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鸟中鬣狗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听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师祁云讲到胡兀鹫,祁云曾经在西藏喜玛拉雅地区连续两年拍摄胡兀鹫的孵化、育雏。  相似文献   

2.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是峭壁生境营巢鸟类,其领域是关系到繁殖与生存的必需资源。2010~2013年,在青藏高原4个省区中的7个胡兀鹫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0~1993年的调查资料,用直接观察法记录了12个胡兀鹫繁殖巢域(距巢址500 m范围内)中的峭壁生境营巢繁殖鸟类,并初步评估了这些鸟类与胡兀鹫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巢区中观察到其体型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计有23种,营巢繁殖的有11种。繁殖鸟类中猛禽有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猎隼(Felco cherrug)、金雕(Aquila chrysaetos)、大鵟(Buteo hemilasius)、长耳鸮(Asio otus)5种,鸦科鸟类有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黄嘴山鸦(P.graculus)和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3种。前述23种可引起胡兀鹫警觉反应的鸟类在胡兀鹫巢域中被记录到的活动行为频次为1 298次·只,观察到12种鸟与胡兀鹫发生种间互动行为,频次合计65次,其中鸦科鸟类与胡兀鹫发生的种间互动行为频次最高(34次)。观察到胡兀鹫驱赶巢域内的捕猎金雕导致其放弃猎物的行为。对种间关系的初步评估结论为:(1)毗邻高山兀鹫繁殖巢的胡兀鹫,表现出同种繁殖对之间巢间距明显缩短的现象,其巢间距由35.84 km(25.10~47.30 km,n=6个巢)缩短至7.39 km(6.22~8.58 km,n=5个巢);(2)在胡兀鹫巢域中营巢繁殖的猎隼,其同种间巢间距缩短至150~360 m(n=4个巢);(3)由于高山兀鹫在当地传统文化习俗中的重要地位,胡兀鹫与其毗邻营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类直接干扰活动对其繁殖成功率的不利影响;(4)在人为干扰活动或其他原因导致胡兀鹫亲鸟离巢的情况下,鸦科鸟类和捕食性猛禽(尤其是猎隼)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胡兀鹫卵和幼雏被天敌掠食的可能性;(5)胡兀鹫育雏早期需要获取肉含量高的食物(体型较小的死亡动物),在胡兀鹫巢域或附近区域营巢的捕食性猛禽所遗落的猎物,很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分布在中国的鹫类有8种,分别为胡兀鹫、白背兀鹫、高山兀鹫、欧亚兀鹫、秃鹫、黑兀鹫、细嘴兀鹫和白兀鹫。这8种鹫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及西南边境地区,其中秃鹫、胡兀鹫和高山兀鹫分布面积最广。种群数量方面高山兀鹫20 000只、胡兀鹫3 000~9 000只、秃鹫8 000只,其余种类数量在300只以下。国内关于鹫类的研究大部分处于空白状态,基础资料匮乏,种群现状不明。如今鹫类面临着诸多生存问题,迫切需要开展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世界屋脊西藏称得上鹫之天国:中国有5种鹫,在那儿就有3种分布(其它两种兀鹫,拟兀鹫又叫白背兀鹫,在中国只分布在云南,数量非常少;黑兀鹫在中国分布在江苏、云南、广西等地),而且喜马拉雅兀鹫和胡兀鹫差不多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秃鹫、喜马拉雅兀鹫和胡兀鹫在西藏都有相当的数量。这一点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少见的奇迹。  相似文献   

5.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上:正面观,下:侧面观2008年11月14日,笔者在重庆市彭水县野外调查时,从该县林业局保护科获得一鸟类照片5张.经鉴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6,(4)
正胡兀鹫类与秃鹫类被统称为旧大陆鹫,尽管它们在鹰形目里并不构成姐妹类群。丰富的化石证据显示旧大陆鹫广布于北美中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相比之下,早期鹫类化石在旧大陆的发现却寥寥无几。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古生物学家合作者报道了一件发现自中国临夏地区的新的胡兀鹫类化石新种,命名为长嘴中新近白兀鹫(Mioneophron longirostris),是胡  相似文献   

