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世宽  李难英 《遗传》1983,5(5):11-13
应用花药单倍体培养技术选育新品种,在 小麦常规育种上正被逐步认识[1]。然而把这一 技术应用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目前国 内仅在水稻上有报道[2,3],而在杂种小麦的花培 研究上还未见报道。我们从1980 年开始连续 两年进行试验,将杂种小麦一代花药、改造恢复 系杂交一代材料花药和普通小麦杂交一代的花 药分别接种在N6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其出愈 率和分化率分别是: 杂种一代花药为2.2%、 38.4%;改造恢复系杂交一代材料花药为 2.4沁、24.9并;普通小麦杂交一代花药为1.8多、 28,6并。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提型杂种小麦 花药出愈和分化率略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2.
冰冻蚀刻电子显微镜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应用较多,但是在植物病毒研究方面报道极少。1985年我们对日本国小麦上的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简称NCMV)弹状病毒粒子进行了试验,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植物染色体Giemsa N-带的研究已有报道。Matsui、Funaki等指出,在许多情况下,N-带显示染色体上某一特殊部位,他们用N-带技术确定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NOR)的位置。Islam曾利用N-带技术鉴别小麦、大麦杂种附加系中的大麦染色体,Gerlach曾利用N-带技术研究小麦的起源问题,他们的结果指出,在小麦的A、B、D三组染色体中只有全部B组和A组两个染色体(4A、7A)显带,而与供试野生种(Triticum speltoides)染色体显带有相似之处,从而作者认为小麦B组染色体来源于T.speltoides。Islam和Gerlach的结果表明,N-带技术对大麦和小麦染色体上的NOR并不显色。 我们进行栽培大麦和野生大麦染色体N-带研究的目的,在于从细胞学方面分析鉴定它门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报道是我们在这方面获得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小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提纯及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小麦黄矮病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一种重要病毒病害。国内对此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提纯方法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报道。但对广为应用的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该病毒、提纯病毒的产量估算以及血清学检测技术的研究报告却极少。本文报道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禾本科植物花粉培养的研究,近几年在玉米和水稻上已获得新的进展。小麦的花粉培养研究,虽曾有报道,但至今未见有成功的报道。我们采用Sunder-land 所建立的方法,对小麦花药进行漂  相似文献   

6.
近十多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开展了应用同工酶酶谱分析,研究作物品种起源、地理分布、种群分类和品种资源。我国近年来也以水稻、玉米为材料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以小麦为材料的这方面研究干作,目前报道的还比较少。我国小麦品种资源丰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玉米、棉花、水稻、甘薯、高梁、甘蔗上分离到叶面圃氮菌,此后同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协作,对棉花、玉米叶面固氮菌的增产效果和作用机制等作了进一步研究。但至今国内尚未见到有关小麦叶面固氮菌的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分离筛选和应用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紫皮小麦紫皮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内蒙古紫皮小麦进行了遗传分析。研究了这一材料的来源,普通小麦与内蒙古紫皮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学特征,回交一代和杂种第二代的紫皮性状表现,以及内蒙古紫皮小麦、普通小麦和赖草的同工酶。综合研究的结果初步表明,这一紫皮小麦与国外报道的紫皮小麦材料不同。本材料是由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赖草(Leymus dasystachys(Trin.) Dilger)杂交,经回交、自交后得到的,而国外报道的紫皮小麦材料是由普通六倍体小麦与四倍体紫皮小麦杂交得到的。内蒙古紫皮小麦很可能是一个异代换系,具有一对来自赖草的染色体,控制紫皮性状的基因在这对外源染色体上,其紫皮性状能稳定遗传,受控于一对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冬小麦抗条锈菌CYR34育种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省冬小麦生产上的最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本文结合近年来甘肃省小麦条锈菌CYR34消长动态及致病性特点、冬小麦抗条锈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提出了后CYR34时期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应用的思路,以期为持续控制甘肃省小麦条锈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高籽粒品质和产量是当前国内小麦生产的核心。小麦品质和产量取决于基因型、生态环境 (如土壤肥力等 )和栽培技术(尤其是养分管理技术 )。长期肥料试验是研究养分管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有效手段 ,迄今 ,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报道很多 ,但对籽粒品质的影响报道很少。在 2 0 a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长期配合施用对不同类型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主效应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显著作用 ,而对大部分品质指标无影响 ;无机肥处理主效应及有机无机肥交互效应对籽粒产量和大部分品质性状均有显著影响。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提高了小麦大部分品质性状 ,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 ,但不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进一步分析了土壤肥力及磷钾肥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外源基因导入技术在主要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的文献研究结果为依据,综述了农杆菌介导技术、基因枪导入技术、花粉管通道技术与激光微束穿刺技术在小麦、水稻、棉花、大豆、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同时,还简要介绍了其中主要外源基因导入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评价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小麦非整倍体研究始于三十年代,E.R.Sears最早开创。他开创的“中国春”小麦单体、缺体、三体和四体等完整系统在小麦的遗传学、系统发育学和育种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各国已用各自适用的品种培育出成套单体系统62个。为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上更好地应用小麦非整倍体材料进行小麦种质改良,导入一些近缘种属间的优良基因,就必须首  相似文献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能产生功能花粉粒的植物称为雄性不育植物。Kolreuter早在1763年就观察到该现象。达尔文1890年也作过报道。后来的研究工作者分别对欧洲夏季薄荷、甜菜、玉米、高粱、小麦等作物的雄性不育现象展开了较系统的研究,为解释植物雄性不育现象奠定了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学的基础、而对其分子基础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十几年来,由于细胞器DNA分离研究技术的涌现,限制性内切酶技术  相似文献   

