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肠道菌群在其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有新进展,2013年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被《科学》杂志评选为10大科学突破之一。本研究就肠道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以及肠道菌群调节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微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多种途径影响宿主的代谢与生理功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与多样性,改善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肠道菌群影响2型糖尿病的主要途径,为阐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以及基于肠道菌群靶点的药物研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是一种隐匿性骨密度降低的全身骨代谢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骨质疏松作为糖尿病在骨骼系统中的常见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却忽略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采用分开诊治的方案。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相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因此考虑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影响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本文通过深入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及骨质疏松中的作用,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缺少,进一步影响骨代谢过程,进而提出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艳  李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54-1357
长期以来,糖尿病因其发病率高以及并发症严重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导致糖尿病的因素包括家族遗传和环境影响。肠道菌群作为机体外源性环境因子,参与糖脂代谢和免疫反应,在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特征、肠道菌群与疾病发生的潜在机制、肠道菌群与并发症的内在关联,以及益生菌和粪菌移植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等进行了综述,总结归纳糖尿病防治新靶标——肠道菌群的研究成果,为后继的学者理清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已经成为困扰国民的健康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关注,2型糖尿病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有益的代谢产物与宿主进行“分子对话”,调节机体的糖脂代谢等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本综述将近年来发表于国内外期刊的与抗糖药物“肠道机制”相关的论文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旨在为研究抗糖尿病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完善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药物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作为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不仅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通常将二者分开,采用降糖与抗抑郁联合的方法,却忽视了抑郁症作为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两者必定存在内在联系。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明显失衡,而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肠道菌群可能在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论述三者的关系,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关键因素,提出肠道菌群可能是干预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的新靶点,以期为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与宿主消化、呼吸、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等系统发生的疾病密切相关。目前,全世界患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人逐渐增多。肠道菌群的平衡有利于维持宿主正常的能量代谢过程,而肠道菌群失调使机体产生慢性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影响肥胖的机制,以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肥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于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已经进行了一定探索。研究认为,糖尿病发生伴随某些肠道菌群种类及数量的改变,肠道菌群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从糖代谢、脂代谢、免疫、稳态、并发症及相关感染六个方面对肠道菌群与糖尿病患者及动物模型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年龄增大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它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作为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变化影响宿主能量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的分泌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营养、代谢、疾病等各方面与我们生命活动相关。肠道菌群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影响宿主的免疫,在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水平改变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极大兴趣。本文系统总结了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改变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阐明了肠道菌群可能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使用抗生素、益生菌制剂及肠道菌群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小分子抑制剂,来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物水平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氢气已被证实在多种疾病中具有显著的医学效应,然而其发挥效应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肠道菌群被人们看作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研究表明,人类肠道菌群中存在着大量能够进行氢气代谢的菌群,这些菌群的变化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外源氢气干预可能通过重塑肠道菌群改善炎症性肠病、脂肪性肝病等。综述了肠道菌群的氢气代谢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外源氢气干预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疾病进展的相关研究,希望能为致力于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氢气医学效应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数量可达100万亿,可参与人体的多项生理活动,包括营养物质的吸收与代谢、免疫系统的发育与成熟、抵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等,对人类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肠道中的定植微生物与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和帕金森病等一系列的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是通过神经、体液、代谢和免疫多种途径双向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前,随着医学技术和医学理论的的提高,抑郁症与肠道菌群间的关系受到极大地重视。