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论图瓦贝Tuvaella的时空分布和生态环境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无洞贝族的图瓦贝Tuvaella,地理分布范围有限,地质历程不长,形态构造颇为特殊,与共生的腕足动物,称为图瓦贝动物群。这一动物群最早发现于图瓦盆地(唐努乌梁海)及蒙古西部湖区(1937)。在我国,唐克东和苏养正(1966)最先报道它产于在小兴安岭西北部。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在大  相似文献   

2.
麝鼠(Ondatra zibethica Linné)是在水中活动、陆地栖居的兽类,善于挖洞,又能筑巢。这种习性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Lord,1866)。麝鼠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兽类,然而它这种习性又与水利工程的维护、淡水(池塘)养殖业有密切关系,所以就更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在各国狩猎业中,进行麝鼠密度统计时,大都利用间接统计法(1952),这种方法的基础是洞巢统计。因此,对于麝鼠洞和巢的研究早已引起重视,而且有不少报导。可是,大都限于洞和巢的结构,筑洞(巢)地环境条件的记载等。Hoffmann(1958)虽对上述几方面作了综述,但是对于麝鼠洞和巢的类型问题并未予以注意。至于麝鼠洞和巢生物学特点的研究,则在过去的文献中几无报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12种中国产蕨类植物的细胞学情况,其中9种的染色体数目是第一次被计数,它们是四川峨眉山产的月牙铁线蕨 Adiantum edentulum n=30、直立假蹄盖蕨 Athyriopsiserecta n=40、九老洞鳞毛蕨 Dryopoerris julaodongensis“n”=82(及n=41?)、稀羽鳞毛蕨 Dryopteris sparsa var.nitidula n=41、粉红方秆蕨 Glaphyropteridopsis rufostraminea n=36、芒齿耳蕨 Polystifhum hecatopteron n=41、披针叶新月蕨 Pronephrium penangiana n=36和北京产的麦秆蹄盖蕨 Athyrium fallaciosum n=40(及“n”=80?)、河北峨眉蕨 Luna-thyrium ucgetius n=80。麦秆蹄盖蕨和新种九老洞鳞毛蕨在同一植株上的不同孢子囊里,分别产生32个和64个两种孢子数目,说明它们可能是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兼性的二倍体种。荚果蕨 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 的观察结果表明这个属的染色体基数(x)是39。其他2个种的观察结果是:团羽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iunonis n=30和北京铁角蕨 Asplenium pe-kinense n=72。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次生林中潜在洞巢资源(包括各种啄木鸟的啄洞和人工巢箱)的多寡对次级洞巢鸟集团及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2007年11月至2008年7月, 我们在吉林省吉林市大岗林场选择洞巢密度不同的样地, 对其次级洞巢鸟及鸟类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洞巢资源密度我们将9块样地分为3组, 即巢箱区(啄洞密度最低, 悬挂人工巢箱使其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大幅提高)、低密度区(啄洞密度较低, 无巢箱)和高密度区(啄洞密度较高, 无巢箱), 调查了3组样地内鸟类的组成和密度、潜在洞巢资源的利用情况等。3组样地中均调查到4种初级洞巢鸟, 其种类组成略有不同; 4种次级洞巢鸟在3组样地广泛分布, 分别为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大山雀(Parus major)、沼泽山雀(P. palustris)和普通鳾(Sitta europaea)。巢箱区和高密度区的次级洞巢鸟总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巢箱区同高密度区一样, 大山雀和白眉姬鹟的密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 这是由于大山雀和白眉姬鹟是人工巢箱的主要利用鸟种, 而沼泽山雀和普通鳾的密度在三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初级洞巢鸟总密度与啄洞密度、次级洞巢鸟总密度与潜在洞巢资源总密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潜在洞巢资源丰富的样地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潜在洞巢资源贫乏样地中的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 人为增加洞巢资源可以改变鸟类群落组成并显著提高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三组样地中鸟类群落的均匀性、丰富度指数和种间相遇率没有显著差异, 群落相似性指数也相近。高密度区和低密度区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相似。次级洞巢鸟密度的增加短时期内未对群落内其他主要鸟种的密度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初级洞巢鸟的密度决定了啄洞的丰富程度, 而洞巢资源的差异会对次级洞巢鸟集团的分布模式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繁殖鸟类群落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橐吾属的分类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尚武 《植物研究》1985,5(4):63-80
橐吾属是菊科(Compositae)中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有130种,主产亚洲温带地区,仅少数几个种分布至欧洲。我国有111种,大部分种类产西南地区。本属依据形态特征分为6个组。  相似文献   