14.
前言光合作用是受低温影响最明显的过程之一。很多工作者对植物在零上低温下光合速率的变化作了较多的研究,但很少有人研究零下低温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光合速率的变化,尤其对植物在骤冷条件下上述变化的研究更是少有报道。本文就以小麦幼苗离体叶为材料,对小麦幼苗离体叶在骤冷条件下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光合速率的变化作初步探讨,旨在为小麦在冬季或早春遭寒流袭击而冻死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5.
应用化学药物诱导小麦产生雄性不育,是 配制杂交小麦,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方法之一。 乙烯利作为小麦化学杀雄剂,近年来,国内外有 一些研究报道[1,3.4,5]。但是,用乙烯利进行化学 杀雄,有效施药时间很短,而且药害副作用比较 严重,这些缺点大大影响了它在实践中的广泛 应用。因此,探索和研究新的化学杀雄药物,已 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2,6]  相似文献   

16.
DNA分子标记在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DNA分子标记在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力。内容涉及DNA分子标记在基因标记,基因克隆,遗传图谱构建和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并列举了代表性实例,展望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条锈病研究上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叶片气孔在水分生理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构成气孔的两个保卫细胞研究的甚少。本文就小麦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大小的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结果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小麦叶片气孔保卫细胞的观察剪取小麦叶片,用纸包好携回室内。将叶片放在载玻片中央,叶片下表皮向上,左手食指压住叶片一端,右手握解剖刀,先沾一下水,轻刮叶片,一直刮去下表皮和叶肉,仅留下一层像葱皮一样薄的无色的上表皮为止。然后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测气孔保卫细胞。保卫细胞长度可采用目镜刻度换算法(目镜测微尺是具有刻  相似文献   

18.
不同倍性小麦和玉米不同群体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Zenkteler等[1]首先报道了小麦×玉米受精现象以来,许多学者对六倍体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获得单倍体的普通小麦,并筛选到一些杂交亲和性较高的亲本材料[2]。但四倍体小麦与玉米杂交研究报道较少。ODonoughue等用四倍体小麦与玉米杂交获得单倍体胚[3]。随后,Amrani等[4]和孙敬三等[5]利用这一方法相继获得四倍体小麦的单倍体苗。本文报道了不同倍性的小麦基因型与玉米不同群体杂交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1 材料和方法1.1 亲本材料用作母本的二倍体小麦有一粒小麦(…  相似文献   

19.
诱发突变育种技术是利用射线、离子、中子等物理辐射因素及空间环境诱变种子或植物离体组织,获得有益突变体,缩短育种周期的育种技术。据国际诱变育成品种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世界上60多个国家在214种植物上诱变了超过3 200个正式发布的突变品种,21个国家诱变了254个小麦突变体,其中我国诱变小麦164个,占总量超过64%而位居世界第一。综述了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方面的成就,概述了获得的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性状突变,并对今后小麦诱变育种的目标及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小麦诱变育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促进现代物理农业的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小麦品种资源日趋贫乏,为了丰富栽培品种的基因库,育种家采用杂交的方法,将麦类的近缘属、种中的抗性和优质基因导入栽培小麦品种。但是麦类花粉寿命很短,保存困难,在常温条件下,离开植株之后,存活不到1h。特别是麦类的一些近缘野生植物往往成熟晚,开花习性特殊,它们的花粉很难利用。如果采用超低温冷冻技术延长这类花粉寿命,对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黑麦是小麦近缘属中一个较好的基因供体,研究冷冻保存黑麦花粉的技术,对麦类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