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细菌性痢疾遍布世界各地。估计每年世界上菌痢的发病率在1亿人次以上且有近60万人死亡。由痢疾志贺氏菌I型和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特别严重且常引起慢性感染。痢疾菌的感染剂量很小。在成年志愿者研究中发现,福氏志贺氏2a型菌的ID_(10)约为10个细菌,ID_(50)<1000个细菌。  相似文献   

2.
<正>痢疾杆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杆菌性痢疾由志贺氏菌属和肠侵袭性大肠菌(EIEC)所引起。志贺氏菌属包括四群: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和宋内氏志贺氏菌,又根据细胞外壁LPS特异性O抗原多糖链的抗原性将每个群进一步分为多个血清型,其中痢疾志贺氏菌包括12个,福氏菌13个,鲍氏菌18个,宋内氏菌1个。  相似文献   

3.
<正> 5 志贺氏菌病志贺氏菌属根据生化学反应分为4个亚 属;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鲍氏志贺氏菌及宋内氏志贺氏菌。头三个亚群可以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在1986年从二例急性菌痢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的二株同一血清型的志贺氏菌。用目前所有志贺氏菌型别的诊断血清鉴定这二株菌以及用志贺氏菌各血清型的代表株检查该二株菌制备的抗血清,其结果一致。仅与痢疾志贺氏菌8型和鲍氏4型有低效价的凝集,与大肠杆菌O6、O7和O150也无交叉,因此是一个新的志贺氏菌血清型,此二株菌能引起豚鼠角膜炎,侵入上皮细胞,琼脂糖电泳显示大质粒存在,是有侵袭力的毒株。鉴于该型菌株发酵甘露醇,而与福氏志贺氏菌无抗原关系,因此为鲍氏志贺氏菌。 由于现在已有鲍氏1—18型,建议该新血清型为鲍氏志贺氏菌19型(Shigella boydii serotype 19)。  相似文献   

5.
1964-1995年共检测到志贺氏菌四个群353株;其中:福氏志贺氏菌312株,痢疾志贺氏菌29株,宋内氏志贺氏图9株,鲍氏志贺氏菌3株,分别占总数的88.38%,8.22%,2.55%和0.85%。各年度分离菌群中,福氏志贺氏菌比例最大,为本地区流行的主要菌群。在153株福氏志贺氏菌中,福氏Ⅱ型占60.13%;福氏I型占19.61%和福氏Ⅳ型占13.72%。根据菌群监测结果,对细菌性痢疾防治,选用针对B群福氏志贺氏菌的菌苗进行研制开发,广泛开展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同时加强疫情、病源监测防止疫情暴发,并结合实际开展改水、卫生宣传教育和食品卫生监督等,可对痢疾起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食蟹猴肠道志贺氏菌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 337只食蟹猴肠道志贺氏菌进行调查 ,其感染率为 1 1 %。对所分离到的 2 7株志贺氏菌进行生化、血清学鉴定 ,分属三个群 ,八种血清型 ,痢疾志贺氏菌、福氏志贺氏菌、宋内氏志贺氏菌所占比例分别为 1 0 8%、86 5%、2 7% ,以福氏志贺氏 2a型居多 ,占 59 5%。对八种志贺氏菌血清型菌株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表明 ,不同血清型菌株对同一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耐药性均有差异。提示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均可自然感染食蟹猴 ,在治疗时 ,对感染不同血清型志贺氏菌的食蟹猴区别用药 ,以提高治愈率 ,避免因用药不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正>从志贺氏菌属各成员获得的有用的基因资料使我们得以绘出了这张志贺氏菌属各成员的暂定染色体图,这张图包括着四十多个标记基因。这些研究的大多数涉及志贺氏菌,部分涉及痢疾志贺氏菌I型,少数涉及宋内氏志贺氏菌。  相似文献   

