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来源于胸腺双能祖细胞的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干细胞(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 stem cells, mTECSCs),在胸腺发育过程中的胚胎早期阶段既可能发生分化,又可能在胎儿出生后维持胸腺髓质上皮细胞(medullary thymic epithelial cells, mTECs)的再生,充分发挥组织干细胞的功能,确保终身外周血中央型记忆T细胞自身耐受。mTECSCs对胸腺的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现就mTECSCs对胸腺功能、生理性退化及胸腺衰老和免疫稳态等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作一概述,并探讨其在胸腺相关疾病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胚胎干细胞有着巨大的医学应用前景,但人胚胎干细胞要求的生长条件很高,体外很难模拟其生长的体内环境,因此控制人胚胎干细胞的生长常不理想,而使用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作为滋养层则存在动物源性污染的问题。该文阐述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的特点及其作为滋养层培养胚胎干细胞的现状,并探讨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为建立更优化的培养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具有自身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内能够维持组织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的稳态,并具有修复外伤和病理引起的损伤的作用。故而,近年来在细胞生物学以及再生医学研究领域倍受重视。可以预见,干细胞在细胞治疗、组织工程、器官修复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将有广泛的前景和市场潜力;同时在遗传、发育、分化、调亡等生物学问题研究以及新药开发、药效学和毒性评估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科学探索和实际应用价值。干细胞研究必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和生物经济最为活跃的 相似文献
4.
猴表皮干细胞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表皮干细胞可以作为角膜上皮细胞的替代物, 在自体眼表修复及组织工程生物角膜的构建中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将体外分离培养的2 ~ 4代猴表皮干细胞和人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进行共培养(Transwell法), 于共培养前后使用流式细胞仪、RT-PCR和免疫组织 化学技术对其分化情况进行检测和鉴定. 并于第2, 4, 6, 8和10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表皮干细胞转分化的比率. 实验采用条件培养基诱导法作为对照. 表皮干细胞在共培养前表达表皮干细胞标志, K15和整合素β1阳性, K3/K12阴性; 共培养后转为表达K3/K12, 从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现出角膜上皮细胞的特征, 但是条件培养基诱导法阳性率较低. 可见, 表皮干细胞具有可塑性, 在角膜缘基质组织及角膜上皮细胞的调控下, 可以横向分化为类角膜上皮细胞, 有可能重建角膜上皮, 进行自体生物角膜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胡诞宁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2014,(2):24-28
Schwartz等报告的用从人胚胎干细胞分化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移植治疗视网膜病,已观察4月,尚属成功。这是首次用从人胚胎干细胞(hESC)定向分化而成的细胞移植至患者取得成功。本文复习RPE移植的历史与现况;hESC分化而成的RPE(hESC-RPE)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移植的意义、方法、效果及存在问题,并展望了应用干细胞分化的RPE移植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诱导胚胎干细胞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胚胎干细胞在表层角膜缘基质诱导下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体外培养带GFP标记的ES-D3细胞,并利用视黄酸进行预诱导,然后将预诱导后的细胞接种在表层角膜缘基质上,细胞融合形成单层后,随机分为3组进行研究:第1组传代后直接进行检测;第2组在气-液界面上培养10天,然后植入裸鼠皮下以进行体内诱导;第3组作为对照组,不给予GFP-ES-D3细胞特殊诱导条件,细胞自由分化.诱导分化的细胞植入裸鼠皮下体2周后没有畸胎瘤形成.诱导分化的细胞呈现上皮样外观,体内诱导组和体外诱导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检测到CK3,P63和PCNA表达阳性,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两组细胞表面都有微绒毛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实验对照组部分细胞脱落和死亡,大部分表现神经样细胞的树突样外观,小部分未死亡的贴壁细胞呈多态性,这些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经表层角膜基质诱导能够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为眼表重建和组织工程化角膜的构建提供上皮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探索胚胎干细胞在表层角膜缘基质诱导下向角膜上皮细胞分化的可能性. 体外培养带GFP标记的 ES-D3细胞, 并利用视黄酸进行预诱导, 然后将预诱导后的细胞接种在表层角膜缘基质上, 细胞融合形成单层后, 随机分为3组进行研究: 第1组传代后直接进行检测; 第2组在 气-液界面上培养10天, 然后植入裸鼠皮下以进行体内诱导; 第3组作为对照组, 不给予GFP-ES-D3细胞特殊诱导条件, 细胞自由分化. 诱导分化的细胞植入裸鼠皮下体2周后没有畸胎瘤形成. 诱导分化的细胞呈现上皮样外观, 体内诱导组和体外诱导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检测到CK3, P63和PCNA表达阳性, 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两组细胞表面都有微绒毛和细胞间紧密连接形成. 实验对照组部分细胞脱落和死亡, 大部分表现神经样细胞的树突样外观, 小部分未死亡的贴壁细胞呈多态性, 这些结果表明胚胎干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经表层角膜基质诱导能够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 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为眼表重建和组织工程化角膜的构建提供上皮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阻断白色念珠菌粘附口腔膜上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色念珠菌的粘附与其表面甘露糖结构有关,为探讨阻断粘附的方法,我们采用体外法测定其对口腔上皮细胞的粘附数量,显示:白色念珠菌粘附感染上皮细胞后,甘露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粘附,绿慕安及刀豆素A可以有效地减少粘附。