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分别从生物造粒流化床10、60、110 cm处取颗粒污泥,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颗粒污泥细菌基因组DNA.以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530F/1490R,对活性污泥中提取的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长约1 kb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获得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结果显示,生物造粒流化床反应器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在10 cm处微生物的种属达到23种,60 cm处为21种,110 cm处为20种;生物造粒流化床不同高度都有一些各自的特有种属和共有种属,反应器不同高度的微生物群落演替不明显,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为83.1%,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3.
建立一种不依赖纯培养 ,可以在废水处理工业现场使用的监测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分子技术。以处理焦化工业废水(A2 /O生物膜工艺 )不同构筑物中的悬浮污泥的微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每周采样 1次 ,连续 4周。获得悬浮污泥总 DNA的ERIC- PCR指纹图谱 ,结合分子杂交进一步区分相同条带间的不同序列信息。结果表明 ,在缺氧池 (A2池 )和好氧池 (O池 )之间 ,各个采样点的 ERIC- PCR图谱差异不大 ,悬浮污泥在各构筑物之间交流充分 ;同一采样点的图谱在不同采样时期具有明显差异 ,显示了在此期间微生物群落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通过对生物膜系统中悬浮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指纹图谱分析 ,可开发出对该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猪场污水的A2/O-深度处理和中水回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猪场污水采用A2/O-生物接触氧化-混凝沉淀-砂滤消毒组合方法处理,可以实行中水回用。原污水经过固液分离、调解池、竖流式初沉池、厌氧消化池、缺氧池、传统活性污泥曝气池、竖流式二沉池、接触氧化池、药剂混合池、斜板沉淀池、砂滤池、pH调解和消毒池处理后进入排放池,系统正常运行后处理废水可以达到GB8978-1996中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处理水没有检测到病原微生物。中水引入中水塔,通过独立设计的中水道,可以应用到猪舍冲栏使用。而污泥通过污泥干化场得到干化。  相似文献   

5.
生物造粒流化床微生物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分别从生物造粒流化床10、60、110cm处取颗粒污泥,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颗粒污泥细菌基因组DNA。以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530F/1490R,对活性污泥中提取的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长约1kb的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获得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结果显示,生物造粒流化床反应器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非常丰富,在10cm处微生物的种属达到23种,60cm处为21种,110cm处为20种;生物造粒流化床不同高度都有一些各自的特有种属和共有种属,反应器不同高度的微生物群落演替不明显,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为83.1%,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处理焦化工业废水(A2/O生物膜工艺)中的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环境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差异.方法:首先提取群落的总DNA,获得ERIC-PCR和LP-RAPD指纹图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群落探针杂交的技术,检查同样迁移率的条带的序列同源性,运用UVIBAND/MAP软件比较所得群落指纹图谱的相似性指数,从而可以得到群落差异的量化结果.结果:焦化废水接触氧化池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结论:通过这种差异的比较分析,有可能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氧化池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情况,有利于分析其与系统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由于系统中各种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竞争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碳源竞争和泥龄冲突两大问题,造成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为此,国际上提出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反硝化除磷等技术来节约碳源,或者通过污泥的水解酸化来增加碳源。全国的二级处理主要是采用活性污泥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生物造粒流化床污水处理反应器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别从生物造粒流化床10、60和110cm处取颗粒污泥,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颗粒污泥细菌基因组DNA,PCR扩增后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获得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对特征条带进行序列测定及序列同源性分析。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获得的18个OTUs均属于细菌域,其中61%属于变形菌,17%属于放线菌,11%属于低G C革兰氏阳性菌,11%属于其它未知细菌。  相似文献   

9.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法:从培养到非培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国华  叶正芳  吴为中 《生态学报》2012,32(14):4421-443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传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析技术是指纯培养分离法(平板分离和形态分析法以及群落水平生理学指纹法).后来,研究者们建立了多样性评价较为客观的生物标记法(磷脂脂肪酸法和呼吸醌指纹法).随着土壤基因组提取技术和基因片段扩增(PCR)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地涌现并极大地推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进程.这些技术主要包括:G+C%含量、DNA复性动力学、核酸杂交法(FISH和DNA芯片技术)、土壤宏基因组学以及DNA指纹图谱技术等.综述了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比较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且介绍了他们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展望了这些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 技术,研究不同施肥制度下的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单施化肥处理细菌数量较CK裸地增加21%,古菌增加32%;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细菌数量增加37%,古菌数量增加36%.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和古菌的丰度.30年长期施氮肥处理导致氨氧化细菌(AOB)的增幅达7.13倍,而氨氧化古菌(AOA)的增幅仅为0.2倍.AOB对施肥的响应程度较高,尤其是对氮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单施氮肥和氮肥混施有机肥处理相比,施磷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固氮酶铁蛋白和甲烷氧化菌含量,撂荒地的固氮酶铁蛋白、亚硝酸还原酶和甲烷氧化菌含量显著高于耕作土壤.结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结果,pH、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重要因子.总之,长期施肥显著改变了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各微生物丰度,不同施肥模式、耕作方式对微生物群落丰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