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后河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计盒维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4种优势树种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盒维数来反映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4种优势种群的计盒维数在1.346-1.414之间,在历研究的整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占据了较大的生态空间;其中尖连蕊茶种群的计盒维数最大,占据最大的生态空间.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量续数除了金钱槭种群大于1之外,其余6个种群的计盒维数都小于1,说明它们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较小.并且这11个种群的拐点尺度都出现在5-12.5m之间.根据分形的自相似性,可以推断种群在大于拐点尺度的所有尺度上都为同一分布类型,并且在拐点前后种群的格局类型夏发生变化.种群分布格局的判定结果部分地验证了这一观点,11个物种中有5个物种的种群格局在拐点前后发生变化,另6种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
黄斑卷蛾雄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在风洞中和田间观察了黄斑卷蛾Acleris fimbriana Thunberg et Becklin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三种成分(E11,13-14∶Ald, E11,13-14∶Ac和E11-14∶Ac)及其不同组合的行为反应。在风洞中,主要活性成分E11,13-14∶Ald能引起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搜索释放源的行为反应,但雄蛾对单个组分E11,13-14∶Ac 或 E11-14∶Ac不呈现任何行为反应。当释放源为双组分 E11,13-14∶Ald+E11,13-14∶Ac (6∶4)或三组分E11,13-14∶Ald+E11,13-14∶Ac+E11-14∶Ac(6∶4∶1)时,可以明显增加雄蛾定向飞行和到达释放源的数量。三组分 E11,13-14∶Ald+E11,13-14∶Ac+E11-14∶Ac的比例为6∶4∶1时,500 μg剂量效果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E11,13-14∶Ald单独使用表现出良好的诱蛾活性,其诱蛾量为活雌蛾的1.9倍,而E11,13-14∶Ac和E11-14∶Ac则不具有诱蛾活性。E11,13-14∶Ac对E11,13-14∶Ald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三组分E11,13-14∶Ald+E11,13-14∶Ac+E11-14∶Ac(6∶4∶1)诱芯的诱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用自行组装的触角电位仪,测定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雄蛾蛾龄对标准化合物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1d)、顺-9-十六碳烯醛(Z9-16:Ald)和十六碳醛(16:A1d)的EAG反应的影响,分析了雄蛾触角对3种标准化合物的剂量-反应关系,发现粘虫雄蛾对Zll-16,Ald和Z9-16:Ald的剂量-反应曲线呈现出典型的“S”型,并且反应阐值较低。而对16:A1d几乎没有反应。最为重要的是检测了粘虫雄蛾对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反应值的大小与样品中所提取的雌蛾腺体数目成正比。通过检测粘虫雄蛾对羽化不同天数,以及同一天羽化、在暗期不同时辰提取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证实了粘虫雄蛾的反应曲线与雌蛾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呈正相关。还比较了烟青虫和粘虫雄蛾对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间接证实了粘虫雌蛾腺体提取物中可能含有次要组分Z9-16;A1d。 相似文献
4.
在风洞中观察了枣镰翅小卷蛾Ancylis sativa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E9-12∶Ac和Z9-12∶Ac)的行为反应。E9-12∶Ac组分能够引起少量雄蛾(8-3%)完成从兴奋到接触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的全部行为反应,而雄蛾对Z9-12∶Ac组分无反应。E9-12∶Ac+Z9-12∶Ac混合物中前者占60%~65%效果最好,能使71.7%~76.7%雄蛾到达诱芯并呈现交配企图。E9-12∶Ac与Z9-12∶Ac为6.5∶3.5时,200 ng~2 000 ng的剂量效果最好,有76.7%~81.7%雄蛾到达诱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烟草挥发物和蚜虫报警信息素对桃蚜Myzuspersicae行为的影响,以期为桃蚜的化学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有翅蚜与无翅蚜对蚜虫报警信息素(E)-β-法尼烯与4种烟草挥发物(6-甲基-5-庚烯-2-酮、壬醛、反-β-罗勒烯、乙酸正丁酯)的电生理反应,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桃蚜对这些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蚜虫报警信息素和4种烟草挥发物均能引起有翅蚜和无翅蚜的触角电位反应,有翅蚜的嗅觉感器对报警信息素更为敏感,而无翅蚜对烟草挥发物乙酸正丁酯和反-β-罗勒烯更为敏感。