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8例患者(98条血管)术前经CTA诊断后,行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治疗后随访1~18个月,分析踝/肱指数(ABI)、血管内径、皮温及足背动脉搏动的变化。结果:成功完成77例(98.7%)患者、97条(99.0%)患肢的PTA和支架植入术,除1例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导丝未能成功通过病变导致介入失败外,其余病例经介入治疗后均开通,术中所有病例均未发生血肿、血管壁破裂、穿孔或内支架移位,远端血管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9±0.23)恢复至(0.86±0.26),下肢血管内径及足背动脉搏动均明显改善。结论:PTA和血管支架植入术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性病变患者,先行置管溶栓治疗,再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其溶栓效果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本组溶栓总有效率为86.1%,尿激酶用量(75.5±34.6)万单位,溶栓后31例下肢缺血症状改善,下肢疼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下肢跛行距离明显延长,无垃圾脚发生。球囊及支架成形术后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1升高至术后的0.79±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48月,无死亡病例,9例出现支架内膜增生血管再狭窄,5例出现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闭塞,给予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减轻,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3年行下肢截肢治疗。结论:CDT联合球囊及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以为PTA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赢得时机,改善下肢缺血,该方式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例患者均通过腹部CT及血管造影明确诊断ISMAD,本组病例确诊后行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继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逐渐消失;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治疗ISMA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介入血管腔内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5例患者均通过腹部CT及血管造影明确诊断ISMAD,本组病例确诊后行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术后继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5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逐渐消失;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治疗是治疗ISMAD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10例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在70%~99%之间,颈、椎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DSA和血管超声检查结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进行随访。结果:经颈部血管听诊发现,有163例(77.62%)患者出现血管杂音,合并高血压103例(49.05%)、高脂血症123例(58.57%)、吸烟76例(36.19%)、糖尿病98例(46.6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3例(6.19%);DSA检查发现有126例患者为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51例患者为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22例患者为颅外段颈动脉合并椎动脉狭窄;术后的颈、椎动脉平均狭窄率为(4.15±7.26)%,明显低于术前的(79.25±6.34)%(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8~36个月,均未出现与支架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和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32例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共发现了35枚IA,37处狭窄。IA平均大小为(5.17±3.12)mm,其中位于颈内动脉有26枚(74%),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枚(26%),7例(22%)患者术前检查发现存在两枚IA。37处狭窄中,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处(24%),位于颅外段有8处(22%),其余20处狭窄(54%)均位于颈内动脉,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7%。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IA中达到完全栓塞有31枚(89%),4枚残留颈部(11%)。37处狭窄中,术后平均狭窄率为8.8%,所有患者术后造影脑血管远端均通畅。治疗期间1例支架内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出院时所有病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均小于2分。32位患者均得到术后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到18个月(平均为8.8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7.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入住我院CCU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CCU的2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于发病12小时内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200例,急诊手术仅处理梗死相关血管的靶病变,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评价手术成功率、并发症、随访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再狭窄率等.结果:200例患者急诊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植入支架数量为1.41±0.711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2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无院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心梗,临床随防7.3±1.9(5-15)个月,136例患者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造影随访率72.3%,随访终点内死亡5例(死亡率2.66%),含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其中再发心肌梗死1例,6例患者进行了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3.19%).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治疗中安全可行,且院内、术后7个月随访观察显示疗效显著,并明显降低靶血管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的经验和方法。方法:2010年4月至2016年5月,共有43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并均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其中右腋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8例,开窗技术14例,烟囱技术11例。结果:均成功手术,无术中死亡,术后造影显示支架敷贴良好,定位准确,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术后无头晕症状,双上肢血压差均在15 mmHg之内。1例术后5天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猝死。肾功能衰竭2例,行透析治疗后治愈。随访38例,失访4例,随访时间2~33月(17.0士5.2月),1例患者术后45天猝死;术后3月、1年复查主动脉CTA均示支架无移位。1例I型内漏,术后8月复查CTA示内漏消失;1例术后9月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中段狭窄约40%;2例并发支架远端动脉瘤形成。结论: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开窗技术、烟囱技术进行左锁骨下动脉重建,联合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通过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比较治疗效果,通过评价患者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预后情况。结果:15例患者通过动脉溶栓联合1~3次Solitaire AB取栓后,14例患者均达到部分或完全再通,1例患者因生命体征不稳而终止取栓手术,再通率为93.3%。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为(4.33±1.45),显著低于术前的(12.93±4.25)(P0.05)。15例患者均通过3个月的术后随访,改良Rankin(m RS)评分均显示良好,其中2例为2分,5例为1分,8例为0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等相关并发症。结论: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9例AAA患者,给予EVAR治疗,观察其围术期的疗效及血管破裂死亡、伤口愈合情况、截瘫、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随访期疗效及血管破裂死亡、截瘫及内漏的发生情况。结果:29例手术均成功,1例术后3天出现右髂动脉支架内血栓、消化道出血及肝肾功能衰竭,行持续性血液净化好转出院。2例术区切口愈合延迟,9例术后发热,无在院死亡及截瘫病患。随访期间,1例术后30天死亡,死于肝肾功能衰竭;1例3个月出现肾功能不全;1例双下肢乏力,无截瘫发生。存活的28例患者复查增强CT见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移位及内漏发生。结论:EVAR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且并发症少,治疗AA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