7.
2010至2013年,对青藏高原4个省区(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中的7个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barbatus)繁殖地进行了调查,结合1991至1992年的调查资料,获得的调查结果为:产卵期12月上旬至翌年1月末(12月7日至1月28日,n=4),孵化期为55~61 d(n=3),窝卵数平均为1.9枚(n=14),测量3枚卵的平均长和宽分别为84.4 mm(83.1~88.3 mm)和68.0 mm(67.0~70.0 mm)。繁殖成功率为81.82%(2010~2012年,n=22)。巢址分布海拔为2 600~4 575 m。在具有代表性的繁殖地内,繁殖对之间距离平均为35.84 km(25.10~47.30 km),领域平均面积为1 284.51 km2(630.01~2 237.29 km2)。20年来(1990年以来)的种群结构变动为:胡兀鹫幼体数量比例从30.17%降低到16.67%,成鸟比例从61.21%提高到70.83%。采取与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数量进行对比的方式,估算青藏高原250万km2面积的胡兀鹫种群数量少于1 410个繁殖对。威胁胡兀鹫生存的因素可分为4大类:(1)非法猎捕,包括非法获取胡兀鹫观赏标本和传统医药,方式为枪击、毒饵、网套等;(2)间接伤害,主要为鼠药中毒,其次是因人类在被食肉兽咬死的家畜体中施放毒药或在家畜尸体边布放的兽铗而造成伤害;(3)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伤害,如输电线路和风电场导致胡兀鹫触电和碰撞,道路建设直接对其巢址生境的破坏和人为干扰增加等;(4)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对体弱家畜的快速加工和对家畜胴体的彻底利用,导致胡兀鹫的食物来源减少,家畜疫病防治导致胡兀鹫蒙受残留药物的影响,在寒冷季节柔软巢材(如羊毛)的缺乏,降低了胡兀鹫对卵和幼雏的保暖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2月,中国第一部关于鹫类的专著《新疆兀鹫》由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马鸣研究员等编著,采用B5版面,全书共九章214页,约26.8万字。全球共有鹫类23种,中国有8种,分别为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白腰兀鹫(拟兀鹫)Gyps  相似文献   

9.
兀鹫盖蚤Callopsylla(Callopsylla)gypaetina Peus,1978 是我国发现的一种盖蚤属盖蚤亚属的新纪录。原始记述中的标本5 4,为1959年5月采自西班牙哈恩省的胡兀鹫Gypactus barbatus巢中。两性前胸栉较短,仅为前胸背板长的1/2稍弱。前胸栉刺少,20—23根,19—22根(极少24—25根),可动突后端缘在两刺鬃和下面长鬃之间几呈直线  相似文献   

10.
猛禽一般指鹫、鹰以及隼之类,目前全世界查明已有281种。除了瓜德罗普岛的长脚鹰已经绝迹之外,据估计至少有45种鹫类或鹰类濒临绝迹的危险。胡兀鹫是世界最大的猛禽之一,有“阿尔卑斯山巨鸟”之称,六十多年前在西欧的阿尔卑斯山地区消失了。这种鹫啄食羔羊的尸体,人们误认为它扑食活的羔羊,于是肆意猎杀这种猛禽。1913年,最后一只胡  相似文献   

11.
野性放大镜     
正兀鹫是鸟类中的大个子,体长大约1米,翼展2.5米左右。兀鹫是大自然的清道夫,以山羊、鹿等哺乳动物的尸体为食。凭借宽大的翅膀,兀鹫能够在天空连续翱翔几个小时,搜寻地面上的动物尸体。兀鹫依靠灵敏的嗅觉寻找腐烂的动物尸体。兀鹫的头部和颈部羽毛退化,裸露在外,方便它们伸进动物尸体的腹腔内啄食内脏。兀鹫拥有锋利的喙,可以轻松撕裂猎物。  相似文献   

12.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 hamachalanus(Hutton)是甘肃省甘南草原地区常见的大型猛禽,国内分布于青海、西藏、新疆、甘肃西部(郑作新,1976),偶见于湖北、四川、辽宁(Gee,1948)和河北(寿振黄,1936)。国外分布于中亚、非洲和欧洲部分地区(Meinertzhagen,1954)。  相似文献   

13.
兀鹫(Gyps fulvus)隶属于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被列入CITES附录Ⅱ,在国内几乎没有相应的研究。作者于2013年6月5日在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33°6′52.2″N,85°39′9.18″E,海拔5 021 m)发现1只兀鹫。结合国内其他研究者的记录,此次发现增加了我们对兀鹫分布区的认识,表明了兀鹫在西藏的分布区可能被低估。根据以前研究者对兀鹫种群数量的估计值(100~300只)和平均群体大小(3只或4只或单只),以及本次的发现,我们认为兀鹫在新疆、西藏仍有未被发现的分布区,且在新疆、西藏的邻近省份可能存在其潜在分布区;此前兀鹫在西藏地区未有确切的观察记录或照片,本次记录可为西藏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兀鹫趣闻     
正严格的进餐顺序虽然白兀鹫是肉食性动物,但人们并不把它视作敌人。它那娇小的身材具有较强的灵敏性和敏捷的飞行能力,其他动物很少有能对其构成威胁的。它只害怕金雕、鹰或游隼的攻击。不过,这种小型兀鹫必须遵守支配兀鹫间关系的等级规则。举一个在非洲草原上食肉鸟类进食次序的例子:强壮魁梧的垂肉秃鹫居先,然后是黑白兀鹫或非洲秃鹫,而白兀鹫随后,位于其他小型昼行性猛禽(鸢等)之前。这种彼此心照不宣并默默遵守的进食次序有着明显的目的性——避免了耗  相似文献   