在1、10和100 ng 3个测试剂量范围内,报警信息素在剂量为10 ng和100 ng时对有翅蚜和无翅蚜的驱避作用显著,而1 ng时仅对无翅蚜有驱避作用。烟草挥发物乙酸正丁酯、6-甲基-5-庚烯-2-酮和反-β-罗勒烯在剂量为100 ng时,对无翅蚜和有翅蚜具有引诱作用;当剂量10 ng时,乙酸正丁酯对有翅蚜和无翅蚜均有引诱作用,6-甲基-5-庚烯-2-酮仅对无翅蚜有引诱作用。【结论】报警信息素对无翅蚜的驱避作用强于有翅蚜,烟草挥发物组分6-甲基-5-庚烯-2-酮、乙酸正丁酯、反-β-罗勒烯对桃蚜的无翅蚜和有翅蚜均具有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电刺激Agrotis segetum雄蛾触角神经是否可以作为MGC中神经元的识别手段,采用细胞内电生理记录方法,共记录34个对性信息素有反应的MGC神经元,并测试了其中12个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的反应,22个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结果表明,MGC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及电刺激的反应模式基本一致,为一种双相反应模式。两种刺激方式均能诱导出兴奋反应,电刺激得到的兴奋反应比由信息素刺激引起的要短;MGC神经元对两种刺激的超极化反应(抑制反应)幅度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别,在电刺激实验的22个神经元上,超极化反应幅度和抑制时间都与神经元本身放电频率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极化反应是在LN参与下一定的神经回路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而形成的。这提示两种刺激所作用的神经回路应是一致的,但从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到的神经元情况来看,还须进一步结合形态学实验来验证电刺激触角神经作为MGC神经元的识别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榆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Walker)信息素通讯系统。【方法】在风洞中观察了榆木蠹蛾雄蛾对合成性信息素不同组分及其不同比例及剂量混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单组分试验结果表明,仅有Z7-14:Ac能够引起少量雄蛾完成从兴奋到接触诱芯并出现预交尾的全部行为反应,其余4个单组分(E3-14:Ac,Z3E5-14:Ac,E3-14:OH和Z3-14:OH)只能引起雄蛾兴奋,均不能引起雄蛾向性信息素源定向飞行。二元混合物(Z7-14:Ac+E3-14:Ac)明显增加雄蛾完整的性行为反应比例,三元混合物(Z7-14:Ac+E3-14:Ac+Z3E5-14:Ac)比例为10∶4∶4,剂量为1 300μg时有71.7%雄蛾发生预交尾,剂量为1 000μg时有70.3%雄蛾发生预交尾,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榆木蠹蛾风洞行为实验为进一步研究其性信息素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应用性信息素对榆木蠹蛾进行综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9.
《昆虫知识》2022,(3)
【目的】明确交配和温度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性信息素通讯的影响,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草地贪夜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提取物中的组分进行化学鉴定;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分析雌蛾腺体中各组分的含量;利用触角电位(EAG)技术测定雄蛾对腺体各组分及性信息素类似物的电生理反应。在不同温度(20-35)℃下饲养草地贪夜蛾,以研究温度对其性信息素通讯的影响。【结果】GC-MS分析发现,草地贪夜蛾雌蛾腺体内含有Z7-12:Ac等7种组分。交配实验表明,雌蛾在1个暗期内只交配1次,在羽化后7 d内可交配多次,其中交配2次及以上的占44%(单对放置)和67%(30对放置)。交配显著抑制雌蛾在次日暗期(交配后第1个暗期)的求偶活动,但在交配后第2个暗期基本恢复正常;在交配后第1个暗期,雌蛾腺体中主要组分Z9-14:Ac的含量和比例较对照雌蛾显著升高,其他组分无显著变化。在20-35℃的饲养温度范围内,雌蛾腺体内16:Ac的含量在35℃时最高,在20℃时未能检测出;各测试温度下Z11-16:Ac的含量相差不显著;其余5种组分均在25℃时最高;主要活性组分Z7-12:Ac和Z9-14:Ac在35℃时显著降低。饲养温度对腺体内各组分的相对比例也有较大影响,12:Ac、Z11-14:Ac、Z11-16:Ac和16:Ac所占比例均在30-35℃时较高,而Z9-14:Ac则在20-25℃时较高。不同饲养温度所得雄蛾对腺体主要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无显著差异。【结论】交配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雌蛾在次日的求偶行为;25℃饲养条件最适宜雌蛾腺体内性信息素等组分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应用压力注射,在Agrotis segetum雄蛾触角叶(AL)中33个对性信息素有反应的MGC神经元上探计了对性信息素反应模式的形成机制,压力注射100mmol/L GABA进入AL神经网引起神经元一个慢的超极化电位,并有一个长时程的放电抑制相,与用性信息素刺激诱导的神经元分应很相似,但GABA并不影响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的去极化反应,低Cl^-溶液可减弱AL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的超极化反应,甚至使超极化相逆转为兴奋反应,抑制相消失。