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3.
日本血吸虫尾蚴在钻穿7种哺乳动物宿主皮肤而转变为童虫时,均发生了自然死亡,而且童虫的死亡率依宿主种类或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系而异。它们皮肤内平均童虫死亡率分别为:小鼠3.7—7.2%、大鼠6.3%、金黄仑鼠7.0%、长爪沙鼠5.1%、豚鼠6.9%、兔4.9%、恒河猴12.8%。实验证明日本血吸虫尾蚴亦能钻入不易感的鸟类——鸽的皮肤,虽有1/4童虫立即在其皮肤内发生死亡,但部分童虫可移行至肺,然后在肺中消亡。  相似文献   

4.
何毅勋  郁平 《动物学报》1989,35(1):66-72
本文报道了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的全过程和早期童虫在8种动物皮肤中动态分布的结果。阐明了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是依靠其体内头腺及/或钻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及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的。指出了尾蚴入侵皮肤界面和童虫在皮肤内移行常以倾斜角度前进,并非完全呈垂直方向或沿毛囊皮脂腺的通道。观察到童虫钻破皮肤血管壁进入血管腔的情景,这有力地提供了血吸虫童虫从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5.
1.本文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情况下日本血吸虫10日龄和15日龄肝门型童虫体被超微结构,可供血吸虫免疫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研究参考。 2.根据肝门型童虫的大小、形状、皮式等错综复杂的表现,认为童虫皮式,不仅在同龄而且在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其演变是不同步的。 3.对本型童虫与日本血吸虫成虫有关资料如皮褶、体棘和感觉乳突等方面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王薇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1987,11(1):i005-i006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尾蚴经注射器推压和血清孵育两种人工方法转变的童虫与载体皮肤型童虫的透射及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描述了三种童虫在转变后3小时至12小时其糖膜、外质膜、体被内包含体及腺体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了日本血吸虫在小鼠体内发育过程中虫体内组织化学的定位及其所发生的改变。组织化学的研完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在小鼠体内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童虫体内物质呈现动态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1.在皮肤中的早期童虫仅在体后端实质组织内含有丰富的硷性磷酸酶活力,随着虫体的移行和生长,实质组织的阳性反应减弱或消失,而在体壁出现了极强的酶活力 2.刚侵入皮肤的童虫体内贮有大量糖原,随着虫体的移行和发育,糖原显著减少,至将成熟时又再贮存糖原,且于成熟后一直保持着丰富的含量。 3.未在发育阶段的童虫体内查见脂类物质,仅在性将成熟及充分成熟的雄虫实质组织和雌虫卵黄细胞中才沉积相当量的脂类。 4.在发育过程中,两性生殖腺无明显的多糖物质,但一直含有丰富的核酸和蛋白质,至雌虫将成熟时又在卵黄细胞中出现了制造卵壳的前身物,蛋白质、酚及酚酶。 最后,对血吸虫的发育生理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尾蚴及童虫的生理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经0.05%中性红-氢氧化钾染色确定为活的血吸虫尾蚴和童虫的生理学比较结果。与尾蚴相比,童虫体表对PAS及Alcian蓝阳性反应消失,与抗血清接触不再产生套膜反应;对水不能耐受,在淡水中6小时内已全部死亡,而在生理盐水中仍有92.7%存活;钻腺内含物排空,童虫不能再经皮肤感染,但越过皮肤屏障若被注入皮下或腹腔则分别有45.4—46.5%及56.9—64.9%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9.
王健  周述龙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3):286-288,i005
吡喹酮(Praziquantel,PZ)是目前最优良的非锑类抗血吸虫药,实验证明,PZ对埃及、曼氏及日本血吸虫病疗效均佳,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曼氏血吸虫成虫及自由生活期幼虫均有很强的杀灭作用。有关PZ对血吸虫作用的文献很多,但迄今尚未见有关PZ在体外培养中对日本血吸虫童虫超微结构影响的文献报道。本文报道利用血吸虫童虫体外培养技术,在超微结构水平观察PZ对日本血吸虫肝门型童虫形态学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信忠  李树华 《动物学报》1998,44(3):286-292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三平正并殖吸虫童虫、早期成虫和后期成虫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平正并殖吸虫由童虫向成熟期发育过程中,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和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的同工酶谱趋于复杂,酶带数目后期成虫〉早期成虫〉童虫;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则趋于简单,童虫或未成熟虫体酶带数目较成熟虫体为多。三种酶系统的同工酶排列型式显示,吸虫由童虫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