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列线图模型预测价值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1年5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n=12例)和非感染组(n=82例)。查阅两组病历资料,对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R软件建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模型,获得预测风险值;绘制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对术后切口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94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中12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2.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胆囊破裂是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看出:年龄得分为63分,住院时间得分为37.6分,手术时间得分为71.5分,胆囊破裂得分为50分,预测风险值为2.22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且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能获得较高的预测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肠胃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57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孔组(n=85,常规三孔LC治疗)和单孔组(n=72,单孔LC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肠胃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孔组住院时间短于三孔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三孔组(P<0.05),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单孔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短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后1 d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升高,但单孔组低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后1 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CD3+、CD4+/CD8+均降低,但单孔组高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三孔LC相比,经脐单孔LC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可有效减轻对机体肝功能、免疫学的影响,促进肠胃功能改善,减轻术后疼痛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老年患者对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知晓率。方法 开展品管圈活动,找出老年患者对该术知晓率低的原因,制定并实施相应措施。结果 经医生判断符合该术标准的老年患者,对手术的知晓率、选择率显著增加;术后疼痛评分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家属的负担减轻,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及人际关系能力、创新精神提高。结论 品管圈活动提高老年患者对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知晓率和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6,给予开腹手术)和B组(n=52,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肝功能、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大小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总胆红素 (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 d CD3+、CD4+、NK细胞、CD4+/CD8+高于A组(P<0.05),B组术后3 d CD8+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个月健康生活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A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虽然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更长,但切口小、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对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损害更轻,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对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临床疗效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从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110例患者纳入研究。将所有受试者根据BMI的差异分作正常组(18.6 kg/m2≦BMI<23.0 kg/m2)35例、超重组(23.0 kg/m2≦BMI<25.0 kg/m2)53例、肥胖组(BMI≧25.0 kg/m2)22例。分析三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远期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肥胖组手术时长为(268.01±36.14)min,均明显高于正常组、超重组的(211.73±30.56)min、(224.12±34.87)min(均P<0.05);三组术中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康复时间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三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感染以及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对比均不明显(均P>0.05)。正常组5年生存率为45.71%(16/35),超重组5年生存率为47.17%(25/53),肥胖组5年生存率为45.45%(10/2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BMI对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长具有一定影响,但和远期预后无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比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疗效,并分析术后2年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HCC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62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组),46例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术后随访2年,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5例)和未复发组(63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HCC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切口长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切口渗液发生率低于开腹组,但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肿瘤数目、肿瘤直径大于未复发组(P<0.05),2型糖尿病、CNLC分期 Ⅱb~Ⅲa期、低中度肿瘤分化程度、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肝硬化、术前HBV-DNA载量>104拷贝/mL、开腹手术的患者比例高于未复发组(P<0.05)。合并2型糖尿病、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术前HBV-DNA载量>104拷贝/mL是HCC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可减少创伤,更有利于术后康复,并可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2型糖尿病、门静脉癌栓、微血管侵犯、术前HBV-DNA载量是HCC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静脉镇痛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0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51例,给予舒芬太尼镇痛,B组52例,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静脉镇痛。对比两组不良反应,镇静、镇痛效果、认知功能、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结果:B组术后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术后12 h、24 h、48 h Ramsay 镇静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 d、术后3 d、术后5 d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 d、术后5 d丙二醛(MDA)低于A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于A组(P<0.05)。B组术后3 d、术后5 d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A组(P<0.05)。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与舒芬太尼相比,在地佐辛静脉镇痛基础上,加以右美托咪定,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患者中取得较好镇痛镇静效果,可减轻其认知功能损害、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传统组(97例)和微创组(101例)。传统组接受开放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组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组间对比。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切口总长度更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术后2 d组间对比,微创组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2 d组间对比,微创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均低于传统组(P<0.05)。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该术式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程度均较传统治疗更轻,是治疗此类患儿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剜除术联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6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n=150)。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3例)和B组(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77例),对比两组术中、内分泌激素、术后恢复指标、妊娠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下床活动时间短于A组(P<0.05)。A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黄体生成素(LH) 、卵泡刺激素(FSH) 、雌二醇(E2) 水平组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E2水平呈降低后升高趋势,LH、FSH水平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B组术后3个月LH、FSH水平高于A组,E2水平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B组的妊娠率高于A组,子宫肌瘤复发率低于A组(P<0.05)。