压力注射Bicuculline使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压力注射Bicuculline的同时给予性信息素刺激,可使性信息素刺激所致的神经元放电增加进一步加强;Bicuculline可使性信息素刺激引起的神经元超极化幅度变小,放电抑制时间变短,甚至其抑制相完全被逆转为正常放电,无超极化反应和抑制相存在,结果表明,AL神经元对性信息系反应的超极化相与GAB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甜菜夜蛾对性信息素的行为反应及其田间诱捕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合成的甜菜夜蛾性信息素两组分(顺,反)-9,12-十四碳二烯醇醋酸酯(Z9,E12-14:Ac)和(顺)-9-十四碳烯醇(Z9-14:OH)按不同配比制成诱芯,在风洞中均能引起雄蛾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及接近诱芯的行为反应.不同配比和剂量的诱芯诱虫效果差异显著(p<0.05).Z9,E12-14:Ac和Z9-14:OH按7:3配比,诱虫活性最高,表现在风洞中,搜索气迹、定向飞行和接近诱芯的蛾数最高,与处女蛾的引诱效果相当.以此配比制成的性诱剂在田间诱捕的虫量最多,与风洞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诱芯剂量在0.05~0.5mg范围内均有显著的诱虫效果,但剂量过低或过高均导致诱捕率下降.同一配比诱芯在风洞中引起雄蛾接近诱芯的蛾量与田间诱蛾量呈显著相关(R1=0.968,R2=0.961).并对这些结果在甜菜夜蛾田间性诱剂防治应用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交配和温度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雌蛾性信息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交配对甜菜夜蛾雌蛾性信息素各组分的滴度,比例及其在个体间的变异均无显著的影响,因此交配不影响雌蛾在下一暗期的再次求和交配,环境温度对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则有显著的影响,15-25℃最有利于甜菜夜蛾性信息素的产生,而10℃低温和35℃主温则使信息素产生受到明显影响,其中以10℃低温的影响更甚。10℃低温不仅使各组分的滴度产生显著改变,而且使二元性信息素组分的比例受到显著影响,并使二元组分通讯信息的个体间变异明显增大(CV>10%),这些改变必半扰乱甜菜夜蛾雌雄间的正常交配。 相似文献
13.
暗黑鳃金龟对性信息素的触角电生理及行为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离鉴定暗黑鳃金龟的性信息素成分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本研究对比摸索了3种触角的处理方法,并进行同一浓度(30 ng·μL-1)二元混合物、不同配比的触角EAG测试。结果包括: 建立了一种鳃叶状触角的触角电位(EAG)测定方法,即将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触角的各鳃叶用针分离开后进行测定,这种方法测得的触角电位反应值较高。雄虫触角对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为7∶1的二元混合物的反应值最高,和暗黑鳃金龟雌虫性信息素25个腺体提取液的EAG反应相当;对同一配比(7∶1)不同剂量刺激液的EAG测试表明,雄虫对浓度为30 ng·μL-1的二元混合物刺激液的反应值最高。嗅觉反应结果进一步证实,试虫对L-异亮氨酸甲酯和(R)-(-)-芳樟醇7∶1的选择最高,选择系数达93.3%。研究结果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暗黑鳃金龟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对其跟踪信息素的触角电位(EAG)及行为反应。【方法】解剖红火蚁工蚁的杜氏腺, 用正己烷溶剂提取其分泌的跟踪信息素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 并测定了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和合成的法尼烯混合物的EAG和招募行为反应。【结果】通过与合成的法尼烯混合物的气相色谱(GC)保留时间和质谱图比对, 发现杜氏腺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并不是Z, E-α-法尼烯。EAG测定结果表明, 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及100 μg的法尼烯混合物均有较强的EAG反应, 其次为10 μg和1 μg的法尼烯混合物。在招募行为测定中, 杜氏腺提取物和工蚁提取物招募作用明显, 而10, 1, 0.1和0.01 μg法尼烯混合物的作用均不显著。【结论】Z, E-α-法尼烯不是红火蚁跟踪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红火蚁工蚁对杜氏腺提取物、 工蚁提取物有较强的EAG反应和明显的招募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EAG和风洞实验,研究了棉铃虫雌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诱芯(Z-11-16Ald∶Z-9-16Ald=97∶3)的电生理反应。