提示甘露糖及绿慕安可能有助于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白色念珠菌对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配体,方法:采用体外法测定白色念珠菌对口腔上皮细胞的粘附数量,结果:D-甘露糖预作用于上皮细胞之后,可以使白色念珠菌粘附下降,刀豆素A及绿慕安预作用于白色念珠菌,可以减少白色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结论:白鬼念珠菌粘附感染与其表面甘露糖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人羊膜上皮细胞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存在于人羊膜组织中,统称为人羊膜细胞.人羊膜细胞可塑性强,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并且免疫原性低,移植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人羊膜上皮细胞和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使其符合干细胞药物产品的标准,将其应用于诸多疾病的治疗,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肾损伤等,均已取得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五类常见肿瘤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率及种群结构。方法 :口腔拭子采样 ,常规念珠菌分离鉴定。结果 :五类肿瘤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口腔念珠菌感染 ,但以胃癌患者感染率最高 (5 3.3% ,P<0 .0 1)。结论 :白色念珠菌是感染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2.
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未经治疗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6例 HIV阴性未经治疗的二期及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 ,并与 30例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结果 :患者 CD3、CD4 及 NK淋巴细胞与健康人群的检测结果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而患者 CD8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CD4 / CD8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0 1) ;RPR滴度为 1∶ 2~ 1∶ 8的梅毒患者 CD3淋巴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二期与隐性梅毒患者之间以及不同 RPR滴度梅毒患者之间 T淋巴细胞亚群及 NK淋巴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未经治疗的梅毒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不平衡 ,CD8明显升高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和清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者检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 C-myc.Ki-ras 和Ha-ras 三种癌蛋白的表达和自然杀伤细胞(NK)亚群状况。结果显示,SLE 患者血液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上述三种癌蛋白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亍健康对照组(P<0.001);而 SLE 组 NK 总数和CD16~+.CD16~+.57~+亚群细胞数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作者结合文献讨论了 SLE 患者PBMC 中癌基因激活的可能机制和重要意义,以及与 NK 细胞和其亚群改变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过程中溶酶体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技术以及光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过程中溶酶体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在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的过程中,随着细胞分化的不断成熟,溶酶体的表达亦发生着变化。分化初期主要以核周附近表达明显,至神经元分化成熟则散在分布于胞质中及突起内,且表现有圆形、线状两种形态。结论在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过程中溶酶体发生表达分布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细胞的代谢和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相似文献
15.
16.
Factors affecting the circulation of haemopoietic stem cells (CFU)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mice were investigated. I.v. injection of sublethal doses of endotoxin, trypsin and proteinase appeared to raise the number of CFU per ml blood from about 30–40 to about 300–400 or more within 10 min. The effect was smaller when smaller doses of the substances were injected. After this initial rise the number of circulating cells returned to normal in a few hours. Following endotoxin there was a second rise which started 2–3 days after injection and attained a peak on the 6th–7th day. The first rise is explained as a mobilization of stem cells from their normal microenvironments into the blood stream; the second rise is considered to reflect proliferation of CFUs in the haemopoietic tissues. The spleen seems to be acting as an organ capturing CFUs from the blood and not as a source adding stem cells to the blood.