本文从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以及益生菌对抑郁症的改善作用两方面来综述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相关性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Although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anima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and disease, there is little direc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role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flora. By inoculating germfree animals with human faeces,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the human flora can be transferred into the ex-germfree animals, i.e. human flora-associated (HFA) animals. HFA animals therefore provide a stable model for studying the ecosystem and metabolism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flora. Results with HFA animals suggest the role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flora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role of the animal flora in conventional experimental animals. Studies using HFA animals, therefore, will provide much needed information on the precise role of the intestinal flora in relation to humans. HFA animals also can be used as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human intestinal flora, host factors, dietary manipulations, and therapeutics, such as probiotics, prebiotics, and antibiotics.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影响宿主的饮食、疾病发展、药物代谢和免疫系统调节等诸多生理方面。多糖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具有多种生理活性。肠道菌群与多糖相互作用,消化难以消化的多糖,多糖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能量来源,促进益生菌增殖。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疾病。随着“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启动和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多糖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逐渐清晰,但多糖的结构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因此,本文综述了多糖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来改善疾病,以及从多糖的分子量、糖苷键、单糖组成三方面探讨多糖与肠道菌群的构效关系,同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治疗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照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Grosvenorine is the major flavonoid compound of the fruits of 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 C. Jeffrey , a medical plant endemic to China. In the present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the grosvenorine metabolism in an in vitro simulated human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cluding artificial gastric juice, artificial intestinal juice and intestinal flora), as well as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i‐complement, 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osvenorine was metabolized by human intestinal flora; its four metabolites were isolated by semi‐preparative HPLC and identified by NMR as kaempferitrin, afzelin, α‐rhamnoisorobin, and kaempferol. Further pharmacological evaluation showed that grosvenorine exhibited good antibacterial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with its metabolites possessing more potent activities. Although grosvenorine did not present obvious anticomplement activity, its metabolites showed interesting activities.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intestinal bacteri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metabolism of grosvenorine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肠道菌群是位于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其组成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例如,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基于PacBio SMRT测序技术评估及比较了不同民族(汉族和蒙古族)及是否患GDM的孕妇的肠道菌群。[方法]本研究利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对97例患有GDM及健康的汉族和蒙古族孕妇粪便样本进行了全长16S rRNA测序及分析。[结果]总体来说,处于相同孕期的4组孕妇肠道菌群的组成相似,不同核心菌群展现出不同强弱的相关性。本研究在种的水平上共鉴定到了44个种。在汉族人中,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肠道菌群中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的相对丰度要显著低于健康孕妇;而在蒙古族人中,健康孕妇与GDM孕妇间差异并不明显。在健康对照中发现汉族孕妇肠道菌群中Bacteroides uniformis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蒙古族孕妇;但在患有GDM组中未找到不同民族分组间的差异。另外,功能预测结果发现四组样本菌群功能组成高度相似,大多数功能基因都与能量代谢有关。汉族GDM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但在蒙古族GDM患者中发现无机离子运输等功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与蒙古族正常孕妇。[结论]在相同的孕期,妊娠期孕妇的核心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是相对稳定的,而民族差异也不会对妊娠期菌群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在四组间可以检测到一些低丰度的差异菌群,如Akkermansia muciniphila,其丰度的变化可能导致了肠道中一些与肠道营养吸收等有关的代谢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肠道菌群在G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涉及促进能量吸收、激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通透性等多个方面,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以有效调节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临床从脾胃论治行之有效,脾主运化水谷,肠道菌群影响消化吸收,二者生理功能相似,肠道菌群的研究为中医从脾胃论治高血压提供了新思路,故从肠道菌群入手阐述中医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肠道共生菌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宿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果蝇作为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功能的优秀模型,在肠道共生菌与宿主关系研究方面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对果蝇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特征作了总结,然后对果蝇肠道共生菌在其生长发育、营养与代谢、行为反应、寿命以及免疫与疾病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研究人类肠道共生菌功能和肠道健康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是一种与炎症反应、神经免疫关系密切的神经精神疾病。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则与人类免疫调节机制形成、感染和炎症反应息息相关。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些探讨非感染性疾病与微生物的关系的研究和理论形成了卫生学假说,亦即"老朋友"假说。目前,很多研究正在运用卫生学假说的观念,探索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之间的联系,并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重点就肠道菌群失调是否能够促进抑郁症发生及其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