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系统研究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的生活史、形态特征、食性、食量、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方法】田间和室内相结合,利用笼罩供食法进行各项试验和有效积温法则等相关方法计算结果。【结果】短星翅蝗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竖年6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7月上旬为孵化出土盛期。8月上旬始见成虫,8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9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喜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少食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偶食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不食长茅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等禾本科植物;食量和近似消化力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雌成虫显著高于雄成虫;在18~33℃的温度范围内,各龄期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短星翅蝗生长发育,若虫在13℃温度下不能蜕皮发育,成虫在18℃温度下不能交配产卵,33℃下的产卵前期比28℃下延长5 d。【结论】系统掌握了短星翅蝗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将丰富其测报参数,为优化其监测预警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是近年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林中大面积暴发的一种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叶片,导致沙棘长势衰弱甚至死亡。本研究旨在明确温度对栎黄枯叶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及采取防治措施。【方法】分别在5个恒温(19,22,25,28和31℃)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栎黄枯叶蛾各虫态发育历期、取食量、交配率、产卵、寿命等的影响。【结果】在19~31℃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各虫态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24±0.45,10.85±0.87,14.56±0.85,9.65±0.54和10.48±0.52℃,有效积温分别为341.22±9.54,1 285.64±17.65,445.35±8.65,13.34±1.25和2 085.35±25.84日·度。幼虫总取食量和交配率与温度变化关系不大,而成虫的产卵量在22,25和28℃下明显高于其他温度,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结论】22~28℃之间是栎黄枯叶蛾较为理想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温度。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防治该害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双委夜蛾种群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双委夜蛾Athetis dissimilis(Hampson)是新发现的一种农业害虫,为探索温度对双委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室内l6,21,26,30,34(±1)℃,RH为70%±5%、光周期为14L︰10D条件下,测定了双委夜蛾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及成虫产卵量,组建了双委夜蛾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结果表明,双委夜蛾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世代发育起点温度(C)为9.88℃,有效积温(K)为906.53日·度;卵的孵化率在不同的温度下无显著差异;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则以21~30℃为最高;成虫的产卵量以21~26℃为最高,而在16℃和30℃时显著降低,在34℃下成虫不能交配,30℃成虫交配率仅为46%;生命表分析表明,26℃双委夜蛾的种群趋势指数和内禀增长率取得最大值,分别为98.5和0.1。【结论】21~26℃是最适宜双委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蝗的胚胎发育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金龙  赵莉  葛婧 《昆虫学报》2015,58(11):1201-1212
【目的】明确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 (L.)胚胎发育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方法】2013-2014年间,通过室外胚胎发育进度检测和室内孵化培养观察,研究其胚胎发育等级、滞育和越冬的胚胎阶段及自然越冬滞育的解除。【结果】意大利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18个阶段;意大利蝗胚胎有反向移转、转旋和顺向移动3种胚胎转动方式;意大利蝗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为第Ⅻ阶段。自然条件下,意大利蝗卵发育至次年1月21日,仅部分卵解除滞育,解除滞育卵的发育历期最长;随着越冬时间的延长,解除滞育的卵逐渐增多,其发育历期逐渐缩短;直至次年3月29日卵基本完全解除滞育。意大利蝗雌成虫所产的早中期卵(7月27日-8月16日所产卵)以胚胎发育第Ⅻ阶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越冬,于翌年4月16日(侯地温平均值:7.59℃,最高温:15.95℃,最低温:2.67℃)继续发育;雌成虫所产的晚期卵(8月28日-9月4日所产卵),自11月4日(侯地温平均值:7.32℃,最高温:9.00℃,最低温:5.18℃)开始以胚胎第Ⅹ阶段越冬,于翌年3月29日(侯地温平均值:3.78℃,最高温:10.27℃,最低温:0.14℃)继续发育。【结论】意大利蝗雌成虫所产的早中期和晚期卵,其越冬胚胎发育阶段、开始越冬时间及越冬后继续发育的时间均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绿缘扁角叶甲Platycorynus parryi Baly年生活史、交配及繁殖情况。【方法】越冬代成虫在室内自然条件下连续繁殖,及在不同温度下,详细观察记录了成虫的交配、繁殖力和寿命。【结果】绿缘扁角叶甲是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的重要害虫,以老熟幼虫在3~5 cm深的土层中越冬,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期(11.81±0.17)d,幼虫期300~330 d,蛹期(13.62±0.13)d,成虫寿命(47.99±0.65)d。成虫羽化3~4 d后开始交配,日平均交配(3.55±0.11)次,交配持续时间最短5 min,最长可达140 min,平均交配持续时间(28.11±0.8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持续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相邻两次交配之间的间隔时间最短3 min,最长426 min,平均交配间隔时间(74.75±3.19)min,日龄大的成虫交配间隔时间显著短于日龄小的成虫。