8.
<正> 菌痢是过去的瘟疫,也是当代的威胁。在过去的八年中,痢疾志贺氏I型菌,于世界的两个分隔地区发生了流行,这次流行伴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前用活菌苗或死菌苗经肠道外预防接种控制菌痢的尝试没有成功;而依赖抗菌治疗是有危险性的。因为以R因子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性会使志贺氏菌属获得由质粒传递的耐药因子。事实上,以耐药转移因子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性,就是在志贺氏菌属的一株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耐药性可以在这些细菌中传播,因而控制的前途暗淡。 基础研究的两个方面,即肠道免疫的研究和菌痢发病机理的研究,改变了这种看法。两者都是复杂的生物现象并有许多尚待研究之处。但是,对后一过程的研究强烈表明,有毒力的志贺氏菌具有侵袭力和毒素原性。甚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猕猴感染志贺氏菌的状况,寻找有效治疗措施。方法采用不同选择培养基对13份病猴粪便样品进行分离培养、细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对分离的疑似菌株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和分子鉴定,经小白鼠致病性实验后,再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13份猕猴粪便样品中共检出12株志贺氏菌,检出率为92.31%,其中痢疾志贺菌(A群)1株、福氏志贺菌(B群)10株、宋内氏志贺菌(D群)1株;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2株菌均能在72h内致死小白鼠,并能回收到注射的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本实验中分离到的志贺氏菌对头孢噻肟(86.49%)最敏感,对头孢三嗪(75.00%)、头孢他啶(66.67%)次之,对多粘菌素B、羧苄西林、苄唑西林素等抗生素耐药性强。结论初步确定猕猴感染志贺氏菌普遍存在,进而引起腹泻、痢疾的可能性较大,头孢噻肟等为最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两倍稀释法和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菌的抑菌作用。结果: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Ⅰ型菌、痢疾志贺氏Ⅱ型菌、鲍氏志贺Ⅰ型菌、宋内氏志贺菌均为0.0313g/mL,福氏志贺Ⅱ型菌为0.0625g/mL。结论: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各菌对药物的敏感强弱顺序为:宋内氏志贺菌>鲍氏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菌Ⅱ型菌>福氏志贺Ⅱ型菌。  相似文献   

11.
痢疾志贺氏菌1型(简称志贺氏1型)通常不发酵乳糖,1983年和1984年云南省不少地区相继发生以志贺氏1型为主的痢疾流行,经抽取不同地区的患者粪便标本分离的60株细菌进行鉴定,全部菌株均迟缓发酵乳糖。国内  相似文献   

12.
南斯拉夫Mel氏应用志贺氏菌链霉素依赖菌株(Streptomycin-dependent Shigella strains,以下简称S~d)制备口服痢疾活菌苗进行预防菌痢的现场效果考核,取得满意的结果。目前,国内已引进南斯拉夫福氏志贺氏菌2a(Shigella flexneri 2a)S~d菌苗株,并选育出国内常见流行型福氏志贺氏菌1b、3a、4a及宋内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的S~d菌株,进行口服预防效果观察。  相似文献   

13.
黄余龙  饶燕  黄山  黄妙婵 《生物磁学》2011,(10):1921-1923
目的:观察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茵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两倍稀释法和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茵的抑茵作用。结果: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Ⅰ型茵、痢疾志贺氏Ⅱ型菌、鲍氏志贺Ⅰ型茵、宋内氏志贺茵均为0.0313g/mL,福氏志贺Ⅱ型菌为O.0625g/mL。结论:核桃楸树皮提取物对志贺氏茵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各菌对药物的敏感强弱顺序为:宋内氏志贺菌〉鲍氏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Ⅰ型菌〉痢疾志贺菌Ⅱ型菌〉福氏志贺Ⅱ型茵。  相似文献   