15.
白兀鹫     
正白兀鹫隶属于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白兀鹫属(Neophron),是一种小型的秃鹫。它的身长不超过70厘米,翅展长度为1.5~1.8米,体重不超过2千克。它有黑白两色的羽毛、长着羽毛的颈部和尖细的喙,显然与其他种类的秃鹫大不相同。白兀鹫具有广泛的分布区域,自非洲佛得角到咸海及印度,自法国南方到非洲东部。它来往于各种不同环境,是一种喜欢炎热气候的鸟类,有时也会出现在温度极低的高海拔地区。在2012年,观鸟者在我国新疆也拍摄到了白兀鹫,这是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相机陷阱技术的阿尔金山北坡水源地鸟兽物种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阿尔金山北坡的鸟兽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2010 - 2012 年,利用相机陷阱调查技术对阿尔金山北坡的7 个水源地进行了监测。监测期间共记录到26 个物种,其中兽类11 种,鸟类15 种。记录到野骆驼、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雪豹、猞猁、豺等稀有兽类,胡兀鹫、金雕、高山兀鹫等珍稀猛禽。食草动物中野骆驼是水源地占优势地位的物种,也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物种。食肉动物中狼和赤狐为广泛分布的物种。对于荒漠地区动物的调查,基于水源地的红外相机监测是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法,同时也为研究社群结构、种间竞争以及不同物种资源利用生态位重叠和分离提供了可能。利用红外相机的水源地监测有助于评估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对野生动物水源利用的影响,并为荒漠地区水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河北鸟类新纪录——震旦鸦雀、高山兀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鸟类新纪录———震旦鸦雀、高山兀鹫侯建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保定071000)武明录(河北省林业厅石家庄050051)李经天胡永富张向忠(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省围场县068450)关键词震旦鸦雀高山兀鹫新纪录河北塞罕坝地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最北部(...  相似文献   

18.
康多兀鹫与秃鹫的骨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康多兀鹫和秃鹫骨骼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康多兀鹫和秃鹫的脊柱、前肢骨结构基本相同;头骨、肩带、后肢等部位具有明显差异.骨骼系统的特点与其各自的取食方法和偏好、飞行和栖息特点密切相关;也反映了它们可能是经历了趋同演化,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个物种.  相似文献   

19.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喜在山崖绝壁上营巢,海拔2 400~4 800 m的野外高空作业攀爬危险,观察难度较大。2014年4~9月,笔者在新疆天山中段尝试用国产遥控多旋翼微型飞行器寻找和拍摄高山兀鹫巢穴,结合路线搜索法和行为扫描法,进行栖息地调查、巢数统计、巢材分析,以及窝卵(雏)数、雏鸟生长与发育、繁殖周期、食性及食物分析。在7个地点的14个巢区的调查统计表明,高山兀鹫喜欢在朝南的崖壁上集群营巢(78.6%朝南,n=112),最长的一个繁殖地绵延7.3 km,距另外一个较近的巢区约47 km。巢材以禾草为主,如早熟禾(Poa spp.)、针茅(Stipa spp.)、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等,缺乏粗大枝条。高山兀鹫1~2月产卵,窝卵数为1枚(n=21),整个繁殖周期长达8~9个月(1~10月份)。  相似文献   

20.
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在海拔2 400~4 800 m的悬崖峭壁之上营巢,行为观测难度较大,资料匮缺。2013年至2015年,在天山采用样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寻找到上百个巢穴。通过布设红外自动相机的方法,对高山兀鹫繁殖期巢内行为进行拍摄,同时结合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对其交配及巢内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共拍摄11万张照片,选出有效照片2 150张。对繁殖期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定义,共7大类16种行为。根据照片逐一对比每种行为,统计各种行为拍摄张数及所占比例,其中,交配135张(6.3%),筑巢403张(18.7%),休息420张(19.5%),警戒375张(17.4%),保养335张(15.6%),运动200张(9.3%),其他282张(13.1%)。照片记录显示,交配行为从1月16日持续到3月2日,在一天的8:00~16:00时间段内,除9:00~10:00时没有记录到交配行为外,其余时间段内都有发生。交配行为次数(张数)在13:00~14:00时达到高峰,与气温同期达到高峰。交配过程持续8~15 s。筑巢期间,巢材由雌雄兀鹫运输,雌性负责将巢材放入巢中,整理、铺垫和修缮。筑巢行为在白天有三个高峰期,分别为11:00~12:00时、13:00~14:00时和15:00~16:00时。在每个高峰期后,往往出现一个短暂的低谷期。冬季食物短缺,照片显示雕鸮(Bubo bubo)、雪豹(Uncia uncia)等食肉动物进入巢内,对兀鹫繁殖造成干扰,甚至中断繁殖。作为高原健康指示物种,高山兀鹫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急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