The early mobilization of CFU after endotoxin injection did not coincide with a mobilization of neutrophils. The number of circulating band cells was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hours.
The importance of 'open sites'in the haemopoietic tissue for capturing CFUs was studied by emptying these sites through a lethal X-irradiation and injecting normal bone marrow cells. When a greater number of syn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was injected intravenously, the level of circulating CFU in irradiated mice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level in unirradiated mice during the first hours. 相似文献
The early mobilization of CFU after endotoxin injection did not coincide with a mobilization of neutrophils. The number of circulating band cells was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hours.
The importance of 'open sites'in the haemopoietic tissue for capturing CFUs was studied by emptying these sites through a lethal X-irradiation and injecting normal bone marrow cells. When a greater number of syngeneic bone marrow cells was injected intravenously, the level of circulating CFU in irradiated mice was slightly lower than the level in unirradiated mice during the first hours.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对12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及其对照组Wistar Kyoto (WKY)大鼠进行了肾脏移植的研究,
并观察受肾移植大鼠动脉血压的变化以及免疫抑制剂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用尾套法对接受同窝另一同胞WKY大鼠肾脏移植且存活5周的6只WKY大鼠(A组)及接受SHR肾脏移植且存活5周的6只WKY大鼠(B组)的尾动脉收缩压进行检测,
移植前A、 B两组受肾移植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8.0±0.93 和18.3±0.68
kPa,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 移植后3、 4、 5周时, B组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A组大鼠,
移植后5周时, A, B两组大鼠的收缩压分别为19.0±0.71 和23.0±0.69 kPa
(P<0.001); 所用剂量的免疫抑制剂CsA对双侧肾脏完整以及右侧肾脏切除的SHR、
WKY大鼠的动脉血压无显著影响。 以上结果表明, SHR的肾脏在高血压的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纹状体内移植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分化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离培养胎鼠脑室下带区(SVZ)神经干细胞,经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感染,获得具有GFP标记的神经干细胞。标记后的细胞移植到成年SD大鼠纹状体内。分别在移植后45天、90天、120天时,取移植大鼠全脑进行矢状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在各时间段,移植位点始终能检测到标记细胞,但有相当数量的细胞远离移植位点向周围迁移。移植后45天,细胞迁移出现明显的方向性、迁移细胞成链式排列。移植后120天,明显观察到两条迁移路线:一条沿弧形路线向背后侧迁移到达胼胝体下缘;另一条向腹后侧迁移到达黑质,并有细胞绕过或穿过黑质到达大脑底端。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迁移细胞呈现β-tubulinⅢ阳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造血细胞体外琼脂培养技术,比较了狗的不同来源的GM—CFC增殖、分化性能和辐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循环血中GM—CFC集落产率约为骨髓的1/60;细胞集落开始形成时间较骨髓晚1天,细胞集落随培养时间(前3—5天)增加而增加,其增加速率约为骨髓的20%;辐射敏感性D_0值为0.34Gy,明显低于骨髓中GM—CFC的D_0值(0.82Gy)。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动员后血中GM—CFC数量明显增加,细胞集落增加速率约为骨髓的59%,D_0值为0.72Gy。从而为循环血干细胞移植疗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Calvin B. Coulter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hysiology》1922,4(4):403-409
1. The addition of blood serum displaces the optimum for agglutin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in a salt-free medium to th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 of flocculation of the serum euglobulin. 2. This effect is not due merely to a mechanical entanglement of the cells by the precipitating euglobulin, since at reactions at which the latter is soluble it protects the cells from the agglutination which occurs in its absence. 3. A combination of some sort appears therefore to take place between sheep cells and sheep, rabbit, and guinea pig serum euglobulin, and involves a condensation of the serum protein upon the surface of the red cell. 4. At the optimal point for agglutination of persensitized cells both mid- and end-piece of complement combine with the cells. 5. Agglutin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an optimal H 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suspending fluid, and probably of the cell membrane, and not to a definite reaction in the interior of the cel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