14.
对E.Coli K12 Hfrc株与福氏志贺氏菌la-1、1b-03株杂交所得的Hfla-l、HFlb-03。弱毒株,进行了豚鼠角膜和猴的交叉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亚型之间是有交叉保护作用的。从而为研制痢疾菌苗选用生产用菌株的范围,以及了解痢疾杆菌福氏志贺氏菌群之间的抗原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鸡的肠道内分离鉴定多重耐药志贺氏菌(Shigelle),纯化获得可侵袭、裂解该志贺氏菌的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养殖场病鸡肠道中分离的志贺氏病原菌为宿主,筛选鉴定噬菌体,聚乙二醇沉淀浓缩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酸碱耐受性和热稳定性,测定噬菌体对多重耐药致病性志贺氏菌的裂解效果。通过上述方法,共筛选到26株志贺氏菌分离株,分别命名为BS1~BS26。以志贺氏菌BS26为宿主菌分离得到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PSF26,鉴定为有尾噬菌体目,长尾噬菌体科,噬菌体对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和宋内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分离株均有裂解作用。噬菌体PSF26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感染周期为90 min,包括75 min的潜伏期和15 min的爆发期,裂解量为(58±17) pfu/cell。噬菌体PSF26在pH 5~8,温度0~40 ℃条件下能保持较高活性,对宿主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1.33±1.53) mm。结果表明,噬菌体PSF26爆发期短,裂解量高,有较好的酸碱、温度耐受性,对多重耐药性福氏和宋内志贺氏菌有良好的作用效果,为利用噬菌体防控饲养动物中食源性致病菌感染和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福氏志贺氏3a菌原养型(ShF3a-P_(199):Str~R·Met~ )DNA为供体,与同来源之福氏志贺氏3a菌营养缺陷型(ShF3a-A_2:Str~S·Met~-)为受体菌,进行自身核酸转化,在基本培养基上产生出对ShF3a和ShF2a菌血清都能发生凝集反应的菌落。这种菌经继代培养后便自身分离成单一菌型,产生“菌型分化”现象。转化体菌经生物学试验是属于福氏志贺氏菌特征,遗传特性稳定。同时观察到对抗生素耐药性上有不同的变化。菌落形态大小,转化体菌(ShF2a-T)比ShF3a菌的菌落小得多。这个异型菌问题的产生对于福氏志贺氏菌的分类和流行病学及其在临床医疗上都具有实际意义。 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观察到ShF3a菌和ShF2a菌中有许多分子量较小的各种不同的核酸区带。  相似文献   

17.
福氏志贺菌是发展中国家引起痢疾的主要致病菌。福氏志贺菌O-抗原除噬菌体介导的糖基化和(或)乙酰化外,最近发现一种新的修饰方式磷酸乙醇胺修饰,其机制为由质粒携带的opt基因编码磷酸乙醇胺转移酶在O-抗原的鼠李糖II或(和)鼠李糖III上添加磷酸乙醇胺基团,从而形成血清型Xv、4av和Yv福氏志贺菌,并表达MASF IV-1抗原。人工转化携带opt基因的质粒到无MASF IV-1抗原表达的不同血清型福氏志贺菌中,转化菌株都能表达MASF IV-1抗原。在某些血清型福氏志贺菌中,O-抗原的磷酸乙醇胺修饰与糖基化、乙酰化修饰之间相互作用。现对福氏志贺菌的O-抗原磷酸乙醇胺修饰机制及其与糖基化、乙酰化修饰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从日本人志贺氏发现菌痢的病原到现在已经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全世界的有志之士从未间断过对痢疾菌苗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感染剂量小,10个菌即可使没有免疫力的人患病,而伤寒则起码要10000个菌。它不但可以通过食物和水传播,而且可以经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不好,至今菌痢仍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年发病率很高,最高的可达20万/10万人口。我国的菌痢,据近两年疫情报告的统计也均居首位:1988年为190/10万,1989年为140/30万。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则较低,为50/10万。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预防制品对之进行免疫。可惜的是,前人的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志贺氏发现菌痢的病原之后,即曾以之制成菌苗,给一万多人做了注射免疫,但因灭活不全,菌苗中尚有毒菌,结果有不少人得了该病;苏联从1924年即用痢疾死菌苗口服免疫,直到50年代初在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早期必经阶段是侵入肠上皮细胞,在那里增殖并且再感染邻近的细胞。大质粒(230kb)至少和染色体三个部位与福氏痢疾菌的毒力有关。志贺氏菌的毒力是很不稳定的。这是由于质粒遭受巨大缺失式ISl插入所致。质粒的分子改变可同时引起毒力的各种表型如小鼠毒力试验(Ser),侵入组织培养细胞(Inv),刚果红结合(Pcr),细菌生长抑制(Igr)和接触溶血(Chl)等全部丧失。该质粒经SalI裂介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并把SalI部分裂介片段克隆,以进行Sael裂介图谱分析。发现50kb片段上有2个位点,之一相当于以前用Pcr决定子克隆到大肠杆菌K12中,  相似文献   

20.
志贺氏菌痢是发展中国家高度流行的传染病,也是我国最常见的腹泻病之一。已表明非经肠道的灭活菌体苗在试验攻击研究和野外试验中无效。用减毒口服活菌苗则有一定预防效果。 近年来,Kopecko,sansonetti等将宋内氏志贺氏菌(简称宋内氏菌)一个大的非接合性Ⅰ相质粒(MW 120×10~6dalton),通过质粒诱动系统,转移到宋内氏Ⅱ相菌中。他们发现,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