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1957年12月15日,从一种野鼠(同年11月中旬,在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采集)的耳壳内发现了一种恙螨蚴。根据Audy及Nadehatram二氏(1957)的文献,本种是属屠恙螨属(Genus Traubacarus Audy et Nadchatram,1957)的一个新种。本属恙螨蚴为寄生在鼠类鼻腔内的种类,我们在1958年9月14日,也从一种野鼠(同年8月中旬古井镇采集)的鼻腔内采集到3个同样的恙螨蚴,本文即根据这4个已饱食的恙螨蚴进行描述、讨论、定名。本属恙螨蚴的发现,是国内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2.
自从我们在1951年9月6日首次在广州采集到恙虫病的传染媒介“地里恙螨”蚴以后,对广东的恙螨调查研究已经陆续地展开。1952年,甘怀杰氏等在广州市较有系统地调查了恙虫病的流行因素,共检查了老鼠1,238只,采集到恙螨蚴62,504只,分隶于4个属,共5种。1955年,陈心陶、徐秉锟二氏描述了中国恙虫(螨)蚴12种,包括1新属、6新种及2新变种;连同我国台湾省早已发现的6种,共18种。 我们在1952年及1956年曾在广东采集到两种恙螨蚴,我们认为是文献上未曾记  相似文献   

3.
作者等从一种野鼠(已鉴定这“板齿鼠”Bandicota nemorivaga)的耳壳及鼻腔内,发现中华屠恙螨(Traubacarus sinensis Liang et Huang,1959)蚴的同时,曾在同批板齿鼠(1958年8月中旬,在广东省新会县古井镇采集)的鼻腔内又采集到两种恙螨蚴,经与文献查对后,其中的一种和短脚屠恙螨(Traubacarus brachypus Audy et Nadchatram,  相似文献   

4.
陈兴保 《昆虫学报》1978,(2):197-203
1963年9月到1964年10月,在苏南地区十四个县和一个市进行了鼠体恙螨调查。共检查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852只,沟鼠(Rattus norvegicus)15只,社鼠(Rattus confucianus)37只,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72只,小家鼠(Mus musculus)16只,花背仓鼠(cricetulas barabensis)2只,麝鼩(crocidura attenata)31只,共计1,025只。从各种鼠体检查的结果取得恙螨蚴9,688只。经过鉴定,发现有恙螨16个种,分隶于3个亚科7个属。其中有2种认为是新种。1种隶于华溪恙螨属(Genus  相似文献   

5.
陈兴保 《昆虫学报》1980,(1):99-101
恙螨不仅传布恙虫病,而且已从一些螨种体内分离出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和弓浆虫,有些学者还提出某些螨种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可疑媒介(1954),可见恙螨与疾病有密切关系。恙螨季节分布的研究将对疾病流行趋势提供理论根据,对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江苏省东山是个丘陵地带,恙螨种群多而数量高,我们对当地五种优势种:条纹恙螨Leptotrombidium (leptotrombidium)striatum,田姬葛李恙螨 Gahrltepia(Gahrliepia)agrariusia,于氏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irombidium)yui,萨氏葛李恙螨Gahrliepia(Gahrliepia)saduski和居中恙螨Leptotrombidium(Lepioirombidium)intermedium的季节分布进行了研究。田姬葛李恙螨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构成比、总感染率、总平均多度、总感染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等常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了云南省内三个不同纬度梯度中黄胸鼠和褐家鼠两种家鼠体表恙螨的分布差异和分布规律。捕获两种家鼠共944只,从其体表共采集到6409只恙螨,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亚科10属64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纬度地区两种家鼠体表恙螨的物种丰富度高于中、高两个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中两种家鼠体表恙螨的总感染率(P)、总平均多度(MA)和总感染度(MI)均明显高于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P0.001)。低纬度地区的主要螨种是地里纤恙螨、英帕纤恙螨和微红纤恙螨;中纬度地区的主要螨种是褐鼠囊棒恙螨;高纬度地区的主要螨种是林谷棒六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黄胸鼠和褐家鼠两种家鼠体表恙螨的感染状况、优势螨种构成和生态分布等因纬度和海拔梯度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云南囊棒恙螨属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囊棒恙螨属自1953年以来已先后报告过4种:印度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tia(Laurentella)indica(Hirst,1915),中缅囊棒恙螨A.(L.)audyi(Womersley,1952),白沙囊棒恙螨A.(L.)paishaensis(=Euschoengastia audyi var.paishaensis Chen et al.1958)鹦鹉囊棒恙螨 A.(L.)lorius(Gunther,1939)。几年来,我们先后于云南采到两新种。  相似文献   

8.
秋型的小板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和秋春型的苍白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pallidum)因与某些疾病的流行季节相同,因此常被人们作为某种病的可疑媒介。我们在实验室内对这两种恙螨进行了饲养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三种鼠类鼻腔检获的一批恙螨幼虫,经过形态鉴定认为总共有9种,属于珠恙螨属(genus Doloisia Oudemans, 1910)与副珠恙螨属新属(genus Paradoloisia n.g.),其中7种是未曾描述的种类,现描述如下。另外两种为短脚珠恙螨 D.brachypus(Audy & Nad-chatram,1957)与广东珠恙螨 D.quangdongensis Liang,1959。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安徽省蚌埠及歙县鼠体上获得二种恙螨,一种隶于葛李恙螨属,一种隶于纤恙螨属,经研究确定为新种,现描述于下。宽盾葛李恙螨Gahrliepia(Gahrliepia)latiscutata,新种(图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