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腔是全身寄居微生物密度最高,种类最多的部位之一.口腔微生物不仅在龋病、牙周病、口腔癌等口腔疾病的病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与全身系统性疾病关系密切.口腔微生物组与全身系统性疾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可以促进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口腔微生物组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口腔微生物组在全身系统疾病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生物群(组)研究的兴起,人体微生物组对机体健康或疾病作用的探索一度呈井喷之势,但研究技术及分析方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进一步深入。本文对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组的概念进行了解释,阐述了人体微生物群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模式,概括了微生物群与人体有关疾病的关系,提出了人体微生物组研究中的6个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患有口腔疾病,其医护费用与全球十大常见死亡病因的花费相当,而且口腔感染与早产、动脉粥样硬化、肝硬化、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全身性或慢性疾病显著相关,因此,口腔微生物组一直是人类微生物组计划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与人体其他部位比较,口腔微生物组研究具有取样快捷、宿主反应表征方便、干预手段直接有效等特点;同时,超过65%的口腔细菌类群已可培养,诸多代表性菌株的全基因组信息已破译。因此口腔微生物组在菌群内部调控网络及其与宿主互作机制、局部感染对远隔器官的影响机制、以及基于菌群的慢病早期预警等微生物组研究核心科学问题上具备作为模式研究体系与技术示范对象的重要优势。本文在分析口腔微生物组学国际、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议尽快启动中国人口腔微生物组计划(China human oral microbiome project,CHOMP),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开拓基于口腔菌群的口腔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个体化预防、诊断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目前对其诊断和治疗都缺乏相应方法,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增高,并且生存率低,5年生存率<1%,预后很差.由于确诊困难,早期确诊率低,如能找到一种早期临床诊断胰腺癌的方法,将会极大改善胰腺癌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胰腺癌有很多常见的危险因素,如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高脂饮食、肥胖、肠道生态失调等.20... 相似文献
6.
正常微生物群是一个新的人体生理学系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康白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2):63-65
1 前言微生态学的发展 ,现在已把微生物的作用 ,从主要是致病作用的观点转移到主要是生理作用的观点。这种观点的转变是经过 10 0多年的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才取得的。在 2 0世纪经过无菌动物的饲养、厌氧培养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研究终于完成了微生态学向新的更高阶段的转变。这就是微生物的研究以致病性为主的时代转向以生理性为主的时代。要确定一门新学科的诞生日期是很难的。一门新学科的定义也是逐渐形成的 ,要经过科研成果不断积累才能逐渐完善。正常微生物群的生理作用的提出是很早的 ,至少要推衍到 19世纪的… 相似文献
7.
钱泉;刘银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5,37(2):228-232, 239
饮食或唾液等的变化会引起牙菌斑沉积,当沉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导致牙龈炎甚至发展为牙周炎。这两种疾病是最常见的牙周疾病,一般采用根面平整、龈上清洁和深袋清创等机械疗法治疗,再辅以药物抗菌治疗。随着人们对口腔微生物群重要性认识的加深,通过添加口腔益生菌和移植口腔微生物组来治疗牙周疾病的方法受到更多的青睐。上述方法是通过添加的益生菌来调节口腔微生物群的失调,益生菌与病原菌竞争营养物质和黏附表面,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由于牙周疾病的高发及其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有必要开发新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牙周疾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8.
9.
10.