6.
山花烂漫毛茛科(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朵奇美的耧斗莱 耧斗菜属(Aquilegia)有70种左右,中国产13种以上,北方和西南地区多见。 夏日里,在北京山区考察时,在海拔较高的山坡草地上或林缘,时常可以见到花朵较大,花形十分奇特的华北耧斗菜(A.yabeana)。它的萼片和花瓣均为5枚,紫色,但形状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7.
四种同域分布洞巢鸟的巢址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洞巢鸟集团是中国东北地区温带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巢址特征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鸟类群落动态的内在机制。作者于2008年4-7月,对吉林大岗林场4种主要洞巢鸟的巢址特征进行了调查,并从多尺度(巢树、巢址和活动区)比较分析,进而探讨了初级洞巢鸟与次级洞巢鸟的关系。共发现160个繁殖巢,其中初级洞巢鸟58巢,包括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24巢和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21巢;次级洞巢鸟102巢,包括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38巢和普通?(Sitta europaea)45巢。初级洞巢鸟对巢树无显著选择性,而次级洞巢鸟对巢树有显著选择性,以白皮柳(Salix pierrotii)为主。灰头绿啄木鸟的洞口主要朝南,而其他3种洞巢鸟对洞口朝向没有显著的选择性。初级洞巢鸟巢址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巢树和巢址尺度上,而次级洞巢鸟在3个尺度上均有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区分大斑啄木鸟和灰头绿啄木鸟洞巢的关键因子为洞口直径和洞巢内径,即洞巢的大小;区分白眉姬鹟和普通?洞巢的关键因子为巢树树冠高度和洞口深度。也就是说,初级洞巢鸟之间以及次级洞巢鸟之间巢址特征的最主要差异均在巢树尺度上。判别分析表明,普通?倾向于选择灰头绿啄木鸟提供的洞巢,而白眉姬鹟偏好于大斑啄木鸟提供的洞巢。由于啄木鸟所凿洞巢的大小不同,导致了次级洞巢鸟对其巢址的差异性选择。因此,洞巢的大小是影响同域分布的洞巢鸟巢址利用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 (Sika) 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 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毕氏肠道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肠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和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流行情况。方法收集了124份西南地区腹泻患者的粪便,通过显微镜镜检、PCR检测等手段,进行微孢子虫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毕氏肠道微孢子虫和肠炎微孢子虫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26%(9/124)和3.23%(4/124),兔脑炎微孢子虫的检出率为0。结论西南地区腹泻患者有感染微孢子虫的情况,感染类型多为毕氏肠道微孢子虫和肠炎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0.
周口店龙骨山新洞钙质沉积铀系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洞(北京猿人遗址第4地点)钙质沉积地层厚2米。钙华的230Th/234U年龄为距今17.9万、13.9万、12.8万和8.8万年。新洞形成于距今20万年以前。洞内古人类开始活动时间为距今20万年以前,与猿人洞古人类活动时代上限(23-26万年)近似。 采自新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样品,其生长年代为距今8-5万年。在七万多年时新洞古温度为13.2℃(石钟乳样)和13.7℃(石笋样)。至5.5万年左右,新洞地区古温度是11.9℃(石笋样)。  相似文献   

11.
莫忠妹  成宇  石甜  赵财 《西北植物学报》2019,39(9):1573-1580
该研究以西南地区分布的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为材料,对21个不同居群的薤白进行核糖体DNA的ITS序列测定,并结合GenBank相关序列,对27个不同居群薤白开展了系统分析,以探讨西南地区不同居群薤白的亲缘关系和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不同产区薤白nrDNA ITS序列长度介于607~638 bp之间,G+C含量为48%~52%,平均值为50%。(2)基于贝叶斯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的系统树均表明薤白为一单系群。(3)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27个居群的薤白总体划分为a组和b组,其中位于西南地区东面的四川剑阁县、重庆巫溪县、贵州德江县和云南丘北县的薤白共同聚为a组,位于西南地区西面的四川汶川县、四川石棉县、四川江油市以及云南虎跳峡、云南昆明市、云南三坝的薤白归为b组。研究表明,nrDNA ITS序列可以鉴定不同地区薤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五种鸟的巢位特征及繁殖成功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海涛  高玮  万冬梅  刘多  邓文洪 《生态学报》2003,23(7):1377-1385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林中的大山雀 ( Parusmajor)、沼泽山雀 ( Paruspalustris)、普通跓( Sitta europacea)、白眉姬? ( Ficedula zanthopygia)和灰椋鸟 ( Sturnus cineraceus) 5种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次级洞巢鸟进行了巢位选择和繁殖成功率研究。本研究中共发现 1 41巢。五种鸟对树洞类型的选择存在种间差异 ,普通跓不利用裂洞 ,沼泽山雀不利用啄洞 ,其它 3种鸟对 3种洞均有利用 ,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对 5种鸟 9个巢位变量的比较中 ,只有洞口方向差异不显著 ( p >0 .0 5 ) ,其它 8个变量均差异显著 ( p<0 .0 5 ) ,该结果说明 5种次级洞巢鸟对巢位的选择具有其各自的需求。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处树直径、洞内径、巢距地高是巢位选择重要变量 ,它们决定不同种类对树洞的利用。巢损失多数出现在产卵之前和孵化阶段 ,44个繁殖失败的巢中有 35个在这两个阶段损失。大山雀的巢成功率最低 ,灰椋鸟的巢成功率最高。 5种鸟的孵化率都超过 90 %。人为破坏和动物捕食是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 ,占总数的 61 .4%。洞巢鸟巢位选择中的重要变量影响繁殖成功。普通跓繁殖是否成功受洞口横径和巢高影响 ,沼泽山雀受洞口纵径、树胸径和洞内径影响 ,大山雀受洞口横径、巢高和洞内径影响 ,灰椋鸟受洞内径和洞深影  相似文献   

