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三种槭树叶性状随植株大小和林冠条件的变异 |
| |
作者姓名: | 彭仲韬 金光泽 刘志理 |
| |
作者单位: |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2YFD2201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0715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 2572022DS13 ~~; |
| |
摘 要: | 叶性状受植株大小的影响,但也会因成年树和幼树所处林冠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植物可通过调整叶性状进而选择不同的生存策略。该研究测量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korainesis)林中花楷槭(Acerukurunduense)、青楷槭(A.tegmentosum)、五角槭(A. pictum subsp. mono) 3种槭树的林隙成年树、林隙幼树和林内幼树的叶经济谱性状: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片厚度(LT)、叶绿素(Chl)含量、净光合速率(Aarea)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及防御性状:总酚(TP)含量和类黄酮(FLA)含量,通过研究植株大小和林冠条件对叶性状变异及相关性的影响,阐述林隙如何通过影响叶性状进而影响林分更新以及不同生境下植株所选生存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林隙成年树的LDMC、Chl含量、FLA含量和NSC含量显著高于林隙幼树,SLA则显著低于林隙幼树;而林隙幼树的LDMC、LT、Chl含量和Aarea均显著高于林内幼树;成年树SLA和LDMC相关性斜率的绝对值显著大于林隙幼树,林内幼树两者间的斜率的绝对值又显著小于林隙幼树。林隙成年树表现为“保守型”策略,林内幼树表现为“获取型”策略;林隙幼树则表现为两种策略之间的过渡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当幼树不再受到林内环境光照条件限制时,植株大小对叶性状的影响可能发生改变。另外,林隙可以通过提高幼树光合速率,提高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等方式促进林分更新。
|
关 键 词: | 叶性状 防御性状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林冠条件 植株大小 |
|
|