交配后2~3 d开始产卵,平均每雌产卵量为169粒。在22、25和28℃条件下,温度对雌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显著缩短,而雄虫寿命和每雌产卵量却差异不显著。【结论】绿缘扁角叶甲在江西南昌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可进行多次交配,成虫日龄对其交配行为有显著影响,温度对该虫的繁殖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樟叶蜂Mesoneura rufonota Rohwer是危害樟树的重要食叶性害虫。本研究旨在探明温度对该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便对其进行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方法】在19,22,25,28和30℃5个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樟叶蜂各虫态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了温度对樟叶蜂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的影响,对温度与各虫态发育速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在19~30℃范围内,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9℃下完成一个世代发育需要34.62 d,而30℃下仅需18.97 d。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且更符合二项式回归模型;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以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26,3.22,7.66,8.24和5.11℃,有效积温分别为65.58,204.15,121.94,65.01和460.29 d·℃。各虫态的累积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雌雄成虫寿命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产卵量以22~25℃条件下最高,表明高温和低温均抑制樟叶蜂产卵。【结论】温度是影响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因素,22~25℃是樟叶蜂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研究结果为有效开展樟叶蜂的监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柠条重要食叶害虫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hiasmia saburraria richardsi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做好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了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行为特性。【结果】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在宁夏地区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明显。在8月底开始以蛹在10 cm浅层土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中旬始见,5月下旬第1代卵开始孵化,7月初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是10d,7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第2代幼虫出现,8月下旬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越冬蛹期为260 d左右。常见捕食性天敌有蠋蝽、日本弓背蚁和沙泥蜂,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结论】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s.richardsi是一种危害柠条的食叶害虫。  相似文献   

8.
石蒜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是近年来我国大陆新记录的一种有害昆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而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27±1℃,RH 70%±5%,12L∶12D)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作为寄主,研究了石蒜绵粉蚧的生殖方式、发育历期、繁殖能力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结果】石蒜绵粉蚧只能营产雌孤雌生殖,生活史包括卵、1-3龄若虫和雌成虫;卵单个散产且在母体外孵化,孵化时间约24min,雌成虫还能产下一部分不能孵化的卵;若虫期14~22 d,总历期33~64 d;雌成虫繁殖能力强,单头产卵量135~337粒,平均产卵244粒。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呈长椭圆形,黄色且透明,具一对红棕色的复眼;1龄若虫呈黄色,行动活泼;2龄若虫体缘出现齿状突起;3龄若虫呈深黄色,体缘突起明显,尾瓣突出;雌成虫体表的白色蜡粉较厚实,体缘蜡突明显,体色变深,足呈深红色。【结论】从生殖方式、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等方面明确了石蒜绵粉蚧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预示该虫是一种重要潜在的危险性害虫。  相似文献   

9.
【目的】绿长突叶蝉是中国新纪录种,是危害新疆葡萄生产的新害虫,为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方法】田间定点调查,悬挂粘虫板、糖醋液诱集,结合室内饲养观察等方法。【结果】室内饲养表明,若虫共5龄,各龄期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3.88、6.31、5.16、5.28、7.00 d;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9.5和6.4 d。田间观察表明,绿长突叶蝉以卵在寄主葡萄上越冬,在新疆玛纳斯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卵于4月底开始孵化,5月下旬越冬代开始孵化为成虫;第1代卵从6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中旬若虫开始羽化;第2代从8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底;成虫主要在夜晚21点至23点及凌晨6点至8点活动。【结论】绿长突叶蝉一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若虫共5龄,具有较强的趋嫩性;成虫有较强的趋黄性,一定的趋光性,趋蓝性较弱,对糖醋液无趋性。试验结果可为葡萄安全生产,防治绿长突叶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是甘草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成虫、幼虫危害甘草叶片及幼嫩组织。该虫在河北省保定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土缝、洞穴或者枯枝落叶下面的疏松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根部10~15mm的疏松土层。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孵化,各代幼虫均能对寄主造成严重为害,幼虫3龄。记述该虫的寄主、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