两组流产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子宫肌瘤剜除术相比,结合腹腔镜下子宫血管阻断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虽然其对卵巢功能有轻微、短暂性影响,但可逐步恢复,且有利于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对比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SSLH)与双孔腹腔镜疝修补术(DSLH)治疗腹股沟疝患儿的疗效,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患儿应激反应和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36例腹股沟疝患儿。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DSLH组(DSLH,71例)和SSLH组(SSLH,65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疼痛介质指标[P物质(SP)、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SSLH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DSLH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DSLH组,手术时间长于DSLH组(P<0.05)。术后1 d两组Cor、NE、ALD均升高,但SSLH组均低于DSLH组同时间点(P<0.05)。术后1 d两组SP、5-HT均升高,但SSLH组均低于DSLH组同时间点;β-EP下降,但SSLH组高于DSLH组同时间点(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SLH相比,SSLH治疗腹股沟疝患儿,具有更好的疗效,可改善临床指标,减轻应激反应程度,降低疼痛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手术和开腹胆囊手术对于术后肠黏连的影响,对比两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选取在我院接受胆囊手术治疗的196例病患,根据术式分成开腹组和腹腔组,每组均为98例患者,对比分析组间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出现肠黏连的情况,同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消化道生存质量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手术耗时(123.57±4.65 min)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27.52±5.69 mL)、胃肠功能恢复用时(18.03±3.51 h)、术后住院时间(4.51±1.03)、肠黏连发生率(10.20%)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前GLQI评分相仿(P0.05),术后GLQI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术后GLQI评分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手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而且术后肠粘连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行胆囊切除术治疗的胆结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腹腔镜组和小切口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组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百分数、空腹血糖(Glu)、血清皮质醇(Cor)含量、C-反应蛋白(CRP)含量。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小切口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小切口组(P0.05)。术前,两组的WBC、NE、Glu、Cor、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1 d的WBC、NE、Glu、Cor、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 d的Glu、Cor、CRP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WBC、NE也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5);小切口组术后1 d的WBC、NE、Glu、Cor、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高于同期腹腔镜组(P0.05),术后3 d的WBC、NE、Glu、Cor、CRP水平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5),且高于同期腹腔镜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起的应激反应更轻,并有利于胆结石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新术式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住院的子宫瘢痕憩室患者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术后随访。以采用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新术式6例为观察组,行传统的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修补术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年龄、剖宫产史以及每个月生理期和子宫缺损位置的肌肉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54.83±13.9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96.00±18.79) min],手术出血量[(26.67±8.76) m L]少于对照组[(76.88±19.07) m L],住院费用[(7099.00±763.80)]远少于对照组[(9562.00±2548.0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新术式及传统的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瘢痕憩室修补术用于子宫瘢痕憩室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当,但新术式宫腹腔镜联合下子宫憩室折叠缝合术创伤更小、费用更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前梯度蛋白-2(AGR2)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30例作对照组。膀胱癌患者择期行腹腔镜根治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采用ELISA法检测膀胱癌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血清AGR2水平的变化。术后随访至2017年12月25日,分析血清AGR2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顺利完成腹腔镜根治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无死亡,手术时间(359.8±45.7)min,术中出血量(423.8±109.4)mL,术后肠道排气时间(3.2±1.4)d,术后住院时间(12.9±2.4)d。膀胱癌患者术前血清AGR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33.5±9.4) vs.(8.5±2.1)ng/m L,P0.05],术后4周血清AGR2较术前显著降低[(17.8±4.1) vs.(33.5±9.4) ng/mL,P0.05]。术后4周血清AGR2低水平患者PFS(23vs14月,P0.05)和OS (36vs23月,P0.05)均显著大于高水平患者(P0.05)。结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AGR2水平。血清AGR2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腹腔镜根治术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15.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干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干预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干预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出血以及胆漏、放射痛、肠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采取系列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一步法腹腔镜胆囊切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在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行一步法LC+LCBDE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9例(观察组),并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4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疗效及手术相关指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胆红素水平及免疫功能变化,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步法LC+LCBDE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成功率高,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及肝功能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并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60例,根据术后营养方式不同分为EEN组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体恢复及免疫功能情况。术后随访3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EEN组术后排气时间[(2.46±0.78)d vs(3.85±1.03)d]、排便时间[(4.03±1.17)d vs(5.67±1.23)d]、进流质时间[(5.88±1.30)d vs(7.26±1.59)d]、进半流食时间[(7.94±1.85)d vs(11.01±2.36)d]和住院天数[(14.87±2.56)d vs(17.54±3.30)d]均显著短于TPN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两组各项体液免疫指标(Ig A、Ig G、Ig M浓度)和细胞免疫指标(CD3+、CD4+和CD4+/CD8+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营养支持后逐渐恢复,而EEN组恢复幅度较TPN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TPN组(13.33%vs 36.67%,P0.05)。EEN组患者1年、2年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稍高于T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N可有效促进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羟考酮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6例,依据抽签法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有53例,对照组予以芬太尼镇痛,实验组予以羟考酮镇痛,比较两组痛觉指标[5-羟色胺(5-HT)、P物质]、疼痛数字评分(NRS)、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干预后,实验组5-HT、P物质水平、NRS评分、PT、Fg、APTT、PLT以及血流动力学、炎症因子、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用羟考酮的镇痛作用与芬太尼相当,但能够更有效减轻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快速手术住院制度的可行性。方法 12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按传统住院途径管理,60例;实验组,按快速手术住院制度管理,60例。分析2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并发症及患者满意率的差异。结果 2组平均住院日与住院费用有显著性差异,而并发症及满意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实施快速手术住院制度,规范了医疗工作流程,有效降低了平均住院日,节约了住院费用,体现了病房的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