13.
鄂西下寒武统甲壳类化石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的标本全部采自鄂西宜昌莲花沱黄鳝洞和长阳鸭子口钟鼓湾(插图1)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采自宜昌的标本包括2新属、2新种:Liantuoia inflata gen. et sp. nov., Huangshandongia yichangensis gen. et sp. nov.。有的与北美布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产的叶虾类Proboscicaris Rolfe, Fieldia Walcott等相似,有的与角虾类Caryocaris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我国西南地区所产担子菌类3新种:即采自贵州省梵净山的梵净山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fanjingshanensis Zang et Wu(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威宁县境的贵州华牛肝菌Sinoboletut guizhouensis Zang et Wu(牛肝菌科Boletaceae)和采自云南省哀牢山的巨盖鬼笔Phallus megacephalus Zang(鬼笔科Phallaceae).文中并讨论了有关该新分类群的地理区系成分,田中线划分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古先祥 《生物学通报》1993,28(8):15-16,47
(一)膜受体的概念细胞膜受体是位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脂蛋白、糖脂蛋白等,它们能有选择地和细胞外环境中的信号物质相结合,并同时产生效应,使细胞的功能和物质代谢朝着一定方向变化,不同的受体接受不同的化学信号,引起不同的生化变化,一般把受体分成3部分:①分辨部(或鉴别器)是受体分子向着细胞外的部分,能识别外界的化学信号,狭义的受体即指分辨部而言。②转换部(或转换器)将分辨部所接受的信号通过蛋白构象的变化传给效应部。③效应部(或效应器)是向着细胞质的部分,它可引起细胞内部产  相似文献   

16.
研究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洞道气体环境对了解其低氧适应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利用土壤原位气体测定仪,对高原鼢鼠采食活动洞道、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及无洞道土壤内的温度、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进行了连续12个月的监测。通过One-Way ANOVA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1)高原鼢鼠活动洞道氧气含量,除10月、11月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小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二氧化碳含量,除7月、8月份与非活动洞道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均显著大于非活动洞道、地表空气和无洞道土壤(P<0.05);活动洞道内甲烷含量各月均显著高于地表空气甲烷含量(P<0.05),与非活动洞道、无洞道土壤的月季差异各异。(2)高原鼢鼠活动洞道内氧气含量的最小值和二氧化碳的最大值均出现在5月和9月,其它处理下氧气最小值和二氧化碳最大值均出现在6-8月;4个处理下甲烷含量最小值在1月与12月出现,最大值出现在5月和9月。(3)月份、处理以及月份和处理间的交互作用均对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高原鼢鼠生存在低氧、高二氧化碳和较高甲烷含量的环境中,且洞道内部的气体环境会受季节和高原鼢鼠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名古屋大学农学部教授富田武宣布:1985年底利用假受精育种得到的鸡(白来航鸡)321只母鸡中22只(约7%)开始产红皮蛋。这项研究工作是由富田和爱知县综合农业试验场养鸡研究所研究组共同进行的。研究目的是将产红皮蛋的洛岛红鸡的基因导入产蛋率高的白来航鸡中、育成产红皮蛋的白来航鸡。该鸡种产蛋力强、蛋的价格也高(参阅本刊1986年4月7日号)。新育成的这种鸡开始产的红皮蛋是淡红色,与一般的红皮蛋的颜色不同。根据分析蛋壳  相似文献   

18.
云南曲靖附近胴甲魚(Antiarchi)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云南曲靖附近产Antiarchi化石早有报导,然而关于古生物描述方面的文章迄今未見諸发表。1961年作者自曲靖附近廖角山山麓采得魚化石甲片若干,其中有两块属星鱗魚目(Asterolepiformes)的头甲保存完好,初步鉴定系一新属新种(Yunnanolepis chii gen.et sp.nov.)。該項发現对了解該类魚化石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分布和对云南泥盆紀魚化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中国西南地区植被生长对陆地水储量变化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利用重力恢复和气候实验(GRACE)卫星的陆地水储量异常(TWSA)数据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2003年1月—2021年12月间中国西南地区植被与TWSA的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西南地区的NDVI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TWSA在西藏中南部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西藏西北部及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中国西南地区NDVI对TWSA变化的响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西藏大部分区域NDVI对TWSA的变化呈现显著的负响应,而中国西南地区东南部大部分区域NDVI对TWSA的变化呈现显著的正响应,这受到气候变化与地貌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黑鹳繁殖于欧亚大陆,越冬于非洲以及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国内除西藏外见于全国各地(段文科,张正旺,2017;郑光美,2017),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IUCN,2019),但在我国由于种群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河流域以北的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是黑鹳主要繁殖地,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是其越冬地(郑光美,20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