随着口腔微生物群变化的研究不断深入,正畸治疗与口腔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逐渐显现.正畸治疗会对口腔微生物群甚至全身微生物群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的正畸治疗主要是让患者佩戴牙齿矫正器,这会导致患者的口腔微生物群被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如龋齿、牙周炎、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甚至会威胁到人体的其他器官,有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群比例失衡会导致人体的肝脏等器官感染,从而诱发一系列人体疾病.所以,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要特别重视口腔健康,做好口腔清洁工作,防止口腔疾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理以及心理健康。尽管过去20多年RA的治疗进展迅速,但我们对RA的病因学仍知之甚少。研究表明,RA的发病与遗传、环境以及免疫这三大因素息息相关。众所周知,人体菌群与这三大因素亦有着密切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指出,人体菌群失调在RA病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整理近年来人体菌群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通过循证人体菌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相互联系的改变在糖尿病与牙周炎的双向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与牙周炎相关的口腔微生物群框架通过血液和消化道等途径向肠道传递,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并引发免疫级联反应,从而加剧牙周炎和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引发肠道通透性增加和表观遗传改变,进而介导胰岛素抵抗和全身性炎症,促进糖尿病与牙周炎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口腔菌群和肠道菌群在糖尿病和牙周炎双向关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作一综述,旨在为糖尿病及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胆石症(gallstone disease,GSD)是消化外科领域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既往研究发现GSD形成机制可能与饮食习惯、肥胖、遗传因素及基因调控水平、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胆囊运动障碍和胆汁排出受阻、黏蛋白异常积累和胆汁酸代谢障碍等有关。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鸟枪测序及16S rRNA基因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研究发现消化道微生态(包括口腔微生态、胆道微生态和肠道微生态等)与胆道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对消化道微生态与GSD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综述,旨在为GSD的预防、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15.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中最大最复杂的一部分,参与机体代谢、免疫等各方面的生理作用。由于内外源性的病理因素导致肠道微生态的破坏可能会引起人体疾病。随着肠道微生态与消化道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肠道微生态与非消化道疾病的相关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神经精神病、皮肤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外肿瘤、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等非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相关性。微生态制剂和粪菌移植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参与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肠道微生态系统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已被广泛研究和阐述,本文侧重对肠道微生态与非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Nadia Al-Ramahi Mohammad A.A. Al-Najjar Abdalluh Jabaley Rajaa Al-Qudah Iman Basheti 《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22,29(10):103406
In this work, variation in microbiota in th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LRT) among asthmatic and non-asthmatic subjects is identified. All participants (27 asthmatic patients and 27 non-asthmatic subjects) were asked to expectorate a sputum sample in special sterile tubes after rinsing the mouth with a sterilizing solution. The expectorated sputum specimen was immediately homogenized and stored in the deep freezer for DNA extraction for microbial gene sequencing and sequence analyses. For sequencing the V4 region of the 16S rRNA gene was sequenced using Illumina MiSeq,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alpha and beta diversity. It was found that asthmatic patients had greater bacterial diversity than non-asthmatic subjects. Bacteria associated to the phyla (Bacteroidetes, Proteobacteria, and Firmicutes) accounted for 90 % of all sequenc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Proteobacteria in the asthmatic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asthmatic (30 % vs 17 %; P-value = 0.044), along with a high abundance of the pathogen Haemophilus influenza. In contrast, Firmicutes (41 %) and Bacteroidetes (31 %) showed higher relative abundances in the non-asthmatic subjects. No significant link was found between the type of asthma drug or the method of drug usage (orally or via inhalation) and the respiratory microbiota. Therefore, the variations in LRS microbiota are not caused by the drugs taken by the asthmatic patients, rather they might be connected to the etiology of asthma. Since the asthmatic patients had higher proportions of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hese organisms could be a causative factor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sthma.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构建牙菌斑培养菌群宏基因组文库,筛选牙菌斑生物膜中细菌的抗生素耐药基因.[方法]采集20例无龋健康人的集合牙菌斑并进行厌氧培养.提取牙菌斑培养菌群宏基因组构建Fosmid文库.用卡那霉素、四环素及氨苄西林对文库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到的抗性Fosmid克隆进行末端测序、亚克隆构建、亚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构建了牙菌斑培养菌群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插入片段长度在36-48 kb间约有15 120个克隆,插入片段长度小于36 kb的约有3 360个克隆.筛选获得一个氨基糖苷类双功能修饰酶AacA-AphD基因、一个核糖体保护蛋白型四环素耐药基因tet (M)及一个C家族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证实了可以通过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的方法来筛选牙菌斑培养菌群中的抗生素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