其中棉铃虫雌、雄蛾对诱芯的平均EAG反应测定值分别为1.06mV和4.32mV,分别高出对照(无性信息素空白诱芯)0.67mV和0.366mV,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雌蛾:t=25.020, P≤0.01;雄蛾:t=44.269,P≤0.01);棉铃虫雌蛾对性信息素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EAG反应值随浓度增加而增加;雄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与雌蛾不能正常交配,而雌蛾在被剪除触角后仍有40%的交配率,比正常雌雄蛾的交配率(70%)有所下降;在风洞实验中,雄蛾没有顺风远离诱源的飞行行为,趋向诱源的比率为81.8%,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组分对棉铃虫的交配活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雄性棉铃虫和烟青虫对雌性信息素的触角电生理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触角电位图(Electroantennogram,EAG)技术,比较研究了二近缘种棉铃虫、烟青虫对其性信息素主要成分Z—11—16:Ald、Z—9—16:Ald的触角电生理反应。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对Z—11—16:Ald,棉铃虫和烟青虫均有明显的EAG反应,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棉铃虫比烟青虫的反应较强;对Z—9—16:Ald,烟青虫有很强的EAG反应,棉铃虫的反应则很弱;对Z—11—16:Ald和Z—9—16:Ald以97:3和7:93比例形成的混合物,棉铃虫、烟青虫均有EAG反应,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动物学报49(6):795~799,2003]。 相似文献
17.
利用触角电位记录(EAG)技术,测定了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雄蛾对性信息素标准化合物Z7-12:Ac(A)、Z9-14:Ac(B)、Z11-16:Ac(C)、Z5-10:Ac(D)和Z8-12:Ac(E)的EAG反应。结果表明:这些标准化合物均能引起EAG反应,其中组分A(Z7-12:Ac)引起的反应最强,为5.65 mV,组分B(Z9-14:Ac)和C(Z11-16:Ac)居中; 组分D(Z5-10:Ac)的EAG反应值最小,为2.50 mV。二元混合物、三元混合物、四元混合物和全组分的EAG反应较高,其EAG反应值均显著高于单组分的反应值。三元混合物ABC的反应值最高,与5头雌蛾腺体的正己烷浸提液的EAG值相当。在使用剂量为0.01 ng~100 μg反应内,小地老虎雄蛾触角对性信息素各组分及其混合物的剂量反应曲线大致呈“S”形。从不同日龄雄蛾对标准化合物的反应中,发现在羽化后第3天达到最高值,之后则随日龄增加EAG反应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鉴定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性腺提取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提取物及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GC结果显示六星黑点豹蠹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存在7种成分,其中G组分在加入标准化合物反-2-顺-13-十八碳烯醇-1-乙酸酯(E2,Z13-18:Ac)后,峰高和峰面积均相应增加.GC-MS分析结果证明G组分为E2,Z13-18:A.EAG结果显示7种组分均能引起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其中对E2Z13-18:Ac的反应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出E2,Z13-18:Ac是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性信息主要组分,为使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鉴定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性腺提取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提取物及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GC结果显示六星黑点豹蠹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存在7种成分,其中G组分在加入标准化合物反-2-顺-13-十八碳烯醇-1-乙酸酯(E2,Z13-18:Ac)后,峰高和峰面积均相应增加.GC-MS分析结果证明G组分为E2,Z13-18:A.EAG结果显示7种组分均能引起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其中对E2Z13-18:Ac的反应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出E2,Z13-18:Ac是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性信息主要组分,为使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鉴定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性腺提取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提取物及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GC结果显示六星黑点豹蠹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存在7种成分,其中G组分在加入标准化合物反-2-顺-13-十八碳烯醇-1-乙酸酯(E2,Z13-18:Ac)后,峰高和峰面积均相应增加.GC-MS分析结果证明G组分为E2,Z13-18:A.EAG结果显示7种组分均能引起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其中对E2Z13-18:Ac的反应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出E2,Z13-18:Ac是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性信息主要组分,为使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